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托李敏给毛泽东带礼物,另外特殊准备一份:不能让他当和尚

独来看世界 2022-12-07 01:48:25

毛主席逝世后,在李敏家的客厅里东墙的柜子上放置着贺子珍的一张巨大的遗像,而这张照片也是在贺子珍逝世后,李敏从上海带回来的。

在房间的西墙上,挂着一张毛泽东在延安时的大幅照片,他头戴解放帽笑容满面,似乎在笑着看对面的贺子珍。

毛泽东在延安

这两位老人,生前没能实现白头偕老的愿望,离世后,却在女儿李敏的家中实现了这一愿望,日夜厮守。毛主席对贺子珍的感情是比较深沉的,而贺子珍对于毛泽东,在相处的细节中也表露无遗。

回国之后,李敏成为了两人联系感情的纽带,即使没有见面却也互相惦记着对方。

每当李敏假期结束时,贺子珍也总会托她给毛泽东带礼物,还不忘另外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还说道:我不在他身边了,可不能让他当和尚啊!那么这份礼物究竟是送给谁的呢?

毛泽东: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

贺子珍的初恋情人不是毛泽东,但毛泽东却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挚爱。从1927年10月份,毛泽东率领他的队伍来到井冈山,看到贺子珍后,两人的一生注定有牵绊。

从那时开始,毛泽东也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贺子珍接触。毛泽东每次临走前都会去找贺子珍,敲她的窗户,告诉她自己要走了。那个时候的贺子珍只觉得纳闷,心想:你要走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但即便如此,毛泽东仍旧坚持叩响她的窗户,因为他知道贺子珍的门是敲不开的。殊不知,毛泽东的这一声声轻叩渐渐地打开了贺子珍的心房。

贺子珍才貌双全,被称做是“永新一枝花”,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贺子珍也成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女战士。

毛泽东贺子珍

1928年春天,他们的爱情生根发芽,在井冈山最艰苦的岁月,那份带着幸福和甜蜜的爱情弥漫在他们的世界,那些艰难困苦似乎也只是他们幸福生活的调味品。

那段岁月,也让晚年的贺子珍难以忘怀,她曾多次回忆道:

“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富足的。毛泽东博览群书,肚子里的墨水很多。

夜深人静,他写累了,就给我讲他读过的故事,讲他的诗文。

他的话,把我带入一个五光十色的书的世界。我盼望着有一天,也能像他那样,在书的世界遨游。常常是一个讲着,一个听着,不知不觉迎来新的一天。”

尽管如此,他们的婚姻也仅仅保持了十年。这一切都随着贺子珍的出走而结束,但在他们的心中,这段爱情并未发生改变。

毛泽东动用了一切力量尽全力在挽救她,即便如此,贺子珍还是一意孤行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往异国他乡的土地。

在临走前,贺子珍还是托钱希均给丈夫带去一条被子,因为她仍然担心她的丈夫盖的被子太薄了。此时的贺子珍已经坚定了要去往苏联的决心,尽管毛泽东再三挽留,钱希均多番劝阻,仍旧没有留住她。

此次离开,贺子珍决定去苏联两年,治病、取弹片好好调整自己。她总以为毛泽东会一直等待着她,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却让贺子珍的后半生陷入了苦痛之中。

然而在苏联的那些日子并非像贺子珍想的那样好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也开始明白一年前的冲动和任性已经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就在这个时候,她想起了毛泽东,满怀深情地托战友给毛泽东写去了一封信。

可直到两年后,毛泽东才写下了给贺子珍的复信。这一年,周恩来在邓颖超的陪同下到苏联治疗,于是便将毛泽东的信件带给了贺子珍。

可没想到,这封信却将两个人的关系从夫妻变回了同志。毛泽东在信中写道:

“子珍同志,你的照片已经收到。我一切都好,勿念……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

短短的几句话,贺子珍如雷轰顶,顿觉过往的那些美好的回忆已经逝去,而她和毛泽东的关系也真的一刀两断了。

其实,出走苏联贺子珍是根本没打算和毛泽东分手的,大部分是在赌气。然而,毛泽东却当真了,他以为贺子珍真的再也不会回来了,伤心欲绝的他一边需要调整自己,一边还要忙着筹划战事。因此在贺子珍最初走后的那几年也是毛泽东最难过的几年。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经过岁月的沉淀,真情才慢慢浮现。如果贺子珍当初真的听了毛泽东的话留了下来,或许历史会被改写。可历史从来就没有假设。十年后,当贺子珍再次回到祖国,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

