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前教育的危害,不少家长其实都略知一二,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有意识地对“超前教育”说不,但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地去理解超前教育,我们有时可能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到不敢放手培养孩子的误区。
比如,如果孩子确实在某个方面有超越他实际年龄的表现,我们对此不仅不能缩手缩脚、按部就班,反而要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挑战自我的机会。
就像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在数学逻辑思维方面非常敏感,对数学特别有兴趣,朋友就顺势而为,不再满足于让孩子学习当下的数学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数学知识方面进行了拓展,不断鼓励和放手孩子在数学领域上深入研究和探讨。
朋友的孩子虽然只是一个小学中年级学生,却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已经主动提前自学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数学课程。孩子在数学学科上提升了能力,打开了眼界,更建立起了强大的自信,因为这种自信,其他学科也发展得非常不错。
01 超前教育其实是一桩赔本“买卖”我们都曾听说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这个实验的核心内容就是,实验研究人员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
不同的是,研究人员让其中一个孩子在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让另一个孩子在出生后的第53周再开始接受同样强度的训练。
等到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大的时候,研究人员统计出的结果是:更早练习爬楼梯的孩子练习了8周的时间,更迟练习的孩子次数就相对少多了,只练习了两周。
按照我们的固有思维,更早练习爬楼梯的孩子抢占了先机,爬楼梯的水平肯定会高;而更迟练习爬楼梯的孩子能不能顺利爬上楼梯甚至要打个问号。
可实际测试的结果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其中那位抢占先机、练习时间更长的孩子足足用了20秒才爬到五层楼梯的最高层;而另一位只练了两周的孩子却在10秒之内就顺利爬上同样高度的楼梯。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啊?实验结果的确出乎我们的想象。
根据实验研究专家格塞尔的说法是,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太早了,孩子在身心上都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所以训练效果很一般;而从53周才开始爬楼梯,比较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孩子在身心方面都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准备,所以只要稍加训练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之所以要反对超前教育,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看似抢占了先机,其实在后期会拖了孩子的后腿。对家长而言,这就是一桩赔本“买卖”。
我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就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孩子超前教育,包括没有给孩子报任何的学科补习班,但我却有意识地在孩子一些感兴趣的领域上进行了全力支持和大力培养。
孩子的妈妈看到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的孩子一个个都在超前教育,学这学那,报了一大堆的补习班,心里未免有些着急。但几年过去了,当初那些在低年级一度走在前头的孩子,现在仅仅过了两三年就失去了当初的学习优势,而我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跻身于班上的优等生行列,她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更不是那些“享受”超前教育的同龄人所能比的。
作为家长,我们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做,这件工作就是在日常对孩子进行细心观察,发现孩子某个方面的敏感特质,并在恰当的时间,有意识地推动孩子把敏感特质发展成为自己的绝对优势。
02 反对超前教育,但又不能陷入按部就班的误区一个孩子的最佳状态是工作在学习区,也就是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状态。
我们既不应该盲目地拔高,这很容易把孩子推进恐慌区,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当然也不能眼看着孩子完全有能力、有兴趣往更高层次去发展,却出于“超前教育”的担忧,放任孩子在“舒适区”里“泡澡”。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就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孩子在画画或音乐方面特别敏感,有的孩子在数学或写作方面特别敏感,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觉得当下的课业不足以满足他旺盛的求知欲。显然,对以上这几种情况,我们就不能按照一般孩子的成长规律按部就班来教育孩子,必须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适时地帮助孩子进行一定的挑战,实现超越自我的目的。
比如我在女儿幼儿园期间,发现她特别爱编故事,我就顺其自然,尽可能地为孩子发展这一爱好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种资源,引导孩子先通过大量阅读等方式来完成大量输入,然后再通过大量输出来锻炼孩子的编故事能力,最后这种编故事的爱好就变成了孩子的一个写作特长,使得孩子在写作能力上远远超过同龄孩子。
那这算是超前教育吗?当然不算,因为这只不过是尊重了孩子的实际成长规律,孩子只要稍微跳一跳就能够着,这和超前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学习的角度而言,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来培养孩子,都要围绕以下这三点,这样培养更能促进孩子成长:
一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二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三是要对孩子因材施教。
结语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有超越同龄人的特质,那么,我们就好好地去发展和挖掘孩子身上的这些特质,该往更高层次方面去发展,就大胆引领孩子去发展,让这些特质成为孩子身上一道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