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是如何紧裤腰带,还清欠苏联的86亿元军火债的?

星灿啊 2025-02-28 03:54:50

六十年代的中国虽然很有劲头,但步子不稳,困难重重。

更糟糕的是,国际形势也不稳定,以前的好朋友苏联突然变脸,还让中国还一笔巨款,这是抗美援朝时期欠下的军火债,总共86亿人民币,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那时候中国经济非常困难,老百姓生活也很艰苦,要偿还这么大一笔钱,无疑是让情况变得更糟。

那么这笔巨额债务究竟是怎么来的?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内国外多重压力,要怎么解决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还债难题?

01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十分落后,各行各业都需要重建,而西方国家又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

正当中国面临重重困难之时,苏联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等一系列合作协议,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支持,包括提供低息贷款和无偿援助。

此外,苏联还派出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并且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尤其重要的是“156工程”,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援建项目,覆盖了国防、冶金、机械、能源、化工等多个重要领域,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和国防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也饱含着中国人民的努力。

信源:【红馆故事会】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幅照片说起2022-09-01 兰州八办纪念馆

比如,鞍钢的重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以及我国核工业和航空航天技术的起步,都离不开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更重要的是,在1950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涵盖了从飞机、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到枪支弹药等轻武器。

这些援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说到底,国际关系就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较劲,中国实力越来越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和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想法上的矛盾就越来越明显,之前亲密无间的日子也过不下去了。

苏联想在中国搞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就是想更好地控制中国,让中国跟着它走。

但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想依附于任何国家。

毛主席和周总理很有远见,他们深深明白国家主权有多重要,坚决反对苏联的控制。

当年,中国和苏联为了合作建设长波电台进行谈判,中国提出一个方案:允许苏联在中国境内建电台,但电台的管理权必须归中国所有。

也就是说,苏联要使用这个电台,必须先得到中国的同意,苏联觉得这个条件太苛刻,非常不满,谈判因此破裂。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中苏关系迅速恶化。

02

到了1960年,苏联更是单方面撕毁了和中国签订的几百个合作协议,把所有在中国的专家都撤走了,还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

更过分的是,他们还带走了很多重要的技术资料,让中国的工业发展一下子遇到了大麻烦,特别是对中国非常关键的核武器研究项目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苏联这种不守信用的做法,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激发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决心和意志。

而这笔巨额债务的构成比较复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购买苏联军火所欠下的债务。

为了抵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入侵,保卫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与朝鲜人民共同抵抗侵略。

战争期间,中国从苏联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用于支持前线作战,虽然苏联方面声称这些武器是“半价”出售,但实际上并非中国主动提出,而是苏联方面的主张。

1950年,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希望能够以租借的方式获得武器,从而减轻中国的经济压力,但苏联方面没有同意这一请求,而是坚持以贷款的方式出售。

即使已经打了五折,对于当时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的中国而言,这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其次,是苏联将旅顺军事设施移交给中国所产生的费用,这笔费用也加重了中国的债务负担。

1956年,苏联从旅顺撤军时,选择将他们在旅顺修建的军事设施和装备卖给中国,而且价格不低,定为10亿人民币。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正全力发展经济,这笔开销无疑增加了不小的经济压力,此外,还有苏联专家援助的相关费用,以及项目中断带来的损失需要补偿。

苏联专家来中国工作,中国的确需要负担他们的薪水、住宿以及其他相关开支。

然而,苏联突然撤走专家,导致两百多个项目不得不停工,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损失最终也得由中国承担。

03

“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债还清!”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决心和绝不屈服的意志。

为了尽快还清这笔巨额债务,中国人民开始了异常艰苦的奋斗历程。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号召大家节约开支,努力偿还债务,全国上下空前团结,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参与到还债行动中。

大家有能力就贡献财物,有力气就贡献力量,掀起了热烈的还债浪潮,农民们努力耕作,开辟新的耕地,提高粮食的产量。

工人们日夜不停地工作,制造各种各样的商品,支持对外出口,全国人民尽可能地节约生活开支,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偿还债务中。

为了增加出口,获取外汇,中国政府积极与苏联进行磋商,经过商议,最终确定用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来抵偿债务。

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负责供应猪肉、鸡蛋、水果等重要的农产品,而新疆的可可托海矿区承担着出口稀有金属矿产的任务。

在可可托海矿区,工人们顶着恶劣的天气,比如大风雪和严寒,想方设法克服难题,加班加点地开采矿石,努力帮助国家偿还债务,贡献巨大。

但是,苏联方面却设置了诸多障碍,他们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设立了非常严苛的标准,只要稍微不符合要求就会被拒绝接收,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两国关系比较紧张复杂,出现了很多问题。

经过四年的奋力拼搏,中国人民在1964年提前一年完成了还债任务,将所有欠款全部还清。

最后一笔1700万卢布的债务,也通过贸易顺差成功偿还,那一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告了这个喜讯,全国上下都为此感到无比振奋。

这不仅仅代表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更象征着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巨大飞跃,是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好体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国家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国说到做到,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因此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成功突破了西方国家的各种限制,为中国的外交工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更加振奋人心的是,在中国偿还所有欠款之后没过多久,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不仅代表中国国防力量取得了显著进步,也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打破了少数超级大国对核武器的绝对控制。

这段历史既充满艰难,又令人自豪,它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困境时绝不低头、依靠自身力量的伟大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帮助中国克服了重重难关,还成为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推动力。

虽然苏联的背信弃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但也让中国更深刻地认识到,独立自主才是关键。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在世界各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苏联的欠款,这件事意义重大。它既维护了中国的声誉和尊严,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力量。

笔者认为

今天,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珍贵的民族精神。

一方面,要始终坚持诚信原则,履行国际义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要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持独立自主,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0 阅读:26
星灿啊

星灿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