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海涛(潜能训练导师)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毛主席一生好史。用他1964年《贺新郎·读史》中的自陈来形容, 恰似“一篇读罢头飞雪”。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释义】忠诚和正义能够感化有道德的人,而利益和诱惑能够驱使品行不端的人。
【赏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性在面对义与利时的不同反应,强调了道德高尚的人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而品行不端者则易被物质利益所左右。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释义】过于刚硬则容易折断,过分苛察则没有朋友。
【赏析】此语警示人们在行事时不可过于极端,应保持适度的弹性和宽容,否则会失去人心,无法得到他人的支持。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释义】治理国家的关键不在于粮食的丰富,而在于取信于民。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在治国和树人中的重要性,指出内在品质的培养远比外在修饰更为关键。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再聪明的人考虑问题也会有疏漏,再愚笨的人深思熟虑也会有所得。
【赏析】此句揭示了世间事物的相对性,提醒人们无论智愚都有其价值和局限性,不应过分自信也不应轻视他人。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释义】鸟儿将要死去时,它的叫声听起来很悲哀;人将要去世时,他说的话往往很善良。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生物在面临死亡时的自然反应,表达了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往往能够回归本性,展现出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真实。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释义】如果水源已经被污染,却期望流出的水是清澈的,或者物体的形状已经弯曲,却想要它变得笔直,这是不可能的。
【赏析】这句话比喻事物的本质已经发生问题时,却期望结果能够理想,是不切实际的。它强调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释义】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也知道,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事情的真实性是显而易见的,无法隐藏或否认。它强调了事实的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释义】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
【赏析】这句话比喻空想不如实际行动,强调了面对向往的事物,应该付诸行动去实现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羡慕的层面。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释义】应该像面临深渊一样小心,像走在薄冰上一样谨慎。每天都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更加小心。
【赏析】这句话形容行事极其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警惕,小心翼翼,以防万一。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天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天下人纷纷扰扰,都是为了利益而奔波。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世人追逐利益的普遍现象,表达了人性中对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社会活动的主要动力。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释义】遵循道德的人会繁荣昌盛,违背道德的人将会衰败灭亡。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对于个人和国家兴衰的重要性,指出遵守道德规范是成功和持久的关键,反之则会导致失败和消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释义】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民众赖以生存的基础。
【赏析】这句话凸显了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说明农业不仅是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释义】犯了错误却不改正,这才叫做真正的错误。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犯错之后的改正态度比错误本身更为重要,提醒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勇于改正错误,才能不断进步。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释义】在寒冷时对于衣服的需求,不会等到轻柔暖和的;在饥饿时对于食物的需求,不会等到美味可口的;当饥寒交迫时,人们会不顾及廉耻。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人在生存的基本需求面前,会放弃一些非物质的追求,如廉耻等,强调了生存本能的强大和基本需求的重要性。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释义】先采取行动可以控制别人,后采取行动就会被别人控制。
【赏析】这句话说明了在竞争或对抗中,主动出击往往能够占据优势,而后动则会处于被动,强调了行动的时机和主动性在斗争中的重要性。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释义】明智的人能在危险尚未显现时就预见到了,智慧的人能在灾祸尚未发生时就洞察到。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预见性和洞察力的重要性,指出高明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帮助人们避免潜在的危险和灾祸。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释义】忧虑的是人们只懂得如何进取却不知道如何退让,知道如何满足欲望却不知道何时该知足,因此会有困境和耻辱的拖累,以及后悔和吝啬的过失。
【赏析】这句话警示人们要懂得进退有度,欲望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和内心的痛苦。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释义】关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爱好它,如果爱好它,是不会有坏处的。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指出对书籍的热爱和追求是有益无害的,鼓励人们培养阅读的习惯。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释义】成功和失败是相互关联的,世事不会永远一帆风顺。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世间事物的辩证法,说明成功和失败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提醒人们要接受事物的两面性,保持平和的心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释义】将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份遗产吗?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品质和良好名声对后代的影响,认为清廉的品格是最宝贵的遗产,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释义】背着柴草去扑救火灾,把开水舀起来想阻止沸腾,用暴力去代替暴力,这和混乱的做法是一样的,其结果无法预测,后人将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赏析】这句话通过比喻,批评了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指出这种方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加剧混乱,对后人也没有好的影响。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释义】担任官职应当保持廉洁正直,自我约束,不要因贪污财物而毁了自己和家庭。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官员应当廉洁自律的重要性,指出贪污腐败不仅会毁掉个人的前程,还会对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释义】能够深谋远虑的人不会在意眼前的怨恨,担当大任的人不会拘泥于细节的谨慎。
【赏析】这句话说明了在处理重大事务时,需要有远见和决断力,不能被短期的困难和细节所束缚,强调了领导者在决策时的大局观。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释义】聚集时如同山丘,散开时如同风雨,行动迅速如同雷电,敏捷如同鹰鹘。
【赏析】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军队的集结和行动,展现了其强大的凝聚力和高效的战斗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释义】如果朝廷在行事上不能自我端正,又怎么能端正天下呢?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朝廷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其自身的行为必须端正,才能为天下树立榜样,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释义】就算用完南山的竹子来书写罪行,也无法写尽;就算放开东海的波涛来冲洗恶行,也无法洗净。
【赏析】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比喻,表达了罪行的深重和恶行的广泛,强调了某些错误和罪恶是无法完全被记录或洗净的。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释义】用铜镜可以整理衣冠,了解自己的外表;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更替;用别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赏析】这句话说明了自我反省和借鉴他人与历史的重要性,指出通过不同的“镜子”可以认识自己、了解历史和洞察人生。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释义】身处高位必然会有危险,每次处于满盈的状态都要防止溢出。
【赏析】这句话警示人们不要因为身处高位而骄傲自满,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因过度而导致的衰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释义】智慧的人会放弃短处而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以达到目标。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释义】君子在立身处世时,虽然有很多行为准则,但诚信和孝顺是最为重要的。
【赏析】这句话指出了在众多美德中,诚信和孝顺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础,是最为关键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