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历史故事时,老爱把刘邦叫成那个老滑头,但这可不是说我对他有啥不满或不尊重。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刘邦这人特实在,既让人讨厌不起来,又让人不得不服。
这并不是说历史情绪有啥冲突,而是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它的门道和讲究,人情世故也都是学问,各行各业,每个人过日子的方式,背后都有那么一套智慧和知识在起作用,就连当个混混、在社会上混也不例外。刘邦这家伙,绝对算是个混得成功的混混,咱们得从他一路逆袭、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里,好好琢磨琢磨,找找他为啥能成功的道理和方法。
要怎么去真正理解刘邦这个历史上的大人物呢?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情况复杂得很,可不是随便用一个想法就能说清楚的。要真正明白他,我们得根据他当时遇到的事儿和他怎么做,一步步地、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分成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步骤,还得考虑他站的位置,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他。
简单来说,得把起义前的刘邦和起义成功后的他,或者说是还没发达和已经发达的刘邦,当成两个人来看;往细了说,刘邦在历史上干的那些让人惊叹的事儿,每一件都得放到当时的情境里,结合他的心态和性格去理解。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一步步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把刘邦的一生大概分成了几个时期。在每个时期里,我们都会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刘邦的性格等各种因素来聊聊,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引出更多深入的思考。
刘邦原本就是个老百姓,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不过,话说回来,刘邦这个老百姓可真不是一般人。要是比武艺,他比当时大部分的老百姓都要高强得多。
有个民间故事说,刘邦的妈妈被龙给围住了,然后刘邦就这么出生了。很明显,这种说法就是编出来的传奇故事,就是想表达刘邦从一出生就与众不同。
咱们先不论这种充满神话味儿的说法,是后来有人硬加上的,还是在刘邦活着那会儿就传开了。关键得知道,这种“神话”啊“传说”啥的,可不会轻易找上一个普通人。
刘邦打从出生起,就显得挺特别。他不爱干农活,整天闲逛,还爱喝酒,喜欢美女,真的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那种不专心耕田,老想着别的事儿的农民,跟好农民可差远了。
刘邦那种活法,搁现在来看,就是不安分守己。这种生活态度,你说它好还是不好,真不好说,得看最后日子过得咋样。不过一般来说,这样的人通常不太招人待见。
刘邦不爱种地,这事儿让他老爹刘老汉特别伤心,也惹得周围的邻居们瞧不起他。
那时候啊,农民要是不种地干活,基本上连吃饭都成大问题。就像那个倒霉的贵族韩信,他也不种地干活,最后还得靠一个洗衣服的老太太施舍一顿饭,这才没饿死!
再说,从古到今,大伙儿,特别是那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人,对“懒惰”这种行为那是一点都不惯着。刘邦整天无所事事,这肯定让刘老爹还有左邻右舍都躲着他,不愿跟他打交道。
当一个人被周围的人都不看好时,那就得靠脑子和心理素质了。老被人家瞧不起,心态很容易崩,可能就不想再努力了,对生活也没了热情,没了信心,都不知道该怎么继续走自己的路了。
刘邦这人心态挺棒,每天吃吃喝喝,睡睡懒觉,过得那叫一个自在,完全不见他有啥烦心事。往好处想,这说明刘邦心胸开阔;但话说回来,也显得他有点“大大咧咧,啥都不往心里去”。
在社会上闯荡其实也挺讲究技巧的,有的人混来混去,最后就成了人人都想躲开的讨厌鬼,就像那过街的老鼠一样。但有些人呢,却能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特别受欢迎,就像那香喷喷的糕点,谁见了都喜欢。
刘邦在这方面挺有一套,他爱蹭吃蹭喝,但奇怪的是,大家并不讨厌他。他特别爱喝酒,因为手头紧,经常去一个寡妇开的酒馆,每次都是先记账后给钱。不过,他从不赖账,所以老板娘对他也没太大意见。而且,他每次去喝酒,都会带上几个朋友,这样一来,酒馆的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老板娘心里一盘算,觉得刘邦还真是个福星,慢慢地就开始欢迎他了。日子一长,老板娘自己也被刘邦给吸引了。
