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时候,林彪的女儿林豆豆去了趟北京玉泉山,与她同来的是毛主席的条子。
“不要伤心,你是立了大功的,你好好注意身体。”
林豆豆接受了秘密询问,回答了秘书谢静宜的种种问话。
这段密事在42年后被公之于众,林豆豆讲,当时谈到父亲,她只回答了一条:林彪离开是被叶群、林立果诓骗上飞机的。
可阅过这篇稿子,当年的亲历者高厚良坐不住了。
这名开国空军少将写文道:“作为林彪的女儿,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和确凿的事实面前,又肯定是徒劳无益的。”
高将军的观点很简单——对于林彪,翻案绝对不可,其功也绝对不忘。

高将军对林豆豆提出的绑架一说嗤之以鼻。
他执笔直言道:“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曾亲自参与处理林立衡相关问题的历史见证人,我有必要把我所知道的历史事实披露出来,以正视听。”
行文开头,高将军便坦然承认了林豆豆当年起义确实有功,甚至为林豆豆本人一些言行做了辨释,称那些为父亲说的好话只是女儿的关心,并不代表豆豆本人便与父亲同路。
随后笔锋一转,便对林豆豆的绑架说法提出了质疑。

首个证据便是由林晓霖提供的。
这位林家大姐因未亲历事件,于是一度相信了妹妹当时的说法,可为了不遭蒙骗,私下还去调查了一番。
而调查对象便是当年的驾车司机李文普。
这名司机本是林彪的警卫秘书,在得知此行乃是逃亡后,立刻表示不愿叛国,于是下了汽车,期间被林立果开枪打伤。
在问询这名亲历者时,已经70多岁的李文普直言林彪离开时并无人强迫,而且林豆豆当时并不在场,根本不可能知道当时的情况。
林晓霖也认可这位老人的话。
“李叔叔是老实人,跟我爸爸十几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不会说假话。林立衡当时在8341部队2大队给北京打电话,根本没有亲眼看到林彪上车出走的情况,在场看到的还有内勤公务员陈占照、张恒昌,怎么能坚持说林彪是被绑架走的呢?”

在绑架一说中,林豆豆将李文普的枪伤视作对方自己打的,可这一点也遭到了大姐的反驳。
“他不愿跟着去苏联,当叛徒,既然下了车,干嘛还要打自己一枪?”
至于妹妹所言的李文普收好处做伪证一事,林晓霖也并不认同。
她说到,李文普当年作为在场人,是审查重点对象,根本没有资格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做地下交易,而且当时谈话时各方代表都在,不可能有机会私下许愿。
之后李文普的经历也说明了他并未收到好处,在转业后只是去往山西一个工厂谋生,退休后也只是回北京与妻子团聚挤在一间单元房里,日子很是贫苦。
举出同为林家人的证据后,高将军还拿出了自己当年亲自调查的结果。

在提出绑架说时,林豆豆讲,自己当年上交的资料是谢静宜篡改的。
可这一说法,在高将军的调查下也遭到了质疑。
在1988年时,高将军便找到谢静宜调查此事。
谢静宜的回答很简单,当时主持清查案件的是周总理,若是她改的,那为何材料中会涉及对周总理的指责?
同时谢静宜也表示,当年林豆豆提供的材料全都是密封直送总理,她当时别说篡改,连看都不敢看,并表示可以由政法机关做笔迹鉴定,到时候真相自然大白。

在高将军看来,当年一事,旁人的谗言自然有影响,可归根结底,做出决定的仍旧是林彪本人,绑架一说全是谎言。
批驳了林豆豆后,高将军借着对林豆豆的话,诉说了自己对林彪的看法。
“林彪元帅作为你的父亲,你爱他,没有错;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在推翻‘三座大山’的历程中功勋卓著,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但是解放以后……已经让你父亲、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帅彻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高厚良将军作为当年的亲历者,秉持着共产党员的原则,实事求是对往事做出了评判。
先是如何,后是如何,他是能分开来辩证看待的。

