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下午,四川一县城的十字路口。
一个身穿红色羽绒服的女子不时望向对面的红绿灯,绿灯亮起的那一刻,她立马向对面跑去,被风带起的衣襟,犹如飞舞的蝶翅。
对面一处简陋的旅馆前,站着一个穿深色棉袄的男子。两人几句交谈过后,一起走进旅馆的窄门。不多时男子急匆匆返回,在路旁小卖部买了饮料后又大步流星地进了旅馆。
此后,那个叫袁娟的红衣女子消失不见。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袁娟的外婆。袁娟离家前与她有过一次通话。电话里,袁娟说自己要去县城见客户,但当天晚上她就反常地失联了。
外婆坐卧不宁,发动全家找了一天一夜依旧不见袁娟踪影。
12月12日一大早,她找到袁娟的丈夫李斌,恳求他立马去报案,然而李斌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袁娟与李斌刚结婚两年多,原该处于新婚情热的阶段,但妻子近两天不知所踪,李斌竟然丝毫不慌,漫不经心地对外婆说:“不要紧的,她过几天就回来了嘛!”
外婆顿时火冒三丈,逼着他即刻去报案,李斌吃不住闹,只好来到镇派出所。但李斌报案时的反常表现,让接案民警心生疑惑。
一般情况下,爱人失踪,亲属都会特别着急,但李斌报案时,自始至终如同在说别人家的事儿一般。在与袁娟的外婆交谈后,办案民警愈发怀疑,袁娟的失踪或许和李斌有关。

据袁娟的外婆讲,李斌和袁娟的关系并不好。一次,袁娟向她抱怨说,李斌总是背着她和外面的女人“撩骚”。
在李斌的聊天记录里,袁娟看到他和别的女子说,袁娟总也生不出孩子,他打算与袁娟离婚。
袁娟和李斌结婚后,曾先后两次怀孕,第一次怀孕到七个月时突然流产,第二次怀孕也胎死腹中,这让袁娟一家很是担忧,到处为她寻医问药。不想,她的丈夫竟在暗地里筹划与她离婚。
袁娟的外婆痛哭流涕,怀疑袁娟多日不归,一定是被李斌害了。

在警方查到的通话记录里,袁娟与丈夫李斌在三个月内只有一次通话,这对新婚只有两年多的夫妇来说,的确很是反常。但即便如此,这些也只能证明袁娟和李斌的夫妻关系不和睦。
且根据民警调查发现,袁娟离家前和李斌没有过争吵打闹,现有证据也根本无法证实李斌和袁娟失踪一事有关。
为查明真相,警方对袁娟失踪当日李斌的行踪进行调查,然而多种证据表明,12月10日一整天,李斌都在他承包的工地上活动,根本没有作案时间。
李斌的嫌疑暂时被排除,可袁娟去哪了依旧是个谜。就在这时,负责查找监控的办案小组发现了袁娟的行踪。

神秘的客户
在小镇的监控画面里,12月10日下午15:38分左右,袁娟出现在公交车站旁,等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坐上了一辆开往县城的汽车。
她果真是同外婆讲的那般去县城找客户了吗?
袁娟外婆说,外孙女结婚后,一直忙于备孕没有正式的工作,家里的开支大部分都是李斌给的,两人也因此时有矛盾。后来,袁娟找到了一份替人办理信用卡、小额贷款的工作,但收入并不稳定,客户也不多。

警方调取的通话记录里,袁娟平日里对外通话很少,即便是她离家的当日,也仅仅是和外婆有过一通短暂的通话。
那么,她在电话里向外婆提及的客户到底存不存在?
依靠通讯记录无法查证的情况下,警方只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查找监控上。

经过海量的筛选,他们终于在县城街头的一个监控画面里,发现了袁娟的身影。
当时,她身着红色羽绒服,正漫无目的地在街头游荡,偶尔低下头在手机上打字,似乎是在与人联络。随后,她来到了那个十字路口,在一个男子的陪伴下,走进一个旅馆。
当晚19点左右,夜幕下的街头亮起几盏昏黄的路灯,和袁娟接头的男子从旅馆走出,右手指尖点燃的香烟忽明忽灭,脚步虚浮地走出监控画面。
过了一会儿,他拎着一个方形的塑料盒子晃晃荡荡地挨了回来。

