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的心灵。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可有时候,孩子不听劝,父母情绪上头,就选择了一条捷径,给孩子心理留下很大的创伤。
邻居家的昊昊,因为太沉迷卡片而耽误学业,他妈妈多次批评指出无果,于是恐吓孩子,称这种卡片是国家禁止销售的。玩这种卡片是属于违法行为,警察会在调查后找上门,小心后果自负。
谁知道昊昊在妈妈的恐吓下,隔天一早就自行到警察局自首,说自己做了违法的事情。警察在一脸茫然的同时,联系昊昊妈妈前来阐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了解情况后,知道是一场大乌龙,被警察同志狠狠批评了一顿。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习惯用最温柔的语气,说出最吓孩子的话语,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恐惧的教育”。
培根说:“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
在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3岁前,他的大脑就会建立起独一无二的脑结构。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恐吓”,那么“恐惧心理”就会成为成长结构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恐吓教育”的后遗症影响是深远的,伴随一生的,难以抹去。虽短时间内有效,但从长远的来看,这弊端还真不少。
在“恐惧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难逃三个结果,愿你没恐吓过孩子
建立错误的认知,不利三观的形成
我记得有人总结过童年的四大阴影:拿针管扎孩子的医生、收废品顺便拐孩子的老人、藏在黑暗角落里吃孩子的妖怪、专抓不听话孩子的警察叔叔…其实这些童年故事,我是不建议跟孩子讲的。
医生、护士、还有警察叔叔,这些角色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而家长利用这些角色的“权威”去“恐吓”孩子,势必会造成孩子对这些角色的错误认知,不利于塑造正确的三观。
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服从,会捏造一些虚无缥缈的话,由于孩子小便信以为真。当孩子长大后会突然恍悟,原来那些话都是父母的错误引导。
所以,当家长再想一把严肃地教育孩子时,便会对父母的话疑虑重重。因为在已经施教的“恐吓教育”中,提前透支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内心缺乏安全感
在孩童时期,如果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肯定, 而“恐惧”的事情,像强心针一样不断重复。就会造成内心的阴影,而导致极度缺乏安全感。
为人师表的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人。”所以,我们应该想的是让孩子成为有正确三观,对父母孝顺知感恩的阳光正直的人。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去恐吓。
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未来也更可期
尽可能地解放孩子的天性
不是说任由孩子胡作非为,而是有目的性地帮助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平时可以借助良好的沟通时机,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兴趣爱好。
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尽情去发挥最大的能量。而不是恐吓孩子,淘气,捣乱会受到惩罚。
拥有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要以爱的教育为出发点。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其次要学会放手。关于孩子的每件事,可以先询问孩子的意见,尽可能让孩子学会去衡量每件事的利弊,让他自己做决定,这样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尊重和爱。
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生存能力。除了学习之外,让孩子平时多参与做家务,比如烹饪、洗晒衣服;也可多去户外进行体能锻炼,学习一些应急的生存技能,如露营、野炊等等,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的生存技能。
拥有终生学习的魄力
随着21世纪数字经济的崛起,AI+智慧城市的升级转型,社会的不确定性在急剧增加,再加上当下全球疫情形势严峻,人类面临的经济压力和挑战越来越严峻。
所以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思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抛弃。
未来学家迈克威尔写过一本书叫《奇点来临》,观后感是我们更要懂得居安思危,反思当下如何更好地具备生存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我觉得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迎接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踏上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那么父母就是这趟旅途中的人生导师,有效引导孩子,让孩子完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人格历练。
互动话题:你会用类似恐惧孩子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有个前提就是父母要明辨是非且有正确三观,底线不能触碰。很可惜,大多数的家长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我邻居小时候曾经因为没有偷别人家种的西瓜被打过,而且还打成了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