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发明筷子,竟不是用来吃饭的?长度为何是七寸六分?

月下词 2024-11-18 09:32:35

筷子,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充满了神秘与传说。

民间流传着多种关于筷子诞生的故事,如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玉簪筷,以及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等。

然而,这些传说虽富有传奇色彩,却难以作为确凿的历史依据。

据考古学家研究,筷子的原型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

在安阳侯家庄的殷商墓中,就曾发掘出钢箸(即筷子),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

而古籍《韩非子·喻老》和《史记·宗微子世家》中关于商纣王使用象牙筷的记载,更是为我们提供了筷子诞生的珍贵线索。

由此推算,我国在公元前1144年前后,即3100多年前,就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筷。

筷子在历史上的称呼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汉代时则被称为“箸”。

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明代,才逐渐演变为“筷”。

这一变化的原因,与南方船夫对“箸”的谐音“驻”的忌讳有关。

他们希望船行得快,因此逐渐将“箸”改为“筷”,并在明清时代成为主流叫法。

在筷子的材质上,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最初,筷子主要由木棍或竹枝制成,后来逐渐出现了象牙筷、青铜筷、金银筷等多种材质。

这些材质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类智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

古人发明筷子,竟不是用来吃饭的?

古人在发明筷子之初,其主要用途并非是用来吃饭,而是用来夹取菜肴,特别是羹中的肉和菜。这一说法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佐证。

古代的饮食习惯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人主要采用蒸煮烹饪,主食通常是粥,而菜肴则一般是煮成带汤的羹。

在这种情况下,筷子作为一种夹取工具,就显得尤为实用。

人们可以用筷子捞取羹中的肉和菜,而无需直接用手接触食物,从而避免了烫手和油腻的问题。

因此,筷子在最初的时候,主要是用来夹菜的,而不是用来吃饭。

长度为啥是7寸6分?

象征人的七情六欲。筷子的标准长度七寸六分,首先象征着人的七情六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基本情感。

而六欲则涵盖了眼(视欲,贪美色奇物)、耳(听欲,贪美音赞言)、鼻(香欲,贪香味)、舌(味欲,贪美食口快)、身(触欲,贪舒适享受)、意(意欲,贪声色、名利、恩爱)六种基本欲望。

筷子长度设定为七寸六分,意在提醒人们要节制欲望,不要肆意妄为,不要暴饮暴食,体现了古人克己复礼、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七寸六分的长度,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被视为宇宙间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五行则代表了宇宙间的五种基本物质。

筷子的长度,恰好是阴阳五行相互作用的体现。

其中,七为阳数,代表阳刚与活力;六为阴数,寓意着阴柔与包容。

而筷子的形状,则像极了五行中的木,既坚韧又柔韧,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息。

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展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智慧与力量。

筷子长度七寸六分的设定,还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相契合。

例如,筷子一头方一头圆的设计,暗合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方形属坤卦,象征着地;圆形为乾卦,象征着天。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的深刻理解,也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时,筷子作为一双工具,体现了均衡的艺术:一根在动,另一根在稳,正如人们在生活中应当把握的分寸。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