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才女写《卖米》感动世人,劳累病逝,北大在八宝山开追悼会

谢小楼 2021-09-15 10:38:11

1

2004年,一篇题为《卖米》的文章,感动了无数人。

《卖米》写的是作者15岁时的真实故事。

琼宝一家,生活贫困,父亲得了病,无钱买药,全家决定卖米换钱。

一天早,母亲挑了八十多斤,琼宝挑了六十多斤,到六七里外的场(集市)上去卖。山路崎岖,她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场上,琼宝的肩膀直生疼。

到了场上,周围都是卖米的人,农村人都种田,没人买米,只有等城里来的米贩子来收。

米贩子来了,出价一块零五分。

母亲摇摇头:“这也太便宜了,地场还卖一块一呢。再说,你是识货的,一分钱一分货,我这米肯定好过别家的。”

米贩子看了看米,说:“本来是一口价,不许还的,看你们家米好,我加点,一块零八,怎么样?”

米贩子走了。

日头高照,晒得人发昏。

陆续有米贩子来,但最高都只能出到一块零八。一块零八到一块一,只差两分钱,150斤也只差三块钱,但粒粒皆辛苦,母亲心疼。

天渐渐晚了,母亲心也急了,堆笑着:“一块零八,你要不要?”但米贩子此时只愿出一块零五,又走了。

琼宝有些生气:“开场时,人家给一块零八,你不卖,现在散场了,没人要了。”

母亲低声说:“等下一块零五也卖了。”可是已经没有米贩子来了。

散场了,母女只好再挑着米走六七里山路回家。

夜里,母亲说:“明天是转步的场,我们再辛苦一点,挑到转歩去卖吧。明天一百一块零八也好,一块零五也好,总之都卖了!”

转歩的场,十几里路呢,还要挑着米,琼宝心里发怵。

《卖米》这篇文章,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2004年6月,权威文学杂志《当代》将其发表,随后被《读者》、《新华文摘》转载,一度引起轰动。

而《卖米》的作者张培祥,此前一年,已经病逝。

2

张培祥,1979年10月6日生于湖南醴陵转步乡老屋组,小名琼宝。父亲常年多病,母亲幼时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只手几乎瘫痪,还做过乳腺切除手术。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种田为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生长在这样贫困的家庭里,张培祥自幼听话。她天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十几万字的书,她一天就能看完。

张培祥6岁入学,10岁时,家里没钱交学费,眼看就要辍学,好心的姑父把她带到家里,供她在泗双塘小学读书。1991年,张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醴陵一中。

这让张培祥又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醴陵一中是市里的名牌中学,伤心的是名牌中学的学费高昂。全家节衣缩食,供张培祥读完了初一,到了初二,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张培祥只好转到乡下的龙虎中学上初二。

张培祥有一位堂叔,在醴陵四中任教,他看到侄女从一中转到了乡下中学,担心误了她的天赋,他想尽办法,将张培祥转到四中来读初三。

初三读完,张培祥非常心疼家里的父母,她决定去读技校,早日毕业养家糊口。当时的校长罗定中坚决反对,坚持要她继续读高中,他说:“我教书几十年,还没有遇到过张培祥这样优秀的学生。”

张培祥也不甘心,她知道自己有能力去读全国最好的大学。犹豫之下,她还是选择继续读高中。

到了高二,张培祥父母实在无力承担她的学费,她也清楚,如果自己再继续读书,一定会把这个贫穷的家庭拖垮,父母都体弱多病,她实在不忍心父母整日为了她的学费忧心了。

于是,张培祥含泪离开校园,外出打工。她先后在广州、洙州等地做工,有时给人当家教,有时帮餐馆洗碗。

得知张培祥外出打工后,罗定中校长非常痛心,他不愿看到这样一位天才被埋没,于是四处奔走打听,寻找张培祥。罗校长找了四个月,终于找到了张培祥,他对张培祥说:“只要你回去好好读书,免去切费用。”

