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中国石窟文化的代表。开凿过程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多个王朝,总时间约一百五十多年。因为武周山石质和自然风化等原因,其中有些洞窟遭到损坏。现存主要洞窟有四十五个,大小窟龛二百五十二个,石雕造像五万九千多尊。
标号从十六到二十的五个洞窟,被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的五个洞窟。其它洞窟皆是开凿在五窟之后。它们少了典型的官家属性,有更多的民间气息。有些洞窟中便能看到供养人,有的洞窟能看到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最好的魏碑,在被严格保护之前,历朝历代都有拓本,以至于字碑由黑色、彩色等变成了白色。
今天想说的是第十二窟,被称为音乐窟的一个洞窟。其实,在云冈石窟中,有二十多个洞窟有乐伎形象。有专家统计过,共有五百多个乐器。乐器包含了中原和胡地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代表。它们在佛的召唤下,一起随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到了平城,实现了汉胡大同。
十二窟,在传统的穹庐顶下、亦即是帐篷里面,有一个令人惊诧的佛的极乐世界,栩栩如生。前后两室的空间,是佛殿式设计,可以容留众多信徒瞻仰。前室北壁最上层是天宫乐伎。工匠们雕刻了各类手持不同乐器的乐伎形象。整个壁面通栏塑造了十四个圆拱联龛,排列组成了系列乐伎的形式。
中间有一位圆润的形象,像小丑一样身穿一条红裤。这红颜色据说是清代人加上的。他双手合在一起。不过,可不是在鼓掌哟。他是这支乐队的灵魂,相当于现在的指挥。他的节拍便是整个乐队的节拍。
十四位乐伎各有个圆拱龛,龛与龛间并用立柱相联。龛间上方的童子像,增加了更多生气。乐伎持有的乐器从东到西各不相同:担鼓、埙、义觜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琵琶、筝、横笛、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乐器正在演奏。这样结构宏大的乐队,在石头上雕刻而成,蔚为壮观。
释迦牟尼佛面含微笑,很沉醉地欣赏。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优美,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顶上的飞天,有的体格健壮略带胡须,一看就是少数民族。另一侧的飞天,则褒衣博带,舞姿翩翩,是天界的曼妙舞者。不一样的乐器,不一样的飞天,还有不一样的舞蹈,无不说明,这是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果。
佛的上方,还有须弥山,讲述着佛祖从出生到涅槃的全过程。佛祖不是正常出生,而是他的母亲在菩提树下,从胳肢窝那里诞出。离开母体的佛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选择东西南北各走了七步。每一步走过,脚下便冒出一朵莲花。
石头,雕出了佛祖的七步生莲,还雕出了佛祖出生后的九龙灌浴。那一派祥和吉祥的气韵,用冷冰冰的石头去表达,我们古代的工匠,有着怎样的智慧与灵巧?
佛说,只要心够诚,石头上也能开出优昙花。大同城外的武周山,便是开出优昙花的石头。不,比优昙花更美,比优昙花更绚烂。那是用石头创造的鲜活生命,是佛的世界,是当时人能够想象出来的天堂。那里只有歌舞升平,没有战争和杀伐,更没有魏武帝的灭佛运动。
今天的我们,欣赏的是云冈石窟的气势与创造。一座座石窟里,或坐或立了一尊尊巨大的佛像。佛像有的威严,有的慈悲,有的面带微笑。他们是佛,是皇帝,是天上人间至高无上的存在。第十二窟中中西交融的音乐歌舞盛会,祥和温馨,充满了俗世现世的欢乐。
去过龙门石刻三四次。云冈石窟的风格,和洛阳有很大区别。虽然洛阳龙门石刻最早的开凿者,还是云冈石窟的修建者。因为魏孝文帝继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后再一次迁都,到了洛阳。迁都洛阳是北魏统治中原和汉化的重要一步。遗憾的是,这个皇帝迁都洛阳两年后便因病去世了。
北魏拢共存在了一百五十年不到,却开创了中国著名四大石窟中的两个。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运动,却也是北魏。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