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赛季开始后,孙颖莎和王曼昱等国乒核心选手仍在向个人职业生涯大满贯的目标努力。在亚洲杯收获女单亚军后,关于莎莎技术短板暴露、身材变化等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然而,运动员的长远目标并不会因一场失利而动摇。

本赛季至今,孙颖莎已拿下新加坡大满贯赛和重庆冠军赛的女单冠军,而王曼昱则在亚洲杯成功登顶。两人作为国乒女队的核心,展现了稳定而出色的竞技状态,这也是国乒能够持续获胜、保持统治地位的重要因素。

接下来,我们来对比一下孙颖莎和王曼昱的技术特点及差异。
孙颖莎的打法充满“暴力美学”,其战术体系以正手进攻为核心,前三板速度快、变化多,并且具备极强的上手意识。然而,她的反手稳定性相对较弱,护台范围受限于身高,因此在应对对手反手变线时,侧身空档容易被攻破。
相比之下,王曼昱的相持能力更为突出,反手技术极为扎实。凭借较高的身材,她的防守覆盖范围更大,擅长中远台相持和反手拧拉。在面对力量型和速度型选手时,她的防守韧性强,抗压能力出色,同时具备良好的守转攻意识。

作为日本女乒的核心,年轻的张本美和多次战胜国乒主力,因此与她的交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孙颖莎是国乒中击败张本美和次数最多的球员,但近期对阵她时多次经历苦战。例如,在2024年亚锦赛上,孙颖莎不敌张本美和,而在2025年亚洲杯半决赛中,她以4-2艰难取胜。张本美和善于利用反手变线攻击孙颖莎的防守短板,使得比赛过程异常激烈。

相比之下,王曼昱在对阵张本美和时保持全胜,包括在奥运会等关键赛事中的胜利。在刚结束的重庆冠军赛中,王曼昱3-0横扫张本美和,尽管比分上是横扫,但每局的分差仅为2分,比赛同样紧张激烈。从比赛过程中可以看出,王曼昱在相持阶段的稳定性以及护台范围上的优势,使她在面对张本美和时更具压制力。

从过往交手记录来看,孙颖莎无疑占据优势。在亚洲杯开赛前,她曾对王曼昱取得六连胜。然而,在本届亚洲杯上,孙颖莎却被王曼昱4-0横扫,比赛结果令人意外。孙颖莎以“大心脏”著称,擅长打硬仗,对关键分的把握能力极强。相比之下,王曼昱受伤病影响较多,这一度影响了她的竞技状态。然而,在亚洲杯上,她展现出了更稳定的心态和更出色的技战术执行力。
如果孙颖莎想要实现大满贯,关键是明确在新周期中最主要的单打对手。从目前来看,最强的对手仍然是王曼昱。“鳗鱼”身高1米76,护台面积大,相持能力扎实,近来也在前三板技术上取得了明显提升。

在巴黎奥运周期,孙颖莎、王曼昱和陈梦三足鼎立,而到了洛杉矶奥运周期,考虑到球员的成熟度和大赛经验,蒯曼、张本美和等选手暂时还难以撼动这一格局。因此,攻守兼备的王曼昱,无疑是孙颖莎冲击大满贯的最大挑战。
当然,亚洲杯的一场失利并不意味着孙颖莎在后续对阵王曼昱时就会全面落于下风。而且,王曼昱也无法在每场比赛都保持亚洲杯决赛那样的完美状态。她的膝伤、肩伤、腰伤等身体状况,三年后能否保持最佳竞技水平仍是未知数。

面对王曼昱时,孙颖莎需要解决护台面积相对较小的问题,可以借鉴邓亚萍的打法。初代“大魔王”邓亚萍身高比孙颖莎还矮,但她善于抢先变线,利用角度调动对手大范围跑动,以此弥补身高不足带来的防守劣势。在亚洲杯对阵张本美和和王曼昱时,孙颖莎习惯性压中路,使得对手率先变线,从而陷入被动。因此,在未来的比赛中,她需要主动创造角度,增加变化,从而掌握比赛节奏。

随着王曼昱在技术层面的调整和突破,她对孙颖莎的劣势正在逐步缩小,甚至开始扭转此前的不利局面。综合来看,孙颖莎与王曼昱的整体实力可谓旗鼓相当,各自拥有鲜明的技术特点。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临场发挥以及赛前的针对性备战,谁能更好地扬长避短,谁就能在比赛中掌控主动权。

尽管王曼昱在对阵张本美和时保持全胜,但取胜过程并不轻松。因此,她与孙颖莎在面对外战时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差距并不明显。展望未来,孙颖莎需要进一步提升反手的稳定性,丰富战术变化,并增强前三板的控制力,以弥补护台范围上的劣势。而王曼昱则需保持身体健康,并提升前三板的进攻威胁,从而在高水平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此外,两人都需要持续创新技战术,避免被对手针对性研究,以保持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