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楚门的世界》主要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楚门是一档真人秀的主人公,他生活在一个“全民娱乐”的世界里,他的人生被他者操纵,没有一丝一毫的隐私,完完全全的暴露在大众之下。
最初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并不自知,在留心生活细节且发现异常后,结合自己初恋女友的提示,他决绝的选择了反抗,反抗这个用技术包装的外表岁月静好实则充斥着虚伪恶劣的桃源岛。
导演彼得·威尔借用这个人物形象喻视当代人的生活状态,说明人只是名义上的“自由人”,实质上技术支配下的“奴隶”,人类用科学技术给自己挖了一个更深的地下洞穴。
被细节掩盖的真相
“细节决定成败”,一部好的电影除了具有深刻内涵的同时也必须要具备优秀的铺展方式,而影片《楚门的世界》于拍摄细节上的处理具有独到的细腻,诸如服装、灯光、人物、事件之间的统筹安排无一不暗含着深刻的意味。
首先,导演擅长使用影片画面的设置与色彩的对比来表达他所要的视觉效果和思想表达。在电影的开头,主人公楚门走出家门,挥手与对门的邻居打招呼,“假如再碰不见你们,祝你早、午、晚都安”,不难发现楚门身上洋溢着热情、开朗与幽默气质。
最为巧妙的一幕是在影片的结尾之处,导演克里斯托弗通过天空劝告楚门不要离开桃源岛,而楚门站在“天边”的楼梯上,对镜头的观众最后一次说了句“假如再碰不见你们,祝你早、午、晚都安”,并深鞠躬谨以此致谢完美落幕。
影片《楚门的世界》凭借其荒诞、黑色幽默式以及辛辣的嘲讽方式,尤其是导演戏剧化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观众固定化的观看模式,竭力传达其反叛精神。
影片《楚门的世界》,导演只是简单架构了一个类象世界“桃源岛”,在这个岛上,楚门如同平常人一样生活、上班、在街上买报纸、和邻居打招呼。但就是这种与世人无差别的生活将他推向了与真实生活彻底相背离的虚假世界,观众习以为常的认知得到了颠覆。
导演彼得·威尔在为观众展示平常生活的同时,也制造观影新鲜感。影片《楚门的世界》整体基调带有嘲讽、戏谑的意味,形成对比的是楚门个人内心的愤懑,楚门的反抗具有了荒诞感与喜剧效果,而观众可从此获得幽默感。
尤其是其中隐晦的批判和玩世不恭也让影片的调子和方式更加自由随意,使观者在恶作剧的调戏感受中,解放束缚在身上的虚伪道德和美学包袱。影片的种种细节构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喜剧性的“笑”,更在于导演想要通过这种荒诞的手法警醒影片前的观众。
被放大的窥视欲
影片《楚门的世界》的成功不仅在于导演细节的处理,彼得·威尔在观众心理上的把握也是处理的得心应手。导演擅长利用人的心理特点,人本能就有窥视他人的欲望,通过窥视对比自身与他者,从而得到自我满足与认同、得到满足感与愉悦感。
每个人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对世界上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知欲,正是这种不知疲倦的求知欲提供了孩童在探索生活上的不竭动力,因此,人天生就拥有好奇心,也天生具有窥视欲。
窥视的作用诸多:窥视能获得别人的认同感。窥视是出于自我保护机制的需要,人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他人对自我隐私的关注,而关注别人的隐私一方面可以用以威胁,另一方面有借鉴作用,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
窥视还有出于宣泄自我欲望的作用,窥视者从他人悲惨生活中寻找对自身经历的些许安慰之情,也将自己的渴望映射在他人成功的人生经历之上,从而得到满足感。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为楚门的出逃欣喜若狂,楚门完成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事情,观众能在这件事上得到弥补感与成就感。但是人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机制又禁止人窥视他人的生活,将窥视视为不道德、违法的行为。
媒体将窥视行为通过技术合法化,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展示,进而满足现实世界中空虚、迷茫的大众。庞大数量的大众带来的商机促使媒体拥有者在窥视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楚门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镜头之下,是一名受全球观众欢迎的真人秀主角。
楚门作为被窥视者来说,满足了观众窥视者的身份,潜意识中就是满足了人内心的天性。但是楚门秀的观众也是隐形的受害者,他们也在导演为楚门设置的“楚门秀”中迷失自我,他们的行为受人控制,他们的情绪也受人控制却不自知。
有人曾这样问过楚门秀导演克里斯托弗,为什么楚门秀如此受欢迎,为什么大家对楚门这样一名普通人投以这么大的热情?克里斯托弗这样回答,人们早已看腻虚伪的表情,厌恶花哨的特技,虚假的表演,但是在楚门秀里,楚门是真实存在的。