不少人都把刘邦看成是个只会蹭吃蹭喝的无赖,但其实,要评价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得结合他当时的实际情况。想想刘邦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就算他心里藏着多大的梦想和抱负,也只能先被眼前的困难绊住脚。
当一个人还没法去追求那种诗意生活或者远方梦想时,最实在的做法就是先安心过好眼前的日子,守住自己的原则,耐心等待好机会的到来。
人处在不顺的时候,心态和原则最关键。你得鼓起勇气去坚信并追寻自己的梦想,同时还得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形象,不能让它垮掉。
刘邦在处理这类事情上确实挺有一套。就拿他赌钱输了来说吧,他宁可悄悄把自己的牛牵去抵债,也不肯耍赖。为啥呢?因为要是把牛卖了还债,顶多就是回家被他老爹骂几句,说他不务正业、乱花钱,这属于家里内部的小纠纷。可要是一旦赖了账,那他的名声可就全毁了,以后在外面还怎么混呢?这就成了外面的大问题。
刘邦能分清轻重缓急,巧妙地处理各种冲突,这说明他是个挺理智、有分寸的人。像他这样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般不会遇到啥大麻烦。
咱们瞅瞅刘邦在社会上打交道的那些伙伴,像萧何、曹参、樊哙这些人,全都是既有见识又有本事,还有实力的家伙。啥人找啥人,这些小事儿都能看出刘邦在社会上混得挺有一套。别人在社会上混,可能就是瞎晃悠,但刘邦不一样,他是在经营自己的人脉圈。
刘邦跑到吕雉家去白吃白喝,最后还娶到了大美女吕雉,这事儿想想都挺有意思,里头其实藏着不少让人琢磨的事儿。就说吕家吧,他们本来是逃难到这儿的外地人,可吕太公一过寿,沛县那些大佬,像萧何、曹参这些有地位的人,咋就都跑去给他祝寿了呢?这说明吕家在当地的势力,那可是相当不简单啊。
要是吕家真的很有势力,刘邦要是个啥本事没有的混混,那他到底靠啥能挤进那个圈子呢?
再者,以吕家这种大户人家的眼光和财力,他们怎会真的把刘邦随口说的那一万钱当回事呢?甚至会将自家那漂亮年轻的闺女,嫁给一个啥也没成的中年大叔刘邦?
做成小事得靠勤奋和稳重,要想干大事那就得有魄力和远见。刘邦这人,骨子里透着一股子非我莫属的英雄劲儿,咱们可不能被他那副看似吊儿郎当的外表给骗了。你瞧他头一回瞧见秦始皇那会儿,就嚷嚷着“爷们儿就得活成这样”,这不就明摆着嘛。
刘邦真是个经营能手,别看他以前行为放荡,那其实是时运不济,环境限制了他的发展。他借着在社会上闯荡的机会,广泛结交聪明人,一点点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就拿他当上亭长这事儿来说,就是这么一步步办成的。
刘邦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自己追求啥,可就是受限于自己的起点,很多时候只能装出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暗地里使劲儿,等着机会上门。这样的人,在旁人眼里往往不咋地,活得挺没面子的。但话说回来,能在这种处境下还保持头脑清醒,坚守自己的信念,那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呢。
后来,快五十岁的刘邦被派去押送一批士兵服役,结果路上出了岔子,行程给耽误了。为了避免秦朝的律法严惩,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那些士兵都给放了。从那时候起,他就被逼得走上了跟秦朝对着干的路子。
不少人觉得,刘邦这样做显得特别仁义,但说实话,这更多是他为人处世灵活的表现。你想啊,那时候秦朝已经乱成一锅粥了,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一闹,不就给刘邦指了条明路嘛。再说了,到处都在打仗,他能不能平安把人送到再回家过安稳日子,都是个未知数。关键是,他们已经耽误了期限,再往前走,也是得受罚的。说不定那些一起去的士兵,一怕受罚,就闹起来,那刘邦的小命可就难保了。
因此,刘邦选择当场让大家解散,这其实是他在卖个人情给大伙儿!
刘邦可没那么简单,他可不是做了顺水人情就撒手不管的人。他使了一出相当狡猾的欲擒故纵之计。他先是一副受害者的模样,说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了;接着,他开始打感情牌,说不想拖累大家,让大家各自找活路去;最后,他给出了个带有引导性的提议,说自己要起义,如果你们愿意,就跟着他干,不愿意的话,他也不强求。
咱们来琢磨琢磨,那会儿那些守边疆的士兵们,被道德的大帽子压着,又被利益的诱惑拽着,他们除了跟着刘邦一块儿闹革命,还能有啥更明智的出路呢?
