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爆剧,男一号却不宣传?是张译傲慢,还是另有隐情?当年《狂飙》热播时,张译的微博像“开了静音”,唯一一条宣传动态也在剧终后悄悄删掉。对比其他主演的长文告别,他的“冷处理”瞬间成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说他耍大牌、轧戏,还有人说他跟剧组不和,这些传言搞得热闹得很。
可问题是,真相真有这么“瓜”吗?张译这些年在电视剧宣传上确实一贯低调——除了必要的宣传,他几乎不发和剧集相关的内容。对于电影,他倒是相当配合,比如《满江红》,虽只是配角,却发了不少动态。对比之下,不得不让人想,是不是因为电影的宣传周期短,张译更愿意配合?
不过,真正让人不解的还是动态删除。网友喜欢脑补,认为这就是不和剧组玩的“实锤”。但剧组官方后来出来澄清,表示张译对剧组贡献不少,甚至一些出彩的情节都离不开他的创意。再说,如果真是他轧戏,为何还有时间帮其他演员排练、设计道具?显然,删动态这事儿,很可能只是张译个人风格的一部分,不必过度解读。富大龙的“清醒”:不拍烂戏、不靠炒作再说说富大龙,这位在娱乐圈里像“野外生存”的演员。这哥们儿的原则是,能接到的剧本不符合要求,那就宁可“喝西北风”也不拍。最夸张的时候,他生活窘迫到送外卖,但也坚决不接“滥竽充数”的戏。有人说他“死脑筋”,可人家凭《天狗》拿了影帝,演技圈粉,靠实力说话。
在流量至上的今天,富大龙的存在像是一种反潮流。他不混社交平台,也不接综艺,甚至拒绝一切无意义的曝光。有人说他格格不入,但换个角度想,也正是这种“清醒”,才让他的作品每一部都有诚意。看着他,很多人不禁感慨:原来演戏还真能“演”到不被名利绑架。演员选择的两难:流量、艺术,怎么选?张译和富大龙的故事,其实是两种职业观念的撞击。张译删动态被质疑,富大龙不接戏被嘲讽,可两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张译删动态,可能是他不愿意陷入“流量和热度”的怪圈;富大龙拒绝拍烂戏,是他宁愿被遗忘也不想糊弄观众。
娱乐圈从来不缺人争奇斗艳,但总得有人低头拍戏吧?从张译到富大龙,他们的选择其实在告诉我们,演员可以有不同的职业底线。有的演员靠流量维持曝光,有的演员靠作品证明自己。这种多样化的职业态度,本身就让娱乐圈更有张力。《他是谁》的争议,责任该由谁扛?张译最近又摊上事儿了。这次是因为主演的电视剧《他是谁》,剧情涉及南大碎尸案,被害者家属不满,直指剧组改编“编造”。尽管这事儿跟张译没直接关系,但他作为主演,还是被拖进了舆论漩涡。有人认为他“躺枪”,也有人觉得他应该对角色挑选更谨慎。
这事儿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层问题——演员究竟该不该为剧本负责?从某种程度上说,演员和剧本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但最终决定权往往不在演员手上。一个戏好不好,关键还得看导演和编剧,不能总让演员背锅。流量至上的娱乐圈,能不能多些清醒?张译删动态被喷,富大龙不曝光被嘲,其实背后折射的是当下娱乐圈的“流量绑架”。无论是作品宣传,还是演员表现,似乎只有流量能定义成功。可是,流量真的代表好作品吗?
回看富大龙,虽然曝光少,但他的作品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那些所谓“流量大作”,往往昙花一现。这说明,在流量至上的环境里,坚持做自己并不是坏事。娱乐圈需要更多像富大龙这样的“清醒派”,也需要给像张译这样的“低调派”更多理解。观众的矛盾:既要热闹,又要深度不得不说,观众对演员的要求挺矛盾。一边希望演员敬业、不炒作,一边又喜欢追逐热点、大瓜。张译删动态是他的选择,但观众却觉得这是“大不敬”;富大龙低调拍戏,被夸专业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他不懂“时代需要”。
或许,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演员,而是观众的“审美”。如果能对演员多些宽容,对作品多些关注,娱乐圈或许能少点争议,多点作品质量。张译和富大龙在提醒同行:别忘了底线从张译的经历到富大龙的选择,他们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同行:不管是在流量时代里厮杀,还是坚守作品至上的信念,别忘了职业底线。张译的争议或许是一场误解,富大龙的坚持则是一个榜样。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证明了,演员可以活得精彩,也可以活得清醒。结语娱乐圈里热闹是常态,冷静却成了稀缺品。张译删动态引发争议,富大龙的隐忍坚持,都为演员的职业选择画出了一条不可忽视的线。无论是被误解还是被赞美,他们都在用作品说话,这才是演员真正的底气。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