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旬,家住云南省普洱市的一位村民一觉醒来,在家中的牛圈发现了一个膘肥体壮的“大汉”。只见它有着两把弯月刀般的牛角,肌肉喷张的体型,以及显眼的四双“白袜子”。
而这个大汉便是现实中的“牛魔王”:白肢野牛。

村民看到后,觉得十分稀奇就拍摄了视频分享到了网络上,网友们看到后,觉得十分兴奋。因为白肢野牛曾因为栖息地缩减,生存资源匮乏等原因,而一度绝迹。此前,白肢野牛的活动区域在云南江城、云南盈江等地。然而,这些地方已经很久没有白肢野牛族群孔武有力的身影了,如今白肢野牛已经贵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肢野牛的“膘”与“壮”是公认的,它还曾以250厘米至330厘米的体长,以及650公斤至1500公斤的体重,一举夺得“世界上最大的牛”的桂冠。白肢野牛是鲸偶蹄目牛科牛属哺乳动物,整体看来像喂了菠菜的大力士。

白肢野牛拥有一身黑褐色的皮毛,头大而沉,额顶隆起缀有毛发,眼神警惕,鼻孔既粗又大,仿佛下一秒就要发怒一般。除此之外,白肢野牛还有一对坚硬,象征力量的牛角,两只大耳朵垂在面部两侧。

与农耕的老黄牛不同,白肢野牛自带气场,人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白肢野牛健壮的肌肉走向,而每一块肌肉都像在蓄力一般硬邦邦。这极富力量感的体型与身躯,是连大型猫科动物老虎见到了都要绕道走的存在。

除了极度健硕之外,白肢野牛身上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四肢下部的一节白色,犹如四双白袜子一般,这使人们能很好地将白肢野牛与其他牛种区分开来。

同时白肢野牛的四肢也非常精干,远远地看上去,就好像长着关节的木棍在行走一般。但可别小看白肢野牛的四肢,尤其是后肢,它们在瞬间产生的爆发力难以估量。因此,在野外环境中,白肢野牛极少有天敌。
吃得多,还暴躁白肢野牛是个喜欢群居的物种,它们主要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白肢野牛深居简出,常栖息在山林之中。在那里,有着安稳的环境以及丰富的食物。虽然,白肢野牛长相凶猛,但是它们却是典型的素食主义者。

白肢野牛喜欢趁着清晨之际出门活动,收割一波最新鲜的青草、嫩叶。吃饱喝足之后,白肢野牛就开始散漫地活动、休息等养精蓄锐。时间一直推移到傍晚,此时是白肢野牛二次进食的时候。

白肢野牛的觅食时间十分规律,但是对于食物量并不节制,基本是找得到食物就吃多少,直到吃撑为止,实打实的大胃王。细嚼慢咽这种精致的饮食方式放到白肢野牛那里,完全行不通。白肢野牛进食十分鲁莽粗暴,饿不了一点。

另外,由于牛是一种反刍动物,拥有4个功能不一的胃,分别前3个胃都起到“榨取”的作用,最后一个皱胃才是牛真正的胃,起到消化、吸收营养的作用。
因此,白肢野牛只管大口大口地往嘴里“炫”草料,连嚼上几分钟都懒得,囫囵吞枣一番后就直接吞咽下肚,交给4个兢兢业业的胃“开干”。

除此之外,白肢野牛的性情跟其“暴风式”的进食风格一致。警惕、易怒、狂暴、蛮力攻击等都是白肢野牛的形容词。虽然,白肢野牛以群居的方式生活,但这也不意味着它们喜欢热闹。

如果有外来生物闯入白肢野牛的活动空间,白肢野牛会显得十分警惕、紧绷,这也是它们的名字里为什么会有一个“野”字的原因。假若是干活的乡村水牛,“狭路相逢”可能还会给对方让个道。

但这事放在白肢野牛身上是不可能的,它们虽然没有鳄鱼的狡诈,也没有野狼的灵活,可是它们有着一点就着的怒火以及“狂暴战士”般的蛮劲。因此,对于其他生物来说,既然惹不起,倒不如躲起来。
气场全开,震慑老虎在白肢野牛自发形成的集体中,都有一个不可挑战的权威雌性头领。头领无疑是整个集体中身型最为健壮,战斗力最强,最能够担当得起守护族群安全的雌性。
因此,对于一头实力如此强悍、气场全开的白肢野牛,即使老虎碰上了都要绕道而行。一则避免不必要的战损;二则发了怒的白肢野牛实在是惹不起,也难缠。

因为栖息地的原因,孟加拉虎难免会与白肢野牛碰面。尽管身为“百兽之王”,但是孟加拉虎并不是老虎中体型最大的。虽然同样栖息于深山老林之中,以野猪、水鹿为食的孟加拉虎,通常昼伏夜出,对猎物实施突袭与连击的作战模式。

野猪、水鹿等野生动物,对于孟加拉虎来说是唾手可得的猎物。然而在生猛的白肢野牛头领面前,孟加拉虎尽管有虎威,也不敢轻易硬扛。因为白肢野牛属于“一点就着”,越打斗越兴奋的类型,一兴奋起来就容易无差别攻击,让孟加拉虎难以找到空隙智取。

孟加拉虎采用武力回击的方式也未尝不可,但作为大型猫科动物的孟加拉虎,并不像白肢野牛一样“脑充血”就直接开干。孟加拉虎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智慧,在野生自然界中,回避并不意味着怯弱,而是审时度势,保存自身。孟加拉虎在面对雄壮威武的白肢野牛的时候同样如此。

但是,如果条件一变,雄性白肢野牛变为体型稍小的雌性白肢野牛,或者手无寸铁的白肢野牛幼崽的话,狡猾的孟加拉虎就不会选择“暂时妥协”了,而是一跃而上,厮杀打斗,进而蚕食。

白肢野牛满足了人们对于神话故事中“牛魔王”的幻想,虽然脾气暴躁、一身蛮力,但白肢野牛却是极为珍稀的物种。白肢野牛曾因为种群稀少的原因,濒临灭绝,如今能再度种群数量,说明我国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不错成效,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