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矿工人到中央委员,他曾担任江西省第一副省长,1980年被撤职

史说新读 2023-09-13 10:00:27

萍乡,别称赣西明珠,位于江西省西部与湖南交界处,因境地多生萍草而得名,在萍乡市中部有一个著名的安源区,近代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发生在这里,这里还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

今天我们所讲的就是江西安源煤矿的一名工人,这名工人曾两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并担任江西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相当于江西省第一副省长的职务,不过,特殊时期结束后,他褪去了身上的光环,再次回到矿区工作,他的名字叫潘世告。

1930年,潘世告出生在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高山村一位普通农民家庭,潘世告的童年非常悲惨,由于家境贫寒,潘世告5岁就要跟母亲上山砍柴,还有照顾年幼的妹妹,在他7岁那一年,母亲因病去世,离他而去。

母亲去世后,潘世告的妹妹送给人家做童养媳,但不久便夭折,即便潘世告的父亲没日没夜的工作,仍然养活不了潘世告,于是,潘世告便外出讨饭,从11岁开始,潘世告来到上栗金山的乡井做童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潘世告听到了一个消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再次来到江西,一举解放了萍乡,潘世告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安源煤矿一名新时代的矿工。

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潘世告将全部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因此获得一个特别的称号:采煤大王。

潘世告的突出表现获得组织的认可,于195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潘世告更加积极,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在1966年被提拔为回采二区区长。

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潘世告被提拔为回采二区区长的这一年,一场规模浩大的运动席卷全国,运动开始后,潘世告也加入其中,但他并不是冲在最前线的“闯将”,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

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结束后,在党的九大筹备会上,周总理提出:“江西安源这块红色的土地,是我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应该有一个九大代表。”

毛主席表示同意。

当时中央对安源九大代表的要求有三个,第一是革命造反派,第二是老工人,第三师老党员,找来找去,潘世告符合中央的三个要求,于是,潘世告幸运地当了九大代表,让人意外的是,潘世告竟然在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要知道,江西省在九大当选为中央委员的只有两个人,第一个是江西省革委会主任、江西省军区政委程世清,第二个就是潘世告,这样一来,潘世告可以说成了江西的名人。

回到萍乡后,潘世告连续作报告,向人民群众传达九大会议精神,此外,潘世告的职务也在不断提升,晋升为江西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江西省总工会副主任与萍乡市革委会副主任等职。

不过,虽然潘世告已经成为副省级干部,但他的编制仍然在安源煤矿,每个月领83元的工资,和其他工人一样,需要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家人也没有因为他的身份搞特殊化。

此外,1971年4月,潘世告还以中国工人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到阿尔巴尼亚进行访问,在1973年召开的中共十大上,潘世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1974年4月,中央批示:“中央委员潘世告同志和候补中央委员樊孝菊同志要协助陈昌奉同志主持省委工作。”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潘世告被隔离审查,江西省委经过研究决定对潘世告进行判刑劳改,邓小平说了一句话:“他不就是一个工人吗?”就这样,潘世告得以幸免,最终结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严重错误,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

1982年,潘世告从萍乡矿务局黄冲煤矿退休,此后,他褪去了身上的光环,过上了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虽然晚年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潘世告要求并不高,不过,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潘世告因患类风湿关节炎,病情逐渐恶化,甚至一度走不了路。

2007年4月初的一天,潘世告洗了澡,乘坐轮椅到村党支部交上了自己的党费,一个星期后,潘世告便离开了人世,终年77岁。

0 阅读:1103
史说新读

史说新读

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