张培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当然很想回去读书,打工虽然能缓解一时的贫困,但只有读书才能彻底改变她的命运。

回到学校时,已接近期末,差不多一个学期没有上课的她,期末考试还是全校第一。

3

回到学校的张培祥,没有令罗校长失望,她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

1997年,张培祥参加高考。成绩名列湖南全省第五,株洲地区第一。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学院。

父母亲友,拼凑了一千元,张培祥带着这一千元,便北上入学。

从那一刻,起,张培祥决心不再向家里拿一分钱,她白天打工,晚上学习,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还把自己在外打工赚的钱打回家里,供弟弟读书,补贴家用。张培祥母亲说:“家里墙上贴的瓷板,地下铺的水泥,包括彩电、洗衣机,全是女儿赚钱买的。”

这样高强度的打工,并没有让张培祥荒废学业,在北京大学这样天才云集的地方,大学四年,她的综合成绩在全班100名同学中排第九,还多次获得奖学金。

200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并继续攻读北大法学院硕士学位。

张培祥不仅成绩好,还非常有才华。

她从小便爱读课外书,但由于家庭贫困,没钱买书,所以她经常去新华书店里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还几次被工作人员赶出门,但好毫不气馁,第二天又去。

广泛的阅读丰富了张培祥的才情。读研期间,她不仅一面打工一面读书,还始写文章,搞翻译。

张培祥非常喜欢《红楼梦》,是资深的红迷,她经常在北大未名BBS论坛上写文章,网名"flyingflower"(飞花)。她还精心创作了剧作《大话红楼》,将《红楼梦》里的人物、《西游记》的取经之路与电影《大话西游》的时空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部怪诞无厘头又不失经典神髓的作品。这部作品曾风靡全国高校论坛。

张培祥还翻译了《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国著作,这此书出版后都成为了畅销书。

而张培祥代表作《卖米》一文,更是被誉为“可入选小说语文课本”的佳作。

张培祥的才华,还不止于文学方面,她还经常帮北京电视台写剧本,搞策划。03年,张培祥还帮《湖南卫视》策划并主持了前三期《新青年》,节目播出的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4

张培祥的人生,渐渐走向辉煌,然而她太过拼命,疾病不知不觉间,向她伸来了恶毒的黑手。

2003年5月中旬,张培祥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红点,还经常头晕气喘,浑身无力,那时“非典”肆虐,学校不允许学生出校门,她也觉得自己可能就是一般疾病,不需要就医。

可是,病情越来越重,5月30日,在同学的帮助下,张培祥终于住进北京第三医院,经诊断,竟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张培祥此时,最担心的是父母跟弟弟,她知道,这样的病,对于她的家庭的打击可以说是晴天霹雳,当时弟弟还在高考。为了不让家里人知道,她只说自己是贫血。

终于,父母还是知道了。

临终前,她对父母说,要带着她的骨灰从北京坐飞机回老家。父母一辈子没有坐过飞机,此时她的经济已经好转,但她知道父母穷惯了,不愿意花钱,她是这个遗愿,是为了让父母体验一下坐飞机的感觉。

8月27日晚9时,张培祥在北京第三医院病逝,年仅24岁。

9月2日,北京大学在八宝山菊厅为张培祥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大厅内外挤满了从各地赶来追悼的人,张培祥生前的班主任与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分别致悼词,现场很多人都恸哭不己。

张培祥在绝笔信中,写有一首诗:

忽视浮云寄此身,容中罹病愈酸心。

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

泛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

长安昨夜风催雨,且向樽前莫泛神。

这位痴迷红楼的才女,也许已经“随花飞到天尽头”了吧!

她的这一生太苦太累,正如网友所说: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那么,祈愿她在去的那条路上如轻风飞燕,没有贫苦,没有重担,只有一朵自在飞花永驻芳华。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