但这种团队说到底就是临时拉起来的,大家心不怎么齐。因此,刘邦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就演了一出斩白蛇的戏。你们要是不信我刘邦,那总该信天命吧?
刘邦打定主意要造反后,他没傻乎乎地直接冲去拼个你死我活,风险忒大了。他带着那帮人上了芒砀山,当起了“山大王”。
这事儿其实挺有门道的。当你还不够厉害的时候,千万别一股脑儿地往前冲,不然很容易就成了别人的垫脚石。你得先学会保全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同时瞅准时机,瞅准了再出手。就像躲进芒砀山那样,这是一种先退一步,再找机会往前冲的策略。
刘邦进了芒砀山后,他是不是就整天悠哉游哉,喝酒吃肉,抢个老婆当山寨头领呢?其实没有,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要干啥。他躲进山里,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更风光地出山。而且,他的招数可不少,两手都硬,里面外面一起使劲。一边增强自己的实力,一边把名气给打出去。
刘邦在芒砀山躲藏期间,慢慢拉起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这就是常说的扩充人马。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的后勤物资从哪来?还有,他是怎么打出名号的?吕雉为啥老往山里跑去看他呢?是为了维系夫妻感情吗?吕雉一回城,就四处跟人讲,芒砀山特别大,她原本都找不到刘邦,但后来她发现刘邦头上老有彩色的云雾,所以每次都能直接找到他,这究竟有啥意思呢?
刘邦一开始能起来,全靠吕家的帮忙和捧场。说白了,就是能吹,并且吹出去的话,信的人越来越多,那假话也就快成真了。
后来呢,沛县的县令瞧着秦朝快要不行了,心里也盘算着要当个起义的英雄,打算跟着大家一起反秦。可没想到,被手底下的萧何和曹参给摆了一道。这俩人借着要团结一致的名头,撺掇县令把刘邦给拉进了队伍。这么一来,刘邦就从个山野匹夫变成了起义军的一员,甚至还能算得上是革命的老前辈了。
这想法是不是有点奇葩?不过,那个县令倒也没蠢到家。他刚答应让刘邦进城,没多久就突然想通了,这不是自己在找死吗?于是,他立马把城门一关,打算先把萧何、曹参这两个不忠不义的人给抓了,再把刘邦那帮人给灭了。
哎,没办法,时机已经过了,萧何和曹参特别机灵,当晚就溜出城了。刘邦呢,靠着之前在沛县老百姓心里的地位,用箭射进城里的号召信,拉拢了沛县的一些支持者,他们内外配合,一下就把城门给攻开了,沛县就这么到手了。
说实话,要是论起那时候的经验和本事,萧何、曹参其实都比刘邦更适合当头儿,领导那支起义军。可为啥最后是刘邦坐上了头把交椅呢?这事儿就说明,刘邦在混人际关系上有一套,他天生就是能组织场面的人,不是那种跟着别人跑的。他不在乎自己职位低不低,条件差不差,但在那个圈子里,他必须是那个说话算数,大家都围着他转的人。
刘邦攻占了沛县后,紧接着一鼓作气又占领了丰县。他派出手底下最厉害的战将雍齿,让他带兵去守丰县。可没想到,这事儿没按刘邦想的来,雍齿这家伙居然不瞧好他,直接反手就把他给卖了,投了别人。
雍齿琢磨着,要干造反这档子事,还是得找个正经路子才稳当。刘邦这家伙,说白了就是个小混混起家,身上那股子江湖气太重。反观魏国,那可是六国老势力的正统传人,方方面面都靠谱,有保障。这么一想,他就带着手下投奔魏国去了。
刘邦那叫一个郁闷啊,好不容易捣鼓起来个小公司,一点一滴攒下点家底儿,结果你这个部门头头,二话不说,直接带着公司一半的银子跑了。这事儿能忍吗?绝对不能!非得把你给解决了,让其他人瞧瞧,这种事儿后果有多严重。
接着,刘邦急急忙忙地领着军队就去打雍齿了。不过,说实话,刘邦对雍齿那简直是恨到骨子里了;可真动起手来,刘邦又不是雍齿的对手。结果,被雍齿打得落花流水,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聊到刘邦为啥能成功,不少人总爱提他心胸宽广。但其实吧,一个人心胸宽不宽,得看那些遭遇的人和事对他有多狠。说真的,这世上哪有真正的啥都不在乎的人呢?要是有人把你欺负得不像样了,你还能大度得了吗?要是有人抢你家东西,还侮辱你妻儿老小,你还能忍气吞声吗?