又几个小时过去,深夜的街头驶来一辆面包车,停在旅馆对面的路旁。而后,面包车司机和男子分别从旅馆门前搬起两箱重物,歪斜着身子一前一后地穿过马路,将东西放进后备箱后扬长而去。
而此前进入旅馆的袁娟就此消失不见。
事到如今,一切似乎已昭然若揭。消失的袁娟或许就在搬进后备箱的两只箱子之中!
警方迅速找到那家旅馆,只是,萦绕众人心头的迷雾却愈聚愈浓。

在警方前来调查时,旅馆老板很是愕然。
据他说,监控中的男子的确曾在此入住,但其入住期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也没有留意他是否带女人回来。
入住记录里显示,男子名叫朱绍林,在2017年12月8日用身份证办理入住,在袁娟失踪后的次日凌晨,他也离开了旅店。
此时,他住过的303室,早已经被打扫干净,床上的被单被罩也平展洁白,看不出任何痕迹。
然而,待警方拆去被单,裸露的床垫里竟检测出血迹来。床边的墙壁上,也发现斑驳的血痕。

鉴于此前种种,警方推测,袁娟已经在303室遇害,而与她最后接触的朱绍林有重大嫌疑。
为此,警方立马对朱绍林展开追踪调查。
那日凌晨载着朱绍林离开的面包车司机也很快被找到,只是,他说自己是一个从事货运的司机,与朱绍林并不认识。至于他来旅馆接朱绍林,不过是因为前一天晚上接到朱绍林的订车电话。
但是,当警方提到朱绍林携带的“行李”时,他却清晰地记得,说那行李特别沉重,他帮朱绍林拿行李时被压得差点没直起腰来。

警方根据面包车司机描述,来到了朱绍林当日下车的地方。冷风中,荒草弥漫,附近也不见村落。警方推测,朱绍林到此,是为了丢弃袁娟的遗体,但他一个人无法带着重物走远路,袁娟的遗体一定就在这片荒草地里。
于是,警方组织大批人员,在方圆500米内展开搜查。然而,他们查遍每个角落,却不见箱子的踪迹。
袁娟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案件再次出现疑团。

无奈之下,警方只好根据身份信息对朱绍林进行深入调查,而一通通话记录,让警方重新注意到了袁娟的丈夫李斌。
原来,就在案发前不久,朱绍林和李斌有过一次通话。平时生活没有交集的两个人,为何会在这个节点通话呢?
对此,李斌说,朱绍林打电话给他是谈生意。但事实如何,也只有先找到朱绍林之后再做定断。
朱绍林的盘算1警方一路追踪,终于抓住了出逃武汉的朱绍林。重重证据面前,朱绍林对杀害袁娟一事供认不讳。

朱绍林与袁娟的相识始于一场偶然。
当时,朱绍林的妻子正在与他闹离婚,他多方挽回无果,日日忧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人说成为老赖的家庭不能离婚,顿时来了灵感。
朱绍林家并不富裕,但没有外债,此前也没有过贷款,自从道听途说了这个能阻止离婚的荒谬办法后,他天天琢磨着怎么办理贷款,然后成为老赖。
在一次使用微信“摇一摇”时,他发现了附近的人里面有个叫袁娟的声称可以为人办理贷款,忙将她添加为好友。而和丈夫的关系日渐变冷的袁娟,也急切想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正卖力的寻找客户。

于是,两个人很快谈成了一笔交易。在某日午后,袁娟来到朱绍林当时的宿舍,使用他的手机下载了一些APP软件,为他贷到了3000多元。
对原就打算成为老赖的朱绍林来说,这3000多元犹如捡到的一般,高兴不已的他按照事前约定,爽快地拿出几百元钱作为酬金支付给袁娟。

