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行沦为“文化荒漠”!最火爆的时候没变现,马未都后悔了吗?

千亦评文化 2025-02-16 03:39:15

当刘益谦豪掷数亿购买藏品时,这位初中未毕业的亿万富豪曾在媒体前坦言:"我看不懂这些瓷器,但我知道它们会越来越值钱。"

言论够直白,人也够坦诚!恰如其分地揭开了当代古玩收藏的遮羞布:当资本洪流涌入文化领域,所谓的收藏早就变成了新型金融工具。

火的时候都还好说,一旦进入了衰退期,古玩行“文化荒漠”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明显。

节目截图

多年前,观复博物馆内,马未都捧着的黄花梨象棋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身为巨富的李嘉诚看中这副象棋,却觉得马未都开价4万太高,像个小市民一样讨价还价,坚决只出2.4万。

这让马未都觉得有些荒诞,这位身价数百亿元美元的前华人首富,可以豪掷千万为红颜购置珠宝,却不愿为一套古玩支付普通白领三个月的工资。

后来在参加节目时他说:“中国的有钱人可都不太喜欢文化,喜欢文化的都成不了有钱人。”

这种撕裂感在他自己身上,想必同样感受强烈。

观复博物馆

马未都靠着在古玩行业的“混沌期”,凭着出色的个人能力,硬是“捡漏”出一个观复博物馆。当然这也是吃上了时代的红利,如果是现在的话,别说成就收藏家的名号,恐怕三天两头要被“请去喝茶”。

他没有在古玩行最火爆的时候将藏品变现,落袋为安,而是选择建馆传承,这个做法就足以看出他是个有理想的人。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面对愈发高涨的运营成本,每年至少上千万的支出,仅靠那点门票和补贴是远远不够的。马未都趁着自媒体的风口,到处做节目、搞直播,文创产品也是一个接一个。

但还是避免不了裁员的窘境,前段时间帮相声演员于谦做佛像图录,还被网友吐槽“眼力也不咋滴,一堆大瞎货”。

于谦出版书籍截图

有了困难,网上尽是些蹦出来落井下石的人,马未都甚至被某些人贬得一无是处。人家是玩古董的,又不是搞考古的,用“圣人”的标准去衡量岂非好笑?

不知道老马有没有后悔,当初如果趁着风口将那些藏品一股脑变现,如今早就可以安心养老了。不用到处做节目还被网友骂“只会耍嘴皮子”,为中国传统文化呐喊被网友骂“虚伪”,老马肯定也纳闷,现在的人怎么变成这样了?

没办法,浮躁的风气让人们早就没什么耐心去学文化了。那些真正通晓文脉的学者,在拍卖行的亿元拍品面前,连举牌资格都被资本褫夺。

拍卖现场

还记得数年前,在煤老板、炒房团等资本转战拍卖行后,私募基金设立艺术品专项理财,甚至出现"文物证券化"的金融衍生品,当时一片“欣欣向荣”。

曾经交流金石考证的茶座,充斥着讨论"年化收益率"、"杠杆比例"的西装客。然而资本所过之处,只留下一地鸡毛。

随着经济周期轮转,这场资本游戏开始显露颓相。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报告显示,2024年仅上半年拍卖成交额就同比暴跌42%,流拍率创下58%的历史新高。曾经争抢"生货"的资本新贵们,此刻正疯狂抛售库存。

鉴定专家李知宴曾苦笑揭露:当文化话语权被资本收编,连学术权威都不得不向"金主"低头。

拍卖行业也进入寒冬

资本捞完就跑,坚守下来的人,还要受尽白眼,默默收拾这些烂摊子。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王世襄骑着自行车逛鬼市时,文化的灵韵尚存;当资本巨鳄开着劳斯莱斯冲进拍卖行时,真正的收藏精神已然死亡。

或许正如马未都的叹息:"现在博物馆里最该展出的,是那些举牌人的空虚灵魂。"当文明遗产沦为资本赌桌上的筹码,输掉的不仅是某个行业,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基本敬畏。

0 阅读:11
千亦评文化

千亦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