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神舟十八号返回过程中遭遇的黑障区,到底有多可怕?

漫步的空影 2024-11-07 01:40:58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飞船已安全落地,航天员身体感觉良好!”

神舟十八成功着陆

11月4日凌晨,三名航天员乘坐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的着陆在东风着陆场,整个过程还是非常顺利的。

返回后的航天员叶光富

但是在看到神舟十八返回的时候穿越“黑障区”,大部分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因为船体外壳的温度都高达2000摄氏度,这其中有的“意外”人为是控制不了的。

神舟十八穿越“黑障区”

然而,黑障区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国科学人员有办法克服这些难题吗?

黑障区

在夜幕的掩护下,神舟十八号返航的消息传遍了各大媒体。然而,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一个顺利着陆的“标配”报道。

黑障区是一种特殊物理现象

事实上,这次航天任务背后藏着更为惊险的挑战——五分钟的黑障区穿越,黑障区并不是我们常识中的某个具体区域,甚至称不上是“存在”的一种事物。它更像是一种“现象”,一种航天器与大气层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极端现象。

当航天器在轨道上飞行时,它以接近数千米每秒的速度划破太空,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日常理解的“快”——比喷气式飞机、音速飞机还要迅捷得多。

然而,返回地球的过程却是另一番景象,当航天器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速度非但不能减慢,反而必须以极高的速度冲向地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大气层的阻力,实现平稳落地。

此刻,航天器仿佛成为一块从高空坠落的陨石,带着骇人的速度和猛烈的冲击力直扑地球。然而,这样的速度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摩擦。

返回舱

大气层并非完全空荡荡,它充满了无数的气体分子,高速穿梭其间的航天器不断撞击这些分子,产生出巨大的摩擦力,摩擦如同一双无形的手,疯狂地撕扯着航天器的外表皮。

于是,热量开始迅速堆积,像是用喷灯对着一个铁块猛烧,只需片刻,航天器的外层就会被灼烧得通红发亮。

返回舱

这种温度高得惊人,几乎超出了人类的直观想象,温度计的刻度攀升到2000摄氏度左右,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数字。

这是什么概念?在这样的温度下,铜、铁、银等常见金属都会毫无抵抗地融化成液体,即便是航天器耐高温的外壳,也如同被火烤着的铁板般发出刺眼的红光,在这灼热的环境中,航天器俨然成了一个火球,穿梭在大气的厚幕之中。

不同金属的熔点

更为奇特的是,这样的高温不仅仅带来了燃烧的危机,还引发了一种极为独特的现象。气体分子在高温的炙烤下,被激发到能量的极限,开始发生剧烈的电离反应。

这些曾经安分的分子,逐渐分解成带电的离子和电子,形成一层薄薄的等离子体——仿佛是为航天器披上了一层闪烁着微光的“电离外衣”。这层“电离外衣”包裹着航天器,使其在大气层中燃烧、摩擦,仿佛一颗从天而降的流星。

返回舱

然而,这层等离子体不仅美丽,也暗藏杀机,它阻挡了无线电波的传播,仿佛在航天器周围拉起了一层无形的幕布,将航天器与地面完全隔绝开来,简单来说,这段时间航天员只能靠自己,地面人员也只能静静等待。

这就是“黑障区”——一片看不见、摸不着的区域,但却是航天任务中无比危险的存在,并且在这种环境中,航天员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黑障区

黑障区的失联状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完全的孤立,他们无法听见任何地面指令,地面控制中心也听不到他们的报告。

漫长的五分钟内,航天员只能面对火焰般的寂静,仿佛整个世界与自己隔绝,孤身一人面对黑障区的烈焰。这是对人类心理极限的直接挑战。

返回舱

黑暗、炽热和无助交织成一个恐怖的时刻,任何一丝恐慌或失误都可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摧毁整个航天任务。

为此,航天员们接受了无数的极限训练,在模拟器中,他们经历了严苛的失联情境演练,模拟着黑障区带来的压迫感。为了确保他们在高温和压力中能够保持清醒和冷静,他们被反复置于高温和封闭环境中,感受那种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煎熬。

返回舱

心理学家、教官和工程师们一起设计出一套套极端应对程序,从大汗淋漓的高温训练室到紧闭的静音仓,航天员们反复练习着这些失联状态下的操作,直到每一步都成为下意识的反应,直到每一次危险都成为可以淡然面对的场景。

然而,尽管黑障区内的通信完全中断,但是地面指挥中心也不可能坐以待毙,一直在想尽办法提高技术。

技术进步

为了尽量掌握在黑障区内航天器的状态,科学家们借助相控阵雷达和光学跟踪技术,随时掌握返回舱的运行轨迹。

相控阵雷达技术

相控阵雷达是大气监控的“眼睛”,它能够捕捉远距离高速物体的运动轨迹。雷达信号可以精确预测返回舱的动向,即便在黑障区内,雷达也能为地面提供一个大致的航行方向参考。

而光学跟踪技术则像一双“透视眼”,即便航天器在高温燃烧下呈现模糊的形态,光学跟踪设备仍可以分析轨迹,锁定其方位。

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舱离开“黑障区”

这种技术在返回舱进入黑障区时尤为重要,黑障区内的五分钟失联让航天器成了“隐形目标”,但地面人员可以通过光学跟踪来了解其位置。

这种追踪并非实时精确监控,但在通讯恢复的瞬间,地面指挥中心可以迅速锁定返回舱的位置,确保与航天员的联系尽快恢复。

相控阵雷达

与此同时,航天工程团队并不会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这五分钟的追踪上,在返回任务设计时,科学家们会精确计算航天器的运行轨迹和返航时间,并在进入黑障区前制定详细的飞行预案。

这意味着,即使航天器在黑障区内与地面完全失联,航天员也能依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所有关键动作。

这种预设方案如同一道隐形的“指南针”,在黑障区内为航天员指引航程,即便地面无法给予实时反馈,他们也能依照事先制定的方案,平稳地完成返回操作,这些技术手段,虽无法根本解决黑障区问题,却是目前条件下的最佳补救方案。

相信在未来,随着中微子通信等新型技术的成熟,黑障区的通讯问题有望被我国彻底解决,为人类的太空探索之路扫清障碍。

信源:

央视新闻2024—11—04关于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舱离开“黑障区” 航天员状态正常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年11月04日关于航天员称仿佛坐在炼丹炉里回地球,但舱内四季如春

0 阅读:0
漫步的空影

漫步的空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