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连接上一期。
但这也意味着普通家庭、公司和投资者准备投资于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投资于中国公司、和地方发行的债券,以及其他各种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 要使人民币成为一种交易媒介,外国人必须愿意使用该货币进行交易。这意味着 企业准备好用人民币支付进口,并在出口时得到支付。这意味着公司和政府愿意以人 民币借款--如果是政府,则以人民币接受外国援助--以及以人民币向他人提供贷款。 这也意味着企业愿意接受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
储备货币作为国际结算单位的作用。当比较两个国家的GDP时,人们通常以美元进行统计。尽管所有国家都用自己的货币交易,但 美元是用来建立比较基础的标准单位。 同样,黄金、石油和大多数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是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被卖。与其用几十种不同的货币给商品定价,让它们不断地相互转换,不如用一种全球公认的货币来 标示一个全球公认的价格要容易得多。在这两种情况下--为商品定价和比较国内生产总值--都使用美元作为记账单位。在下一个层面,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接受的货币,企业、政府和个人必须愿意将其作为一个中立的比较基础。在一个极端,这可能涉及到有一天以人民币作为商品 价格的基准。更直接地说,其要求外国人准备好以人民币确定 价格或开具销售发票,即使他们的交易对方不是来自中国。
同时,使用人民币作为记账单位,通常涉及将本国货币与中国货币挂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本国货币的价值在与人民币进行衡量时基本稳定。这三种功能是相互关联的--发展一种功能有助于实 现其他功能。人民币显然还没有满足这些条件中的任何 一个,但自2009年以来,已经取得了进展。
交易媒介。在国际化的第一阶段,作为交换媒介取得了进展,但此后又有所回落。中国人 民银行的数据显示,跨境结算在经常项目下的总流量中的比例在2015年达到了23.3 %的峰值。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阶段,这一比例急剧下降。虽然这一数字 略有回升,但在2021年底,该数字仍然只有16.5%。值得注意的是,资本账户下的 跨境结算,然而,自2018年以来,已经大大增加。现在它的绝对值是经常账户下的 近三倍。 SWIFT数据显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阶段,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迅速 获得了牵引力。在这一阶段结束时,人民币成为第五大使用货币,而2010年10月, 人民币仅排名第35位。但此后的进展却停滞不前。2022年6月,人民币仍然排名第 五,只占SWIFT支付的2.17%,落后于美元(41.16%)、欧元(35.55%)、英镑(5. 96%)和日元(3.01%)。
在(2022年7月),关于场外外汇市场全球营业额数据的最新数 据来自2019年BIS三年期调查。根据该调查,人民币在全球外汇成交量中的份额从 2010年的0.5%上升到2019年的4%。2019年,在所有的人民币交易中,美元处于95% 的另一方。
价值储存。正如我们自2016年以来,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 越来越愿意将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纳入其外汇储备。尽管如此,人民币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元。 投资者对人民币的热情也一直在增长。从2017年年中开始,外国对中国债券和 股票的所有权逐渐增加,然后随着新冠疫情的开始而加速。然而,自从人民币的涨 期结构性升值停止后,持有人民币存款的意愿就减弱了。过去几年,离岸人民币存 款一直在上升,但仍比2015年的峰值有所下降。
使用人民币作为价值储存的进展
记账单位。衡量人民币作为记账单位的进展要困难得多。可悲的是,我们没有关于人民币作 为锚定货币的数据,也没有关于人民币作为央行使用的锚定货币篮子的组成部分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分享贸易发票的数据,也没有参与最近追踪全球贸易发票模式的综合研究工作。我们自己的调查表明,美元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开票货币,可能在 2021年占中国跨境货物贸易的75%左右。
发展的领域。我们已经确定了自2009年以来的180多项重大政策措施和事件,我们认为这些措 施和事件对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将这些措施和事件分 为三类: -那些代表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前进或倒退的措施。 -那些促进了全球储备货币的各项功能的措施 -有助于实现必要的发展领域的措施。 每项措施/事件都归入所有三种功能,并可能对多种用途和发展领域产生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进展,2009年6月2022年