之后,尝到“甜头”的朱绍林又几次找到袁娟帮忙,陆续贷到共约8万元的贷款。这些钱到手之后,被他迅速挥霍殆尽。
与此同时,各种追款电话接踵而来。备受威逼利诱之后,朱绍林才察觉,当老赖没那么容易。
为了摆脱袭扰,他到外地打工挣钱,也曾试图筹款还款,但网贷的高息令他始料未及,8万的贷款不知何时已经翻倍,即便他用尽全力,仍有七八万的欠款怎么也还不清。

2017年12月初,劳累了一年的朱绍林依旧背着几万元的债务,眼看年关将近,工作也越来越少,他怀着惆怅的心情回到了家乡的县城。
家乡近在咫尺,朱绍林却不知如何面对家中的父母妻儿,他在县城的旅店住了下来,试图为自己寻求一个出路。
朱绍林的盘算2思来想去,朱绍林想要联系袁娟的丈夫李斌。
朱绍林与李斌并不熟悉,只是,他曾听袁娟说过她的丈夫李斌是个包工头,而他之前也得到过消息说李斌手头近来有工程向外承包。
在外务工多年的朱绍林认为,打工人根本挣不到钱,更何况自己身负外债,若是继续打工,猴年马月也没有出头之日。不如学着别人的样子,承包工程成为老板,搏上一博,说不定现有的困境便迎刃而解,有了钱,老婆也不会再与自己闹离婚。
于是,他拿着从袁娟处要来的电话打给李斌,表达了自己想要从他手头承包工程的想法。
不料,两人因承包价格的事情没有谈拢,李斌很快挂了电话,朱绍林的困境又如乌云一样罩在他的头顶。

其实,就算李斌同意将工程承包给朱绍林,朱绍林也没有钱支付承包款。本来,他打算和李斌谈妥后,再找袁娟贷款支付。
生意谈垮后,朱绍林几经思考还是联系上了袁娟“找钱”。
朱绍林恨透了被追债的滋味,他想办理一个信用卡,用信用卡套现后将那些欠款换上,以免贷款公司在过年时去打扰他的家人。微信里,袁娟犹豫片刻后,就同意帮他办信用卡,并要来他的住处找他。
12月10日下午,袁娟坐上公交车,辗转到了朱绍林所住的旅馆。没承想,进入旅馆的303室不久,两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袁娟此行,并非如朱绍林所想那样,是为了给他办理信用卡。
刚进入303房间不久,袁娟就冷着脸对朱绍林说,若想让她帮忙办信用卡,就要先把此前自己帮他贷到款项的相关欠款还上。
朱绍林不想又来一个要债的,又气又恼,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吵到最后,恼怒不已的袁娟出言威胁道:“你不给也没得关系,待我找人去问你老婆娃儿要。”
这句话彻底惹恼了朱绍林,更触碰到他不能被碰触的底线。他一记耳光过去,袁娟也冲过来和他撕打起来。暴怒之下,朱绍林一把掐住了袁娟的喉咙。
在袁娟一动不动之后,朱绍林在一旁呆坐良久,又突然转回来继续大力卡住她的脖颈……事后,他对警察说:“我不能让她活过来去找我老婆娃儿。”

看似心疼家人的朱绍林因为一时动念,害了自己更害了家人。更可气的是,在他下了面包车后,由于急于处理尸体竟然联系上了自己的父母,央求他们帮忙。
袁娟的尸体被朱绍林的父母转移,这也是警方此前在荒草处找不到她的原因。只是,因为帮助朱绍林转移受害人尸体,他白发苍苍的父母也受到了惩罚。
袁娟和朱绍林本都是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各自承担着生活的重担,且有意改变自己的命运。哪知,袁娟死于无知的朱绍林之手,朱绍林也被自己的无知带向绝路。
人生的苦难,往往从一个错误的选择开始,而错误的选择,多来源于无视规则的自以为是。人会在不断试错中领悟,但很多事情往往没有第二次机会。

参考资料:
303号房间.今日说法.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