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初中课本的一篇名作《送东阳马生序》突然爆火网络。
很多人质疑,一篇普通的古文,为何会突然吸引如此多的关注呢?
但如果了解了文章背后的故事和深意,就会读出文章蕴含的哲理和格局。
只因它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优美、文辞隽永之表层,更多的是传递着一种跨越阶层的智慧,很多人读后大有裨益。
它教会了普通人如何破局,如何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如何在内卷的大背景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的背后。
宋濂与《送东阳马生序》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也是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
那一年,宋濂正好在应天府朝见皇帝,当时正在太学院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知道宋濂到了京都。
他一直对宋濂的学问和品德十分敬仰,于是专门写了一封长信拜谒了宋濂。
对于马生的到来,宋濂深受感动,那一时让他想到了自己当年求学的场景,于是后来就写下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千古佳作赠送给马生。
宋濂作为元末明初的顶级文学家,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自幼聪敏好学,虽家境贫寒却勤奋不已,最终成就了大业。
在文章中,宋濂以平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幼时对学习的痴迷,以及成年后从师求学的艰辛。
他详细描述了因家境贫穷而勤奋借书、抄书、求学的经历。
并将自己早年求学的艰辛与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进行了对比,以此强调学业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和专心,而非外界的条件或他人的过错。
《送东阳马生序》背后的“正能量”通读《送东阳马生序》全文,我们可以得见宋濂小时候求学的艰辛,穷人家孩子向上突破的不易,和诚信、毅力、恒心、虚心等品格对人生的影响。
在此,文史君就不赘述《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了,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搜索阅读,有读不懂的可搜索原文译文。
宋濂给同乡学子马生的序文,不仅是对包括马生在内的当时青年学子的勉励和期望,也是对后世学者的启示和鞭策。
其所传达的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的精神品质成为了后世学者追求学问的座右铭,由此时隔几百年,依然能够熠熠生辉。
1、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人生的路本就不好走,如果出身豪门尚好,如果出生在普通家庭,或者像宋濂一样更加贫困的家庭,要想出人头地更难。
村里人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宋濂从小就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那时候,他白天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就趴在昏暗的油灯下啃书本。
而与现在相比,那时候的书很匮乏,一般都是有钱人家才会有藏书,普通人家几乎是看不到的。
为此,为了读书宋濂常常去藏书人家中借书,刚开始人家并不愿意借,毕竟古时候的书是比黄金还贵重的东西,不是至亲好友一般都不会借的。
但深知知识重要性的宋濂,在被拒绝多次后,依然一次次的登门,最后诚心打动了藏书人,藏书人才渐渐对他敞开了家门。
借到书后,宋濂珍惜得像捧着一块玉。
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就点着蜡烛抄写。冬天的夜晚特别漫长,手指冻得发紫,他时常哈口气暖和一下,继续抄写。
有时候连油灯都买不起,就趴在月光下誊抄。那一个个工整的字迹里,写满了一个少年不屈的心志。后来藏书人看到他的毅力后,不由地对他刮目相看。
对于宋濂的这一做法,如今很多人可能觉得可笑,也不赞同。
还有人说,现在知识并不能改变命运了。其实那还是格局不够,一句话,要说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的,多半是书还没有读到一定的高度,眼界不够。
正如张雪峰老师所说,“很多人觉得学历不重要,但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根本不会去一个普通院校招聘”。
可以说,学识的高度,决定了毕业后的起点;没有牢固的基础,是很难达到高薪资的要求的。
2、真本事都是熬出来的
在求学路上,宋濂经常碰到一些锦衣玉食的公子哥。
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腰间挂着玉佩,走路时连地都不愿意多踩一下。
那些人住的是雕梁画栋的大宅,吃的是山珍海味,而宋濂蜗居在一间破旧的茅屋里,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可那样的差距,不仅没有打倒宋濂,反倒激发了他更强的求知欲。
每当夜深人静,那些公子哥都在灯红酒绿中享受的时候,宋濂仍然在埋头苦读。
在宋濂看来,学好学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付出很多努力,且还需要熬,只有经历过千锤百炼的熬,才能出得来。
如果轻视了做学问的过程,肯定不会做好的。
这就和如今的大学一样,很多大学里的大学生都比较放纵,认为熬过了高中进入了大学就是享受时刻了。
其实是非常错误的。
纵观全国乃至全球的重点大学,那些优秀的大学生在做学问方面更加认真、严谨和刻苦,也只有那样不荒废、多汲取,才能为以后的职场奠定基础。
正如很多人的观点认为,上大学没用,出来还得“送外卖”、“送快递”,那只能说大学期间没有努力,没有熬出来。
3、人品第一,能力第二
在知识和能力面前,人品更加重要。无论是中小企业老板,还是大集团的企业家,都深谙此道,这也成为招聘最注重的因素之一。
话说,当时宋濂以积极的态度打动了借书人,当借书人将书借给他后,他都会认真的记下还书的日期。
甚至在还书的前一天,他还会专门洗净双手,然后虔诚的带上书去还书,以示尊重。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珍贵的医书,结果下了一场大雨。
别人都说这种天气待在家里就好,可他硬是把书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冒着大雨送了回去。
当藏书人看到后,不禁被他的诚信所感动,不光借给他更多的书,还经常留他吃饭。
那正是读书人必须重视的“诺言”,宋濂更是将那个准则刻进了骨子里。
无论是自学,还是跟着老师学,学习书本的知识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要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宋濂看来,书本里的字可以一笔一划地描摹,做人的品格却是要用心去磨练。
正是那种重诺守信的品格,为他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门,以致于最终达到了很高的职位。
人们常说,伯乐相马重在识骨,那些老师和藏书人家在宋濂身上看到的,正是那种难得的品格之光。
站在当下回望宋濂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寒门学子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做人的活教材。
命运给你多少委屈,你就积攒多少能量。
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力,就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最后,祝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人生的坐标,在内卷和大环境不好的背景下,能活出自己,活出精彩,走出困境。
读者们,关于“《送东阳马生序》蕴含的哲理”,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