我们的主要发现是,中国一直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即使在第二阶段遇到了 挫折,人民币放弃了一些成果。中国在促进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方面付出了最多的努 力,尽管由于这些措施而取得的进展主要是在第一阶段取得的。 在国际化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中国已将重点转向促进人民币作为一种价值储 存。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几年里,人民币作为全球投资者想要持有的货币,已经 获得了牵引力。不足为奇的是,中国在寻找有效的方法将人民币作为记账单位方面遇到了最大的困难。在过去的13年里,在这个领域取得的进展甚微。 政策推动力度最大的改革领域是建立跨境支付系统和为资本账户可兑换做准备。 离岸和在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紧随其后,目前正在加快步伐。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在岸市场尤其成为国内的重点。 然而,仅仅依靠使用数据或试图评估各种改革的影响,不可能完全衡量实现储 备货币三大功能的进展。推进国际化需要对一个经济体的运作方式进行广泛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不会立即转化为更高的人民币交易量 或外国人对人民币资产的更大投资,但它们是长期进展的 必要前提。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正在追求的变革,包括 ·颁布利率和汇率改革,确保货币和经济的稳定。 ·确保有足够的人民币流动性,以满足外国公司和在正常时期和危机时期的 需求。 ·开发创造离岸流动性的新方法,以便有更多的人民币在国外流通 ·促进资本账户可兑换,使跨境交易变得更容易、更值得信赖 ·培育离岸和在岸金融市场,
以确保提供更广泛的人民币计价资产。 ·发展支付基础设施,提高人民币的使用便利性。 我们试图回答人民币要成为区域货币锚还有多远的路要走的问题。
人民币需要取得多大的进展?没有任何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份额、外汇储备份额、作为发票货币或价值储存的作用等方面需要取得多大的进展,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国际化。但是,将人民币今天的状况与德国马克称为欧洲货币体系(EMS)中的非官方 锚和基准货币的经验进行比较,是有启发意义的。1972年春天,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政府建立了一个被称 为蛇形的汇率制。在这个机制下,参与货币的汇率不允许偏离商定的中心汇率超过2. 25 %。1979年,“蛇”被EMS取代,最终演变为欧洲单一货币。 在整个80年代,马克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一趋势的形成不是因为政策,而是不顾 政策的存在。这是德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副作用,尤其是其强大的贸易表现,以及 联邦银行为保持马克的价值而建立的无可挑剔的声誉,
无论是通过通货膨胀还是汇率 来衡量。1989年,马克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几乎达到20%。 在下面的表格中,我们收集了当时德国和现在中国的相关指标数据。不难看出, 在经济规模和全球出口市场份额方面,中国已经超过了德国。 就主要伙伴集团的贸易份额而言,中国的贸易不太集中在亚洲自由贸易区--区域 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那些我们判断可能属于中国影响范 围的“一带一路”国家。但考虑到现在的全球供应链比20世纪80年代更 加一体化,中国可以说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进展了。 从中国的货币政策在保持通货膨胀和人民币稳定方面的有效性来看,人们也可以 说中国已经或多或少地达到了这个水平。然而,中国人民银行主持了十多年的低通胀 和低汇率波动的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其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可信的。
此外,中国对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如GDP增长和CPI通胀。 但是,当涉及到人民币作为支付、发票和投资货币时,与德国成立蛇形结构时和 EMS时代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国内需要跟踪的关键指标是如何开具发票。1980年,德 国83%的出口和43%的进口都用马克开具发票。相比之下,中国在以人民币开具外贸发 票方面进展不大。但我们认识到,中国的目标是?。最终,中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将取决于这一进程是 否有助于实现所渴望的安全和影响力。
请继续关注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