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周:“江苏理念”让“现代牧歌”唱响高原

新华红 2024-08-28 09:47:30

雪域高原,天地辽阔。大片的云朵团团簇簇聚在山头,成群的牛羊如繁星般散落青青山谷,构成大美西藏极具地域特色的仲夏图景。

林周,拉萨的“粮仓”和牧业大县。这个夏天,林周传出好消息,新推出的牦牛肉精细分割鲜品,将再次销往江苏苏州市场。

念青唐古拉山的支脉卡拉山横贯全境,将林周一分为二,在平均海拔4200米高处形成“南农北牧”的格局。这里不仅有20多万亩耕地、500多万亩天然草场、20万头牦牛,还有江苏援建的西藏首个全产业链综合性农牧示范园区——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

在藏语里,“格桑塘”是“幸福美丽的开阔地”。群山绵延中,记者来到格桑塘,顿感豁然开朗,两万亩园区望不到尽头。这里的牦牛不仅吃着科学配方的精饲料,而且住着现代化的养殖大棚,各项数据实现全天候监控。

正是在这片美丽的地方,以对口援建市苏州的干部为代表,一批批江苏干部,聚焦牦牛全产业链做文章,紧盯“强县富民”任务下功夫,让有着“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摇身一变成“金牛”,载着牧民们驶向“幸福蓝海”。

“牦牛全身是宝,关键要利用好。”仁增塔杰是土生土长的藏族汉子,也是“格桑塘”的饲养员。对于世代生活在西藏的牧民来说,养殖历史上千年的牦牛,不仅是“菜篮子”和“钱袋子”,也是用之不尽的“百宝箱”,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仁增塔杰笑言:“想吃肉,杀头牛;想用钱,卖头牛。”

记者行走在拉萨周边多个县区,随处可见在山间散养的牦牛。不过,这种“靠天养牛”的养殖方式比较粗放,带来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等问题,而且牦牛产业的开发相对薄弱,基本只能满足牧民自给自足。

探索“科学养牛”,江苏在林周闯出一条全产业链开发的新路。2018年,江苏投入1.5亿元开工建设“格桑塘”,成为江苏最大的单体援藏项目,也是当时推动林周脱贫攻坚的重要民生工程。“30年援藏,最初主要是修路、造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后,我们逐步向推动乡村振兴迈进,现在更注重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林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苏州援藏工作组组长肖军说。

“养好牛,先要养‘好牛’。”林周县净土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州援藏干部吕汝弘负责“格桑塘”的运营,他发现当地不少牧民的牦牛品种一般、品质较差。“我们收购牧民手中品相不好的‘架子牛’,通过科学饲养进行育肥。另外再向牧民推广一到两岁的优良种牛,今年就推出了近300头,算上每头4000元补贴,牧民只要花三四千元。”对于“优品牛”,吕汝弘有笔账:可以提高肉料比50%以上,出栏期从近10年减少一半以上,综合成本降低20%,而且肉质更好,死亡率降低60%。

一边推优,一边回购,“一来一回”之间实现了良性循环。记者注意到,这样的新思路不是“点上开花”,而是贯穿牦牛养殖的全过程。2023年,净土公司与春堆乡、典冲村、田嘎村等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当地民营企业进行新型合作,通过分成的形式,种植1.3万亩燕麦草,进一步解决了当地冬季饲草短缺问题,还带动牧民增收致富。

精打细算的吕汝弘还有笔“大账”——以收购方式为牧民创收1143万元;通过牦牛短期育肥,加快出栏速度,为公司创收1386万元;通过饲料销售,为公司创收1500万元。“现在用工70多人,员工年收入近6万元,是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多。”吕汝弘说。

牦牛养起来,但牦牛肉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在林周还很缺乏。当地牦牛肉销售过去采用“四分体”方式,即一切四份,对于几百公斤的“大块头”来说,这样的销售方式很难卖上价,一般每头牛只能卖到万元左右。在“敢为人先”的苏州援藏干部引导下,当地对牦牛肉进行精细化划分,按部位不同标价不同,提升了附加值,实现了收益翻倍。

“新建成的牦牛产业研发和服务中心主做牦牛肉的精细分割产品,还有肉酱、肉干等一些衍生类产品。”林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州援藏干部李旭说,今年年初,他们首次把林周生鲜牦牛肉卖到内地,实现“零的突破”,在苏州的销售额达250万元,不少百姓尝鲜后都反映肉质很好。目前,工作组已与邮政部门洽谈合作,将进一步实现“点对点”配送,并有望将其纳入“拉萨好物”线上销售平台,让全国百姓都吃上新鲜的林周牦牛肉。

从养殖端到生产端,再到销售端,牦牛产业在林周风生水起。按照种草养畜“小组团”的援藏思路,这条牦牛一体化全产业链条正加速形成。作为西藏最大的牦牛养殖基地,如今的“格桑塘”也在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将为富民增收发挥更大作用。初步统计显示,仅饲草种植一项,就雇佣当地农牧民2000多人次,为大家创收近80万元。“格桑塘”运营至今,各类销售收入近4000万元,每年带动当地百姓增收491万元。

去年,林周还建成集农产品、食品、环境、动物卫生检测于一体的综合检测中心,成为西藏首个国有综合检测体。“现在牦牛食品的发展势头很好,在本地就能完成检测,不用跑到拉萨了。”林周县净能综合检测有限责任公司食品检测员洛桑次仁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县里分批组织他们25人到苏州进行半年的培训,回来后建立起检验检测团队,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一步步来,现在是从‘1.0’到‘2.0’,以后还要向生物医药等更多方向发展,要好好研究这头‘牛’,比如牛毛用来编帐篷,牛骨也可以做牙齿。”肖军说,如今林周与苏州的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就牦牛心包膜、骨血等在医疗领域的综合利用初定方向;同时,通过与皮革、牛毛加工企业的合作,将“全身是宝”的牦牛进一步“吃干榨尽”。

(新华日报记者 王岩 李爽 徐超)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