刘邦被雍齿伤得不轻,心里暗下决心,非得跟雍齿拼个你死我活不可。他一咬牙,决定带着剩下的兄弟去投奔势力庞大的景驹。打算先找个大靠山,站稳脚跟,回头再好好收拾雍齿这个家伙。
结果刘邦领兵走到一半,景驹就被项梁和项羽叔侄俩给打败了,刘邦原本定好的目标就这么没了。
不过,每个能闯出一番事业的人,背后往往都有命运的助力。刘邦那次没走到头的投奔,其实收获不小。在这一路上,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指路明灯。说实在的,要是没张良,刘邦很可能就成就不了大业。这就是碰上好运气,也是命运的安排。
回去的路上,刘邦又攒了点人马,接着去找雍齿较量,没想到又吃了败仗。
因为一连串的失败,刘邦没别的法子了,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当时势头很猛的项梁,想借点兵马,好去报那仇、雪那恨。
项梁为了把反抗秦朝的人都聚拢到一起,毫不犹豫地派了十个大将军,带着好几千兵马,去帮刘邦出了一口恶气,报了他的仇。
经历了这事儿,你们觉得刘邦还算不算得上是个心胸开阔的人呢?其实啊,咱们与其夸刘邦心胸豁达,倒不如说他身上有着一股子成功人士特有的那股子倔强劲儿,怎么都不肯轻易放弃,非得达到目的才行,而且他还特别会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
在去找项梁的时候,刘邦碰到了他这辈子既最佩服又最怕的“好兄弟”项羽。项羽这家伙老谋深算,一辈子把刘邦这个才华横溢的好兄弟拿捏得死死的,让刘邦毫无办法。
刘邦去找项梁,想让项梁借点兵马给他去报仇,项梁二话不说就帮了他,还给了他个大官当。按理说,项梁叔侄就是他的大恩人,而且项羽还跟他拜了把子,亲如兄弟。但没想到,怀王熊心一上台,就开始玩起了那套老掉牙的政治把戏——趁着项梁战死的机会,把项羽的兵权给夺了。刘邦这家伙一看形势不对,立马就投靠了怀王那边。
那时候,项羽被晾在一边,充当配角,跟着宋义往北去救赵国。另一边,刘邦却得到了个美差,他往西边走,一边接手项梁剩下的队伍,一边畅通无阻地朝咸阳进发。他选的是条近道,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抢在头里进入关中,好按照“怀王之约”,当上那个“先入关中者为王”。
那么,各位想通没?为啥项羽一听刘邦先占了关中,就那么火大,恨不能把刘邦给宰了?难道就只是为了“关中王”这个头衔?实际上,项羽后来也没给自己封个“关中王”啊!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被人利用的不爽和遭背叛的气愤。
刘邦办事的手法,说实话,挺不地道的,有点儿卑鄙,也有点儿难看。他爱忽悠人,爱夸大其词,还爱背后使绊子。按理说,这种人应该挺让人讨厌的,也很难成功。但奇怪的是,为啥最后是他把项羽这个了不起的英雄给打败了呢?