在“楚门秀”中,没有所谓的真人秀剧本,楚门的一切反应都是真实可见,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原始。但这并不是最本质的原因,观众更喜欢看楚门性生活、在储藏室自言自语、强颜欢笑的样子,从楚门的外部生活到他内心世界的展示。
人们从楚门“真的”行为中得到了极大的快感与心理满足。媒体的发达将社会趋向更为病态的一端,窥视变成群体性的窥视,而个人的隐私被暴露在阳光之下,无限放大并成为公众共有的秘密。
因此,窥视他人隐私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受人欢迎,人们热衷窥视带来的乐趣。狗仔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层出不穷的窥视技巧带来各类“秀”与“门”的产生,甚至有些人会为了名利而出卖自己的隐私。
被广告刺激的消费经济
影片《楚门的世界》通过真人秀里楚门的表现,真实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与商品化。在消费文化市场中,明星的行为与报道引发群体的追逐、模仿,并成为媒体行业利益的保障。
在“楚门秀”里,楚门正是那个扮演偶像的人,尽管他自己并不知道。观众厌烦剧本式的节目,厌烦虚假的表演,所以“楚门秀”应运而生。“楚门秀”的本质就是通过曝光楚门的隐私换取节目收视率的提升和媒体利用率的最大化。
在节目的执行过程中,幼年楚门憨厚可爱,青年楚门天真灿烂,成年楚门执着认真,楚门身上的优质品格促使节目长久不衰。楚门发自内心的行为是真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观众从节目中获得的温情却是有计划组织得来的。
广告是消费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消费社会通过广告强加给观众诸多虚假的需求,广告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景观之一,它应和大众的消费意识,又创造消费需求,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楚门秀”的流行,楚门作为独一无二的主角,他的周边产品衍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呈现出来。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随处可见观众家里的摆设,墙上的海报、挂历,沙发上的抱枕等各种明星手办。
甚至有人开设了楚门主题的消费酒吧,不仅不间断播放节目“楚门秀”,还负责贩卖带有楚门标志的围裙或是帽子等周边。在现实生活中,明星都是有意识的为产品代言,但是在影片《楚门的世界》里,楚门把自己定位在普通人身上而不是明星。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楚门想要逃离桃源岛时,媒体开始恐慌而导演则千方百计的阻挠,因为此时的楚门已经不是单纯个体的身份,还代表了背后诸多利益共同体,一旦楚门出逃,谁为代言买单。
对于导演克里斯托弗来说,楚门是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能带来极大的利益。“楚门秀”的本质是商品的介绍,利益的交换,而电影《楚门的世界》借用这个幽默的形式将现实的巨大幻想狠狠撕破给人看。“楚门秀”在消费楚门的同时也在消费观众。
节目“楚门秀”的运作成功,在于导演克里斯托弗对于观众心理把握的准确与消费文化特点的娴熟运用,掌楚门面临的困境也是当代人面临的困境,亟需重归经典寻求解决的办法。
总结
《楚门的世界》并不是短暂性愉悦大众的电影,它的思想内涵值得后来人不断深究。影片《楚门的世界》正是人类对现存社会的深刻反思结果,并通过媒体反映出来。
现代人应当重塑价值理念,构建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喜剧意识。众所周知,现代媒体正以其肉眼可见的速度和强大的媒体技术精确控制到每一个人,从意识上对人进行内部驯化,不少的文艺作品都有描述这类现象。
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罗斯作家叶·扎米亚京的《我们》三部反乌托邦代表小说都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在机械时代下,人被剥离了思考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
现代人的恐慌在卡夫卡的笔下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短篇小说《洞穴》是卡夫卡晚期创作的力作之一,以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为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我”处于对外界的恐惧,不断的加固城堡,囤积食物。
尽管洞穴兼具四通八达,防御性极高,但“我”每天仍惴惴不安,洞穴中任何微弱的声音都能使“我”精神衰弱。现代人走出启蒙的洞穴,却作茧自缚又下降到以技术为壁垒而更深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