谈林彪,他的特质是不能不提的。
这位战神一贯以冷静闻名,相较于其他元帅,可以说是最没人味、最不食人间烟火的,可这样的林彪依旧有着自己的感情外露的时候。
林彪向来沉默寡言,不交朋友,不搞社交,与人聊天,除了工作与军事,其他的闲话几乎一句也无。
在出任国防部长后,李德为林彪当了5年贴身秘书,这5年里,林彪只吩咐秘书请过两次客。

第一次请客便是1962年父亲去世的时候。
那年1月14日,向来冷静的林彪慌忙赶到了阜外医院,可却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林彪18岁时便离家考入黄埔军校,之后更是因为身份特殊,惹得父母以古稀之年背井离乡,母亲甚至客死他乡。
在生活稳定后,向来冷冰冰的林彪将全部感情给了父亲。
向来不爱外出的他,每月只要在北京都会亲自去看望父亲,而且几乎从来不待随从,只是一人与父亲相处,林彪不爱吃东西,可每次都会给父亲带去难得的好东西。
一向不喜热闹的林彪,甚至在父亲80岁时意外地给父亲办了寿宴,将他接去毛家湾过生日。
这些对普通人寻常的事情,在不食烟火的战神身上却极为罕见。
在办完父亲葬礼,林彪依旧一如既往地沉默寡言,可在离开西郊福田公墓时,他却对李德多交代了一句话。
“我父亲住院期间,阜外医院的大夫 护士、看护人员费了不少心血,你在三座门服务处订几桌饭招待 一下,表示我的谢意。”

林彪第二次请客是为了罗荣桓。
1963年12月,罗荣桓病逝,作为第一位离开的元帅,举国都为此悲痛,包含毛泽东、周恩来、朱
德等人整整77位中央与军队领导人出任治丧委员。
在一众悲痛的面孔中,林彪依旧面无表情,可他的内心的难过却未必少了多少。
在1930年,林彪便与罗荣桓结下了战友情。
成为红四军军长后,因为性格问题,林彪几乎时时刻刻都与政委发生冲突,直到罗荣桓成了他的政委。
此后10年,罗荣桓竟然与向来以不好相处闻名的林彪相处得十分不错。
性格宽厚的罗元帅在军事上十分尊重林彪的意见,哪怕心有他意,也最多提醒一下,只要林彪拍板,那就绝不多言。
而在军事放权外,他无私地担起了指挥以外的全部担子,几乎成了林彪的管家婆。
一向清高寡言的林彪也看得出战友的付出,于是向来感激罗元帅。

在罗元帅逝世第二天,一向怕光怕水的林彪竟然不顾北京刚下完大雪,径直去往医院与老友的遗体单独告别。
不爱为人留文的他也罕见地留下了文墨,为老友题词“良师益友”,并写了《林彪挽罗荣桓同志》,
“六亿人意气风发,日月重光,万里长征,方期任重道远。 数十年风雨同舟, 肝胆相照,一朝永诀,痛失挚友知心。”
其中感情外露,纵观林彪一生也极为罕见。
在老友离世的第二年春节,林彪便请出了第二顿饭,他交代叶群:“每逢佳节倍思亲,罗帅刚去世不久,罗 帅夫人林月琴同志一定很悲伤。现在过年了,你把林月琴同志请来,约她来一起坐坐。你和秘书陪她吃顿便饭,这样她也许好过些。”
从这两次吃饭便可知林帅虽然向来寡言,可胸中澎湃未必少了常人多少。

抛开那些历史里的功过是非,从生活的视角去看林彪时,这个战神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难以想象,那个谈笑间决胜千里之外的林元帅,生平最怕的事之一竟是拉肚子。
在衡宝大捷后,近乎一月未得安生的林彪终于能歇一口气了。
在部下的提议下,心情大好的林彪欣然去往东湖赏景。
当时东湖不但景好,果子也好,到处都是兜售水果的摊贩。
林彪走南闯北已见惯了各地风俗,吃过的土特产、洋罐头数不胜数,可他却几乎没对什么东西有过留恋,除了一天三顿饭,几乎只吃炒黄豆。
可这次来到东湖,可能是心情太好,他竟然接过了手下草帽里的梨,随口吃了起来。
就这么一枚小小的梨却让林元帅害了肚子,刚回住所便上吐下泻,医生过来也没能迅速止住,一直折腾到了第二天下午才稍微好了一些。
这段痛苦的经历让林彪以后再也不碰水果了,建国之后每日的饮食也几乎固定:烫白菜、蒸肉饼和泡馒头。
一位堂堂元帅竟然被一枚小小的梨子治住了。

