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你上次走入KTV是什么时候吗?
曾几何时,KTV是娱乐活动中的“顶流”,伴随着一首首经典旋律在包厢里响起,家人、朋友、同学在这里分享着无数温馨的时光。
然而,当许多人试图回忆那最后一次握住麦克风的情景时,却发现,记忆已变得模糊了。
过去十年,全国KTV门店的数量不断下降,就连曾经的“明星品牌”,也不复往日的熙攘客流。
尤其是今年春节,KTV的人气远不如预期。不得不承认,那个曾经装满青春记忆的“顶流”,如今似乎有了颓势。
一代人的青春悄然流逝,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叹息。
就像你最后一次离开KTV时,那满地的瓜子皮……
歌舞升平、琴棋书画、载歌载舞——音乐,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首屈一指的需求。
对中国人来说,在相对私密的空间,与家人朋友一起尽情高歌,是感情升温的最佳方式之一,能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东北的洗浴文化。
但许多人不知道,火了几十年的KTV,其实是个“舶来品”。
上世纪70年代,彼时的日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街头弥漫着嬉皮士文化氛围,年轻人在酒吧点一杯酒、听驻场歌手在台上演唱,成为当时最为时髦的消遣方式之一。
这样的时代浪潮中,一位名叫井上大佑的日本乐手,在一次为朋友录制伴奏时,有了一个奇妙的念头——
为什么不能有一台机器,能够大声播放伴奏,让所有人都能拿起话筒一起唱歌呢?
很快,他找到专业人员,共同制作了一台机器。自此,“卡拉OK”诞生了。
日本早期卡拉OK
从前,麦克风和舞台还是专业乐队和歌手的专属,但有了卡拉OK,任何人都能拿起话筒,成为全场的焦点。
“卡拉OK”,开始改变无数人的生活。
1988年1月,卡拉OK的潮流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中国内地第一家卡拉OK厅,在广州东方宾馆开业,虽然规模虽然仅能容纳几十人,但舞台上的点唱设备,依然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体验。
早期卡拉OK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
对年轻人来说,社会变化带来了娱乐需求的爆发,而广州这座改革的“前沿阵地”,便成了国内第一个感受到卡拉OK风潮的城市。
从此,卡拉OK在中国如野火般蔓延。
到了90年代,歌厅已经成了中国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北京注册歌厅就高达1000余家。
1995年,全国第一家量贩式KTV出现,这一创新的经营模式,迅速改变了卡拉OK的传统格局。
量贩式KTV,顾名思义,“量”指的是数量,“贩”则是平价贩卖。
在传统商务KTV中,为了彰显档次,包厢往往设置最低消费,加上酒水和精致的食品,一次娱乐活动价格不菲。
而量贩式KTV不设置最低消费,也不配置昂贵的酒水,一切都可以在KTV中自助购买,仅支付包厢的时长费用,体验感得到了极大提升。
KTV,从此一跃成为娱乐活动的“顶流”。
钱柜、麦乐迪、K歌之王等品牌相继崛起,KTV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
从学生到白领,从年轻情侣到公司同事,人们喝着酒、吃着小食、唱着歌,放下生活的疲惫与压力,享受这个集社交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在那个KTV盛行的时代,自然诞生了不少“民间高手“。
沉浸在KTV的氛围里,总有一两个KTV大神,高歌一曲,惊艳全场——
有人把KTV唱成了个人演唱会,有人将视频发布在网络上,获得大量喜爱和支持,成为网络红人。
甚至,许多民间KTV版歌曲,比原唱还要动人。
KTV“顶流“盛行的日子里,每一首歌,都承载着一段故事;
每一个包厢,都见证着无数人的青春。
在KTV的点歌台上,打开排行榜,那些熟悉的名字,依旧闪烁着光芒。
排行榜上一首首歌,熟悉的旋律,总能唤醒无数人的往事。
陈奕迅,从一个不起眼的新人,到成为香港乐坛的传奇,他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
而当他的《K歌之王》响起时,KTV里常常就有内向的 “果盘杀手”,默默拿起麦克风,一展歌喉惊艳全场。
那些现实中徘徊、犹豫不决的灵魂,似乎都能在这首歌中找到共鸣。
2002年,新疆的寒冬里,刀郎写下了《2002年的第一场雪》。
刀郎的歌词,字字皆是情感和故事,洗净着无数人的伤痛。
曾经,不乏有质疑他的声音,但都早已被歌声淹没。今时今日,刀郎的每一场演唱会,依然座无虚席。
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是KTV歌单中的必点歌曲。
每一次唱起,都会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
在那段流行爱情歌曲泛滥的年代,林忆莲的这首歌如同一道温柔的光,照进了所有为爱迷茫和困惑的心灵。
1993年,32岁的张学友唱了一首《吻别》,成了失恋者的心声——
“我和你吻别,在无人的街,让风痴笑我不能拒绝……”
KTV,不乏那些被爱伤透的人,每当《吻别》前奏响起,就能知道,演唱者绝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
这首歌不仅在亚洲地区广为流传,张学友 “歌神”的地位,也因此更加稳固了。
刘德华的《忘情水》,同样是KTV里的永恒经典。
华仔的歌声像是一杯烈酒,醉倒了无数追求爱情的心。
每当《忘情水》响起,仿佛能看见那些在爱情里跌跌撞撞的人,用歌声替代语言,治愈伤痛。
在那个被青春和梦想填满的年代,S.H.E的《Super Star》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S.H.E的歌就像一场属于青春的盛大庆典,热烈、张扬,充满力量。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谁,都可以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超级明星。
梁静茹的歌曲《可惜不是你》,唱着的,是岁月里的错过,无奈的,是心底的那份遗憾。
梁静茹的许多歌曲,都是KTV的必唱曲目之一。
时至今日,许多人仍记得,被梁静茹的歌惊艳的那个“宁夏”,以及从她的歌声中汲取的“勇气”。
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诞生在那个摇滚时代,一个满怀理想的年代。
多少人学会的第一首粤语歌,就是beyond的《光辉岁月》。
可惜的是,随着黄家驹的意外离世,人们对于beyond的记忆,似乎也停留在了那个“光辉岁月”。
来到KTV,怎能不点播一首郑智化的《水手》?