这里得聊聊刘邦身上最让人佩服的地方,那就是他从不钻牛角尖,不一条道走到黑,也不死心眼儿。他脑子活,懂得随机应变,学啥都能立马用上。
比如说,刘邦因为自己学问不高,就特别看不起那些读书人。这反映出刘邦这个人的阶层观念挺重的。一般人要是自己没文化,就会特别尊重有文化的人,但刘邦不一样,他自己没文化,就希望别人也都没文化,谁要有文化,他就瞧不起谁。刘邦对读书人的这种看不起,哪儿都能看出来,比如他见读书人的时候,会叉开腿坐着,显得很不尊重;像郦食其这样的读书人去找他,他也是不理不睬的;还有,他甚至往读书人的帽子里撒尿。
不过,咱们得明白,刘邦那种看似粗鲁的行为背后,其实挺有门道的。张良、萧何、郦食其这些文化人,最后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这是为啥呢?主要是因为他懂得怎么区别对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萧何看重的是他不按常理出牌的气魄,张良则是跟他聊《太公兵法》时被他的见识征服了,至于郦食其,他是被刘邦那种“不偏爱书生,更爱酒中豪杰”的个性给迷住了。
要是没了萧何,刘邦在彭城大战之后,可能就完蛋了。没有张良在身边出谋划策,刘邦能不能混得像彭越那样,当个游击队长,还真不一定。再没了郦食其,就刘邦那爱挑事又不惧事的脾气,想出人头地,估摸着也挺难。
说起来刘邦的行事作风,简单明了,就是这么个理儿:你要是对我没啥帮助,那我就当你老大;可要是你能给我带来好处,我暂时认你当老大也行,但到头来,你还得认我作老大(韩信就是栽在这上面了)。
这种性格吧,往好了说,那就是脚踏实地,往差了讲,就是谁给好处就跟谁走。但甭管它是好是坏,这种办事的方式吧,对于把各种有不同利益的人聚一块儿,那是相当有帮助的。
用现在做生意的思路来看,刘邦就像是在搞一个平台,他很会在里面调配各种资源。不管你是哪种类型的商家,只要能帮我赚钱,我喜不喜欢你其实无所谓,你得拿出真本事来,让我看到你的价值,而且你还得让我沾点光。至于以后要不要把你踢出局,那还早着呢,到时候再说。
张良心里憋着家仇国恨,跟着刘邦干能实现他的复仇计划;彭越对项羽的分封一肚子火,跟着刘邦干能让他出口恶气;六国那些贵族怕被项羽吃掉,跟着刘邦干能让他们抱成一团;英布这家伙天生反骨,跟着刘邦干能让他不怕背叛项羽;韩信呢,一心想出人头地,跟着刘邦干他能大干一场……
大家老在讨论刘邦为啥能成功,其实吧,刘邦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他的脾气好、心慈手软或者为人慷慨这些,主要是因为他特别会制定长远的计划。
你要说刘邦脾气好,不爱计较,不记恨人,那他对雍齿是不是也这样呢?有没有跟他较过真,或者记恨过他呢?
你讲刘邦进了关中后,搞了个“约法三章”,想拉拢人心。但说实话,他一到关中,头一件事就是直冲皇宫找美女去了。樊哙他们拦了好几次,愣是没拦住。最后还得张良出面,跟他说这样搞可不行,他才勉强放开怀里那美女。
你说刘邦为人和善,跟项羽那种随便杀人的做派完全不同。但他跟张良一块儿打下颍川城那会儿,进城头一件事就是把城里洗劫一空。一个连逃跑时老婆孩子都不顾的人,能有多和善呢?
你说刘邦为人慷慨,愿意给手下人分好处,项羽呢就比较小气,舍不得给手下人奖励。但说实话,刘邦对韩信可没那么大方,光是兵权就收了四次回来!到最后想让韩信一起来对付项羽时,韩信说要当齐王,刘邦气得直跳脚,大骂了一顿。在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权力斗争里,能有几个真正大方的人呢?刘邦也是一样的。
当然,刘邦之所以能成功,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他特别能豁得出去。只要豁得出去,啥事儿都能干成。就拿鸿门宴那事儿来说吧,他刚在项羽面前低三下四地装完孙子,转头就在韩信的谋划下,把三秦给拿下了。搞定三秦后,他又给项羽写了封信,说他就想把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回来,现在得了关中,别的啥也不想了。但项羽一转身去齐国打仗,他立马就偷袭了项羽的老窝彭城。彭城之战被打得落花流水后,在荥阳跟项羽对峙那会儿,他又跟项羽搞了次著名的鸿沟会谈,等项羽放松警惕撤军了,他又偷袭项羽……
再者,咱们不能只盯着刘邦那些看似不太光彩的举动,还得认识到,刘邦这家伙的意志力那可是杠杠的。一次次打仗,一次次输,但他就是不死心,输了还要接着干,这种精神,简直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让人不得不佩服。
说了这么多,刘邦这家伙到底有啥特别之处呢?