战神贴近凡间的属性不只在这,细看这位元帅的生活,会见到诸多普通人的影子。
林彪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戴帽子,甚至在家也戴着,除了极少数人,几乎没人见过林彪的头顶,这一奇怪举动其实是为了遮丑。
因为小时候得过头癣,林彪的头上留了一些秃疤,而且之后成长的时候,头上有些秃头,于是帽子便几乎成了他的标配。
除了这些小缺陷外,消化不良、口臭、腿脚易麻等事都发生在林彪身上,为他医治的老人也说,林彪个头不高,看着也单薄,平日很少踱步,就爱坐在那儿看地图、思考。
可就是这样一名沉默寡言,甚至有些病秧子的人打出了无数场漂亮的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砌下了那么多砖石。

谈中国革命,林彪永远是绕不开的人物。
少年离家入黄埔,随后一路累积战功爬上顶峰,其中经历堪称传奇。
二万五千里长征、平型关大捷等等壮举皆是以未立之年创下的浩荡战功。
之后更是带着10万战士入关,靠着“民兵”剿灭了装备美式武器的国民党中央军,拿下了东北地界,再度入关时已将部队带成了百万雄师。
天津、武汉、海南岛……从北到南,几乎每一处中国土地都有林彪的身影。
战神的绝世风采在艰苦卓绝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里、在攻势凌厉的夏季、秋季、冬季攻势里、在三大战役首战的辽沈战役里。

林帅从来休息不好,可只要他还醒着,他就是那个扛着战事的车轮子,没有一刻停歇地疯狂转动。
他有时是狐狸,有时是老虎,更多时候既是狐狸,也是老虎。
当他拿起指挥刀,无论是几万、几十万、还是上百万大军都全装到他脑子里。
每逢大战,林彪几乎都要对战局进行越级微操,师、旅、团甚至连都能接到他的亲笔手谕。
在1948年1月5日这一天,30封电报飞出了林彪的军账,之后3天, 28封、27封、l9封电报也相继飞出。
“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 “四快一慢”……种种打法、种种战术在林帅的推动下变为了我国战士的杀敌武器,以至于连敌军都不得不称赞林帅的本事。
“对兵力之分配,完全符合节约与集中之原则”
“对大兵团之运用,时空力之分配,缓急先后,悉合机宜,决非幸致。”
……

林帅个子不高又文静不言,相较于其他将领,林彪几乎甚少批评人,更别说骂人了,所以很多时候都被人们背后说是大姑娘,甚至林妹妹。
可就是这样的“林妹妹”却总是不怒自威,一但开始指挥,无论是多刺头的大老粗也会乖乖听话。
沉默寡言是林彪的特征,他平日除了口述电报,有时甚至一天都不说一句话,这一点哪怕遇见采访也不会改变。
在衡宝战役后,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去往衡阳采访林彪。
在整整4个小时的采访中,对于自己二十多年的战斗生活,林彪只讲了5分钟。
而与生活的寡言截然相反的是,一但话题涉及军事,林彪就会变作唠叨鬼,滔滔不绝地讲起细节,惟恐听者不明白,不理解。
人是立体的,是变化的,你很难用某几个标签便为林彪的一生做过一个全面的定义。
还好历史从不停歇,在滚滚长河之中,一切功过是非自有浪花喧腾。

信息来源:
炎黄春秋《我写林彪传的遭遇》
新民学社《前空军政委写给林豆豆:林彪叛逃并非被胁迫,为其翻案注定失败!》
山水
好文章
tb_2213829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