《水手》的精髓,在于激昂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
每次听到这首歌,仿佛自己也成了海上的水手,任凭风浪,坚定前行。
张信哲的《爱如潮水》响起时,仿佛所有的爱恋都复苏了。
“情歌王子”的歌声,不仅是情感的倾诉,更带来心灵的净化,他总让人不由自主回想起,那些曾经深陷爱恋的岁月。
张雨生的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许多人家里的旧磁带,都刻录着他的名字。
他嗓音温柔,将歌词娓娓道来,有迷茫,有不甘,有困惑,也有希冀。
正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听懂了张雨生,就听懂了人生。
斯人已逝,他歌词中的未来,成为遥不可及的梦……
韩红在《青藏高原》中,用激昂的嗓音,将中国的辽阔与雄伟唱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但对普通人来讲,前奏一响,要么惊艳全场,要么“鬼哭狼嚎”。
在KTV里,敢唱这首歌的人,都是勇者。
许巍的《旅行》,是一首关于人生的歌。
他唱出了对生活的感悟与迷茫,也唱出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在KTV里,许巍的歌旋律简单,却充满力量,就像他自己一样,不张扬,却触动人心。
不同时代的人,总能在朴树的歌中找到共鸣。
无论你曾听过《那些花儿》,还是《平凡之路》,他的歌总能在某个瞬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生活的平凡与伟大,好像都能在他的歌声中找到共鸣。
华语乐坛,不能没有李宗盛。
当李宗盛《山丘》响起,随着歌曲回望过去,看到的都是青春岁月。
他的歌,永远是无需要多言的经典。
孙燕姿作为80、90后心中的音乐女神,她的声音清新、自然。
在那个年代,她的每盘磁带,都能卖出最好的销量。
至今,她的一首《遇见》,仍是无数人心中柔软的回忆。
伍佰的歌曲,从不急功近利,始终如一地追求深刻与真挚。
他的《挪威的森林》,写满了人生的苦与甜,再加上他磁性的嗓音,歌曲深入人心。
这大概也是伍佰跨越时代,重新俘获一代人的原因。
《红豆》是王菲的经典之作,她用空灵的嗓音,把爱情的细腻与复杂,唱得恰到好处。
每次演唱,心中那份深情,在歌声中悄悄落地,化作心底最深的思念。
今年春晚,王菲在春晚的一首《世界赠予我的》,成了最具记忆点的精彩表演之一。
可惜,如今KTV不再流行,如果在KTV最为盛行的年代,想必这首歌也会成为今年被点播最多的金曲之一……
在KTV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顶流歌手,周杰伦必是其中之一。
曾经的周杰伦,还是一位唱着《七里香》的青涩少年,他和作词人方文山组成黄金搭档,给了一代人后最好的细糠。
关于KTV,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歌单 ”。
每一首歌,都是一段时光的记录,而KTV,便是承载这些记忆的时光机。
尽管时代变了,这些记忆却不曾褪色。
然而,如今的娱乐方式,早已不同。
曾经,KTV是我们聚在一起的场所,歌声和欢笑充满着整个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的线下聚会形式,逐渐被线上娱乐平台所取代。
相比于过去,今天的社交变得更为即时、碎片化了。
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了年轻人日常娱乐的核心,刷屏式娱乐,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消费内容,互动的节奏也更为迅速。
可是,更多的选择,也让人变得越来越孤单。
即便坐在一起,许多人已经习惯埋头于手机,即便在除夕夜,也默默在手机上抢着红包,人们从过去热闹分享的时光,渐渐活成了一座座孤岛。
尤其经历过去几年,人与人的距离渐渐拉远,似乎成了不可逆的事实。
毕竟,以前需要人和人解决的事情,如今人和手机就可以解决了。
这很方便,却又遗憾。
正如周华健在《朋友》中唱的,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故事不再有…
又是一个春节过去,都说辞旧迎新,可每一次辞旧,都让人更加怀旧。
真怀念那时候的我们,曾经彼此歌唱、彼此陪伴。
而如今,曲终人散……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鱼
视频号: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