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商业行为是有目的的”。对于结果的追求让我们在商场上的行为变得更加在乎效率、也更加功利。从人生的角度而言,在商业端更加追求结果本无可厚非,因为没有结果,所有的商业行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生的结果早已经注定,因此我们“活得就是一个过程”——这种说法或许并没有错,但即便是这个“过程”,也是由很多个小的、阶段性的结果组成的——且不说生意场上的谈判,就拿打工来说,如果没有“领到工资”这一结果,打工的意义又何在呢?

结果,往往是和效率挂钩的。同样的时间下得到的收获越多,效率就越高;同理,达成同样的结果所花费的时间越少,也是一种高效的表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如今商业社会当中,很多人似乎忘记商业要追求结果、要追求效率,而把很多时间都白白地浪费掉了。
比如办公室里的茶海,在我看来就是一件可以造成时间浪费的物件儿。如果不是为了谈工作,如果是在有空暇的时候闲聊、谈心,那么备上点好茶叶、烧上开水、边喝边聊或许是一件很放松的事情。可是现在,办公室里的茶海似乎成为了一种“标配”,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仔细回想一下,边沏茶边谈工作的场景,会不会每次都把谈话时间延长了十几分钟乃至几十分钟?

饭桌上谈工作也是一种因为客套而降低了工作效率的方式。我相信那些希望能够在饭桌上与商业伙伴进行会谈的人本心都是善意的,但是,会有哪次商业谈判的目标结果是为了吃一顿饭呢?如果可以快速地进入到谈判的实质阶段、赶紧签订合同、马上让各方的效益产生,这难道不是这些吃饭的人聚到一起的最终目的吗?
用最底层事项的“替换法”来表示:“吃饭却没有达成签订合同的目的”与“签订合同却不比吃饭、不比喝茶”,商业人士更喜欢哪一种工作方式呢?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进行商业谈判时会带上自己的一家老小?同理,如果要“公私分开”,那么像“吃饭”这种本应该发生在家人、朋友之间的行为,是不是也不用牵扯太多的商业合作方呢?

如果说喝茶、吃饭还勉强可以算作“商业应酬”之外,那么在纯纯粹粹属于商业的“会议谈判”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一些因为“客套”而降低了效率的表现。看到本文的朋友不妨回想一下,在你所参加的商业会议当中:是不是每次会议召开之前都已经把会议议题、参会人员等以文字的方式告知每一位参会者?是不是每一次会议想要得到的结果都已经被参会的各方了然于胸?是不是在正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之前,大家就不会跑题、扯闲篇儿?
很多人会以为“客套”是一种礼貌、礼仪,是一种尊重的表示,坦白讲这是符合中国人的行为习惯的,但是,在特定场合下,简单的礼貌问候之后就应当切入主题了,过度的客套、拉近乎,反而是一种浪费对方时间的表示,成为了一种“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就我本人而言,我愿意读读书、思考思考、甚至是胡思乱想地放松……,也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效率可言的客套”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