贺子珍精心准备礼物:可不能让他当和尚

1947年8月,贺子珍在苏联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后,满身伤痕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王稼祥夫妇的帮助下,贺子珍带着李敏和岸青兄妹抵达了哈尔滨,一呆就是一年。

贺子珍和贺怡

第二年,她与妹妹贺怡会面。对于姐姐的出走,贺怡心中也想为姐姐讨一个说法,多次劝阻她要回到毛泽东的身边。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贺子珍也早已没有了任何奢望,因为她知道现在毛泽东的身边已经有人代替了她的位置。

回国之后,贺子珍和女儿各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他看到女儿的信件喜出望外,立即邀请女儿来北京。然而,对于贺子珍的信件却没有回复的那么快,在两年之后的1950年,毛泽东才选择回复。

1949年春,贺怡带着娇娇和毛岸青一起来到了北京,一行人住进了双清别墅。

相比姐姐,贺怡的性格比较泼辣一些,当他见到毛主席的时候,毫不避讳地提出了她此行的目的。

贺子珍和李敏

她直言不讳地说道:“主席,我一来是送外甥女的,二来是来子珍姐姐争个名分的时候了。”

当时的毛泽东沉思片刻并没有说什么。但在后来根据可查找的资料显示,毛泽东在石家庄的时候,要贺怡把贺子珍找来,颇有重归于好的意思。当时的他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你让贺子珍到这里来,这是历史造成的事实了,我们还是按中国的老传统办吧。”

至于毛泽东口中所说的“中国的老传统”,他并未提起。后来当贺怡带着和子珍来北京的时候却并不顺利,火车在到达山海关的时候,贺子珍一行人被组织部门的人在山海关阻拦,最终他们只能在天津住了一个夏天。这件事最终也随着贺怡在寻找毛毛的路上身亡而宣布告终。

贺怡

此后,贺子珍被安排在上海休养。尽管毛泽东与贺子珍没能见面,但却希望她能够找一个人来照顾她。

1953年,毛泽东在约见贺敏学时,就曾提出让贺子珍再婚。深知妹妹性格的贺敏学知道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即便身边已经没有了彼此,却时时牵挂着对方。女儿李敏也成为了两人的信使,也成为了两人感情交流的“媒介”。

这个时候,毛泽东委托女儿给贺子珍捎来一块白手帕,同时也会为李敏打点好行李,准备好北京的各种土特产。当然,李敏每次回京的时候,贺子珍也会大包小包的带上毛泽东当年爱吃的却又不容易买到的新鲜蔬菜。

甚至还特意让女儿给她带去一个挖耳勺,因为贺子珍清楚地记得,毛泽东是个“油耳朵”。

而毛泽东在与女儿相处时,也总会谈到贺子珍,也毫不忌讳地告诉女儿自己心中的想法:

“我知道,你妈妈生病都是因为我而起的,只有我才能治好她的病。可我有什么办法呢?李讷已经十八岁了。”

言语中的愧疚和无奈也让李敏确信,他们确实是在惦记着彼此。

闲聊时,毛泽东还会问女儿,你妈现在是什么样子?可见,毛泽东对贺子珍还是非常想念的,但碍于现实因素,最终也只能从女儿的口中知道贺子珍的近况。

毛泽东还告诉女儿,母亲的小名叫做桂圆,“桂”字与玫瑰的“瑰”同音,因此每当父女俩在花园里看到玫瑰便会相视而笑。

当然,贺子珍也非常关心毛泽东的生活,也从女儿的口中得知了他的不少事情,在给毛泽东带礼物的时候,贺子珍也总会给江青捎带一份,她这样说道:“我不在他身边了,可也不能让他当和尚呀!”

