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咱平常去超市买酱油,是不是一看到标着“零添加”的,就觉得特健康、特放心,毫不犹豫就放进购物车了?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可最近出的事儿,真让人惊掉下巴。有个知名酱油品牌,瓶身上超大的红色加粗“0”,特别显眼,大家都以为这就是“零添加”的意思 ,结果呢,被第三方检测出里面有镉这种致癌物!这“零添加”的神话一下子就破灭了,到底咋回事,今天咱就好好唠唠。

事情是这样的,某检测机构查出“千禾0”酱油里镉含量有0.15mg/kg。虽说没超过我国规定的0.5mg/kg上限,但“零添加”标签和重金属超标的反差,还是掀起了大风浪。品牌客服回应说“千禾0”是注册商标,是不是零添加得看配料表。通过天眼查能发现,这个商标2021年2月就注册成功了,能用在酱油、醋这些调味品上,而且商标的“0”字和产品包装上的一模一样。商家把“0”变成商标,本也常见,可当它被当成“零添加”的暗示,问题就来了。北京的王女士就吐槽,酱油瓶上“千禾0”三个大字超大,配料表的字却密密麻麻,根本不会注意去看,可不就很容易让人把“0”和“零添加”划等号嘛。


镉不是在食品加工时故意加进去的,主要是环境污染物。我国南方有些地方土壤镉污染挺严重,而酱油的主要原料黄豆,对镉有很强的富集作用。要是黄豆种在被污染的地里,那酱油里镉含量就可能超标。还有个情况,我国酿造酱油镉含量标准是≤0.5mg/kg,日本是≤0.3mg/kg ,欧盟是≤0.2mg/kg,咱们标准比人家宽松不少。这就导致有些企业为了省钱,采购可能有污染风险的国产大豆。更糟的是,现在食品安全抽检主要查预包装食品,原料种植环节的监测跟不上。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人就说,同一批次黄豆镉含量能相差300%,但成品检测很难发现。




现在“零添加”概念特别火,反映出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标“零添加”的调味品销售额每年增长超25%,可行业标准却没跟上。目前关于酿造酱油的国家标准,并没有给“零添加”下明确定义,这就造成了营销乱象。有些企业说的“零添加”,只是不添加防腐剂,却会用焦糖色等着色剂,还有企业靠调整工艺不标注添加剂,消费者根本分不清。再看看日本,“无添加”食品要经过严格第三方认证,认证机构还会定期审核生产过程。咱国内虽然有“零添加”认证,但获证企业太少,还不到行业总数的5%。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得一起努力解决。监管部门要赶紧出台“零添加”食品认证标准,明确禁用物质和检测方法;建立从农田到货架的全链条溯源系统,让原料信息能查到;通过权威渠道给大家科普重金属风险,别让大家一听镉就害怕;头部企业也要主动公开原料产地和检测数据,接受大家监督。已经有企业行动起来了,推出“透明工厂”计划,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黄豆种植基地、检测报告和加工工艺,这就是个好开头。






以后咱去超市买酱油,可别光看个“零添加”就放心了。“零添加”不该是让我们猜来猜去的游戏,它得是从源头到餐桌的保障。这次镉危机不只是一家企业的问题,更是整个食品行业转型要面对的难题。只有让监管比营销快一步,让食品信息清清楚楚,才能真正守护我们“舌尖上的安全”。下次拿起酱油瓶,记住真正的安心,藏在每一粒黄豆的生长过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