普法短剧的一点思考,于云生导演,拍摄手记

于云生 2024-09-09 14:31:46

今天,普法短剧的拍摄,杀青了,感谢每位剧组工作人员的努力。

拍摄结束,关于普法短剧的一些思考,却刚开始。

这个项目,起源于,甲方发现,传统的普法宣传,效果并不好。

首先,观众并不喜欢看。

这种传统的普法宣传,讲解为主,好像在上课。

从形式上,观众就很难看完,甚至在短视频时代,直接就划走了。

其次,观众就算看完,印象也不深,无法理解到 底哪些具体行为是违法的。

这些法律还是抽象的概念,很难让人从生活中,从现实中 ,有一个生动具体的认识。

所以,这种通过 一个故事,通过一个具体 案例,来 讲解法律法规的短剧,可能是更好的普法形式。

项目策划,就明确,争取做到——简单,生动,具体,准确。

简单,是要在一个故事中只讲一个法律法规,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故事。

生动,要靠演员的表演和故事设计,让观众喜欢看。

具体,是要故事情节,不能脱离 具体的法律法规存在,完全围绕普法展开。

准确,是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能过度夸张,导致虚假不可信。

项目摄制过程中:

“简单”——只讲一个小故事。

“生动”——主要靠演员的精彩发挥。

“具体”——靠剧本完成后的围读讨论,集思广益。

“准确”——靠一线执法人员的实际经验,把剧本中,不符合实际情况 的情节打磨掉。

最后一点,对我启发很大。

我发现,对于影视剧而言,为了 增加戏剧性,对事实进行改编是常态。

但是,这种 “编”,一旦超出界限,就会不可信,甚至成为笑料,起到相反的效果。

比如: 被网友取笑的“抗日神剧”,已经超过可信的界限,失去了“激发爱国 情感”和“教育群众”等目的了。

在这个项目里,一开始的剧本设计 是“炸鱼”,偷渔者用最暴力 手法,把鱼炸飞。

但在一线 执法人员的建议下,改为“偷渔”。

从影视剧的角度看,炸鱼 ,比偷渔,刺激太多,画面也更有看点,更抓人眼球。

但是从 实际,事实出发,炸鱼,几乎很罕见的:炸药从哪来的?怎么炸?能炸到多少鱼?......

反倒是,偷渔,是常见的,符合实际的。

而且,炸鱼,只是吸引眼球了,但是对大众的普法 教育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作品除了娱乐还有什么价值?

反倒是,偷渔,更常见,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是违法行为!

如果做好普法,因为无知而违法的,会减少很多,这样的普法短剧,反倒更有社会价值意义。

希望这个 普法短剧,能够让观众喜欢看,同时,实现普及法律知识的社会价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