是啊,贺子珍想到自己已经不可能站在毛泽东的身边,却也希望他能得到幸福,尤其是当她得知江青和毛泽东分居之后,她还叮嘱女儿:“你爸爸也是很孤独很寂寞的,你要多体贴他。”

相逢不似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庐山相会,也算是了却了毛泽东的心结,也最能说明毛泽东是在惦记着贺子珍的。

1967年九月九日,毛泽东逝世,世界震动。一向情绪不稳定的贺子珍却异常地冷静,她叉着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自然自语地说道:“主席不是很好吗?怎么一下子就走了?”殊不知,李敏对母亲隐瞒了许久爸爸生病的事情。

1979年,贺子珍七十岁,这一年他终于来到了毛泽东亲手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的首都北京。贺子珍坐在轮椅上,向毛泽东敬献了花圈。来到纪念堂之后,贺子珍将医护人员的话谨记在心,她紧紧地咬着手上的白手绢,告诉自己坚决不能哭。

汹涌在贺子珍眼眶的泪珠,始终在眼中回转,没有掉落下来。而她嘴里紧紧咬着的白色手帕不知是否是毛泽东送她的那一块。

贺子珍和毛泽东最终没能白头偕老,其实并不能说是哪一方的错,错就错在命运捉弄。但彼此藏在心中的那一份未了情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浓烈。

当然,在对待这段感情时,毛泽东与贺子珍两人持有有着相同的态度,也有着相同的做法。

红色毛毯和灰色军装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逝世。最令李敏难过的是,妈妈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其实,贺子珍生前也给李敏留下了很多嘱托,这样的精神财富,远远超过物质财富。

当然贺子珍在去世之后,也给李敏留下了不少遗产,最值钱的就是用毛泽东的遗产买的大彩电和手提式录音机。

毛泽东去世之后,贺子珍从他的遗产中分得了2万元,而这笔钱贺子珍也并没有乱花。当她去世之后,这两样东西也都捐赠给了医院。

贺子珍的全部遗物有三个箱子,一半是衣服,一套呢料子制服,是最好的衣服了。新添置的都是她瘫痪之后,用白布做成的内衣内裤。另一半都是一些杂物,来往的信件、发票、照片等等。

除此之外,贺子珍也给李敏留下了三千元的现金。李敏却并没有用,这笔钱她另有打算,他说道父母生前都非常希望能找到哥哥姐姐,如果找到了,我就将这些钱分给他们用。

当然,在这一次遗物中,最有意义的纪念物就是毛泽东送给贺子珍的真丝手绢,和贺子珍一直带在身边的红色毛毯。

晚年贺子珍

还记得在毛泽东和贺子珍在庐山会晤之前,毛泽东曾特地派他的秘书叶子龙来南昌给贺子珍送去一千元钱和一些物品。

在其中,就有一条淡黄色的丝质男用大手绢。这条手绢的边上有几条蓝色的细线,能够看出手绢是毛泽东用过的,并不是新的。

那个贺子珍拿到这条手绢时,心情激荡,想起了两人之前的回忆,心中也对毛泽东更多了几分思念。

她感谢毛泽东对他的关怀,也对两人不能白头而感伤。就是这样的一条手绢,让贺子珍寝食难安,她日日揣着手绢,细细地感受着毛泽东留存的温度。

而贺子珍所带的那条红色的毛毯,是在去苏联的时候就带在身上的,这些年来,也一直珍藏着。因为这条毛毯是她和毛泽东盖过的,上面留存着丈夫的体温和气息。

晚年贺子珍

十年的感情,除了女儿,只剩下了这条毛毯。

这条红色的毛毯留下了她相思的泪水,留给了她多少美好而又忧伤的回忆,而这条毛毯也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条红色毛毯已经破旧,也被烧坏织补过,而它也留存着一段美好的爱情和回忆。

当然,毛泽东也同样留存着一件薄如蝉翼的灰色军装。一次,李银桥劝阻毛泽东不要再穿这件衣服了,说道:“再穿就该出洋相了。”

毛泽东接过衣服,轻轻地抚摸着那件大衣,一边说道:这件衣服跟我参加过洛川会议呢。毛泽东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眶湿润,之后便陷入了回忆。

之后,毛泽东告诉李银桥:“用它补衣服,它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我也能继续见到它。”

由此也能看出,毛泽东是在睹物思人,毛泽东之所以惦记着这件衣服是因为还在思念着贺子珍。

1937年5月,毛泽东、贺子珍(后排右1)和参加秋收起义的同志合影

贺子珍在大革命的疾风骤雨中成长,她陪伴毛泽东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他们之间有欢笑有幸福有泪水,也有离别。在当时的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中,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真爱实属不易。

两人的革命感情在波诡云谲的时局变幻中显得弥足珍贵。时间的车轮呼啸而过,十年的过往早已被风吹散,但他们的感情始终没有褪色。洗尽铅华之时,本真浮现,而那些遗物也见证了他们的情感,成为了历史的永存。

0 阅读:4
独来看世界

独来看世界

独来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