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建党一百周年庆祝大会的直播,内心涌动着无可言说的激情和感动。
这种激动,让我急迫地想去了解这些革命先锋,于是,今天去看了徐展雄导演的《革命者》。
只是不看则已,看完我被 “钉住”,久久未站起离开座椅,因为这部电影太“奇怪”了,这远远不是我想象中的主旋律电影。
更被编导们的“脑洞”所震慑,这样“真实”地展现李大钊的革命形象,这样 “鲜活”,“有血有肉”,我是第一次被震撼到!
1碎片式回忆,塑造出李大钊的完整形象既往看人物传记电影,基本是线性逻辑,也就是根据时间轴来展现人物。
看得清清楚楚。
可是《革命者》,是在李大钊即将被绞刑的38小时内,通过“碎片式”的回忆,将李大钊的革命经历,揪心地展示了出来。
我懵了,为什么舍弃掉让人容易明白的线性逻辑,而用这种让人容易“跳戏”和费解的“散点透视”手法?
看着看着,突然间豁然开朗!
对于李大钊这样的传奇人物,导演是想展示出他更加立体、更多面向,更多不为人所知的一些故事,也只有这种“散点透视”的手法,可以达到此目的!
为了让观众体察到这种良苦用心,更让其“形散而神不散”,于是这些片段巧妙地穿插在了李大钊行刑前的回忆里。
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观众也不会觉得散乱无章法。
而且,这样也合乎生活的经验和逻辑。人在即将赴死的“最后时光”,思绪也是飘忽不定的。
于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如此鲜活和立体的李大钊,是和既往教科书里完全不同的展现——
比如李大钊竟然是有女儿的,其它的影视资料里都是提到他的两个儿子。
再比如李大钊在除夕之夜无家可归,和一群乞丐在澡堂子里度过了新年。澡堂的小伙计,一个同样无父无母无家可归的孩子,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给他吃。
再比如,一个小偷,一个缩在社会角落里的人,看到自己的同胞一个个被杀害,良知觉醒,勇敢地站到队伍中,将倒在地上李大钊拖进了酒楼里,营救了他。
这些不为人所知的点点滴滴,都汇聚到了李大钊的生命洪流之中,对李大钊的人物塑造起着重大作用。
最让我感动的是,李大钊作为一位革命者,一位传奇人物,但我观影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距离感。
他就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我们可感知到的一个人,因为有了使命,变得勇敢起来;因为看到国破人亡,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他要救国于危难之中,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有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里有一句话说: “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的人,就是英雄。 ”
就像影片中李大钊所说,我也害怕。
但革命者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知道,如果没人出头,如果不去及时制止,灾难只会变成更大的灾难,伤亡只能变成更大的伤亡。
2P通过李大钊,串连起整个时代背景有一句话说:如果你想去干什么,上帝都会帮你。
看《革命者》,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李大钊作为一个普通的北大教授,辞职干革命,就像一根火柴,一个火种,点燃了周围急待发光的人事物,于是熊熊烈火燃烧了起来。
更为难得的是,一切又都是这样的平常化、生活化。
在北大图书馆,李大钊和毛泽东聊天,聊天中说到出国留洋找方向,毛泽东说也不一定要出国,目的还是寻找到一条救国之路。
和陈独秀聊天吃饭,吃着吃着,陈独秀急脾气上来,饭没吃就跑了出去,提一箱子传单,跑到了楼顶天女散花散传单,差点没被抓住。
让我印象非常深的一场戏,是游行示威的学生们,与全副武装、真枪实弹的军队之间的对峙,最终造成二百多人死伤。
李大钊面对此情景,悲痛欲绝,他说出了那句:
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
这次冲突,让他明白了,光有一腔热血是不行的,光有理论是不行的,面对枪口,要团结起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行。
他在雪夜之中,送别了陈独秀,从此一南一北,组成“南陈北李”,相约成立共产党,从此,开启了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
最让我动容的是,李大钊在狱中,庆子装作医生去搭救他,他却拒绝了。理由是革命失败了,就是他活着意义也不大了,不如以死来感召更多人。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宁愿用自己的死,去换所有人的光明。
这种信念感,这种革命精神,具有着强大的感召力量。你会被这种精神力量所牵动,所影响,所召唤。
通过李大钊,我们看到了1912-1927年期间,重大的事变,他接触并影响到的人,甚至街头巷尾的报童走卒,都成为一簇小小的火焰,向着光明进发。
我深深认同这种生活化的、同时又深入骨髓的表达。
3P为什么是《革命者》,而不是《李大钊》?很明显,影片更多的是在讲李大钊,但为什么名字却是《革命者》?
这又是此影片的一大亮点。因为,它并没有局限在李大钊一个人身上,而是落点在了李大钊的革命者身份上。
在即将被施绞刑的38小时内,除了李大钊在各个片段的回忆,另一条线索更牵动人心。那就是反动党军阀们的动向。
蒋介石甚至手书:此人不杀,后患无穷。
张作霖更是对此人的影响力心有忌惮,而在张作霖和张学良之间的一场戏,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扮演张学良的小演员,演技了得,不动声色,巧妙地规劝张作霖对李大钊手下留情,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与父亲不同的政治观念。
这里就牵扯出了他在租界内看到枪杀报童的一场戏。
张学良在租界玩耍时,正遇一个中国报童被租界内的外国人枪杀,气愤之余,正想去找那个外国人算账,这时李大钊挺身而出,联合各个行业团体,联名上书,一起上街抗议游行。
这个举动深深影响了张学良,他不仅看到了李大钊身上作为中国人的血性,更被他超强的影响力所折服。
于是义愤填膺的张学良,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
最终抗议之声太过强大,那个枪杀报童的外国人,被押往了中国的法庭接受审判。
革命者,既是指的李大钊,更是指的所有有良知、被唤醒的中国人,甚至包括反动军阀之子张学良。
《革命者》中“蒋介石听戏”一场戏,让我印象十分深刻。韩庚的演技大幅度飞跃,蒋介石的狠、不怒而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戏,蒋介石亲眼看到了李大钊和孙中山的见面,直到孙中山被说服,国共合作。
更有李大钊在演讲时,在一片兴奋欢呼声,唯蒋介石阴沉着脸、目光如炬。
蒋介石在看戏时,他警惕的目光、包括他接过演员递过来的大印,然后望向孙中山的画像。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又昭然若揭!
当他手书“此人不杀,后患无穷”几个字时,更是力透纸背。李大钊在他心中的分量,堪比千斤重。
李大钊喝完最后一碗酒,淡定走上绞首架,画面切换到了他游说、传播共产主义的那些振聋发聩的话:
“你们要相信,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你们要相信,反抗,斗争,革命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你们一定要相信!”这时的我,已禁不住泪流满面……
李大钊先生,“从黑暗中反叛而来,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
而我们,生于欣欣向荣的和平时代,也不要忘记曾经的黑暗之地。
一部电影,一段人生,一场洗礼。
革命者的精神是永存的,对于美好人生的追求,需要勇气、需要身体力行,也同样需要信念的强力支撑!
一代人做好一代人的事情,伟大的祖国才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