首先,刘邦这个人,该认真的时候绝不含糊,不该计较的时候,他就一笑而过了。比如说,要是刘邦真的特别较真,那他绝对不会在汉中时,就封韩信当大将军,不管是谁推荐都不行,毕竟谁能放心把全部兵力交给一个还没经过历练的人呢?但刘邦觉得,当时自己也就那个处境,大家伙儿乐乐呵呵的就好,其他的事儿,就别太钻牛角尖了。
再说刘邦,这家伙运气真不是盖的!他交了一群铁哥们儿,还娶了个贤内助。每当他犯下大错,总有高人出手相救。就像那次,他打算听郦食其的,去分封诸侯,还好张良及时阻拦了他。还有啊,他攻进咸阳城,正打算好好放纵一下,张良和樊哙又出来劝他收心,萧何呢,则是默默地把秦国的宝贝都给收起来了。更别提彭城之战失败后,他无路可走,是吕雉的哥哥吕释之挺身而出,帮他挡住了项羽的追击……
接着,刘邦这人心胸可真够豁达的!他有时候是会犯迷糊,但要是有人及时给他提个醒,他就能马上“转变态度”。不管他内心是不是装的,至少人家表面上愿意改。比如说,有人告诉他屠城这事儿不地道,他就不干了;跟他说得对三秦的子弟好点儿,他立马就搞了个约法三章;有人指出他缺乏斗志,他就在汉中重新站了起来;跟他说分封诸侯这事儿不妥,他直接就下了命令;说不能和韩信闹僵,他就对韩信一再忍让;跟他说得联合其他人,他就去拉拢彭越和英布。
最后说说刘邦,这家伙心气儿一直挺足。要干小事儿,那得看行动;要干大事儿,那就得看胸怀了。刘邦这人,胸怀宽广得很。他老早就憋着干一票大的,虽说前头几十年都没整出个名堂,但他从没泄气,也没服过软。机会一来,他就上;机会不来,他就等。你们咋想,他根本不在乎!这种人特别有股子韧劲儿,心里头始终有数,知道自己要啥。只要能达成目标,别的都不重要。你问他喜欢韩信不?喜欢六国那些贵族不?喜欢彭越、英布不?其实吧,他心里头更佩服项羽那样的英雄,但为了自己的大梦想,他能忍。
当然啦,人的成长都是分阶段的。刘邦开始有争夺天下的那种大气魄,其实是在鸿门宴之前。等以后咱们聊到那段历史的时候,我再好好给你讲讲其中的细节。
最后,说说为啥我挺喜欢刘邦这个历史人物。不是因为他有多强,说实话,就算重来一百次,他可能还是比不上项羽。但刘邦的成长过程特别实在,也很有典型性。看看他,咱们能更清楚地明白一个普通人要想蜕变得有多不容易,以及他那种认真的态度。
刘邦这人,天生就是块搞政治的料,头脑特别清醒,也非常有自知之明。他清楚自己能干啥,啥事儿是非干不可的。碰到自己不明白的事儿,他能虚心听别人的建议,而且一听就懂,懂了立马就做。就像他联合彭越四处游击骚扰项羽,还有说服英布反叛,再有就是用陈平的计谋从荥阳脱险……很多次啊,要是刘邦稍微犹豫一下,或者倔脾气上来不听劝,那结果可就大不一样了。好在,刘邦每次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刘邦给人的印象好像是个没啥本事的混混,但实际上,他在小事上马虎,大事上可精明着呢!他对重要的事情总是盯得紧、管得严。就拿他为啥好几次要收回韩信的军权来说,还有他建国后为啥慢慢把那些不是刘姓的王爷给收拾了,那思路,可清晰了!
刘邦,他是中国历史上头一个从平民起家当上皇帝的牛人,都快50岁了才开始打拼,最后愣是建立了一个了不起的王朝,这人真是既让人佩服又让人觉得亲切。但话说回来,咱们对他的这份敬意和亲近感,可千万别变成瞎扯和硬套的老一套。
很多人把刘邦的聪明劲儿跟现在很火的“厚黑学”扯上关系,还觉得自己也对上了号,但这想法真的有点片面了。刘邦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站在了各个阶层的交汇点上,能把更多人的利益都拢到一块儿。这里面既有碰巧的成分,也有他本身条件的必然!
啥是碰巧?啥又是注定会发生的事儿?这可能才是我们读历史时真正该琢磨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