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名感兴趣的人都知道 ,在以苏北地区沭阳县为中心点,周围二百里范围之内的所有县城名字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一个县的名字,汉语偏旁都有三点水。如果不是心细的,可能不会发现这一有趣的现象,比如在沭阳县北部东“海”县,海是不是三点水,东边邻县什么“灌云”和“灌”南 ,东南方向的“涟”水县,正南方向“淮安”淮阴等县市,北边新“沂”市,还有西南方向,“泗”阳“”泗洪”县,正西边的宿迁市除外。
不是小编提醒各位,一般人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我们“沭”阳县更不用说,沭阳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古称厚丘、怀文等。沭阳建县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沭阳有3000多年建县历史 ,算得上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沭阳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历史上,都和水有着不解之缘。沭阳县水资源特别丰富,附近有骆马湖,洪泽湖 ,本县境内就有淮河,沂河,沭河,三大河流穿境而过,其他什么大河小河更是不计其数,所以说沭阳地区在历史上,特别容易盛汛成汪洋,轻易沉泽国的地方。
由于沭阳大小水路丰富,河流纵横,沭阳又是农业大县,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历史上,历朝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农闲时期疏浚河道,兴修水利的工作。所以就衍生一个行业,扒河!今天小编就说说沭阳县上世纪八九十年农村扒河工的那些事 ,也算是对往事的怀念和回忆吧!
在以前在机械化不发达的时代 ,不光是沭阳,就是放眼全国其他地方,扒河基本上靠就是人工 ,扒河这一行业就是农村户口人的“标配”,在中国城市户籍的人是享受不到这一“福利”的,这个行业脏苦累,不过在那个年代,虽然苦点累点,各个人劳动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可能那个年代出来的人都非常有觉悟。
小编没有扒过大河工经历,但是扒过小河工,八九十年代,劳动力都是绿色生态,无污染非常环保。没有一丝一毫的机械化,所有的河工,都是靠肩挑膀拉,在整个劳动过程中,不会制造和产生半点二氧化碳。所以说,就是一场河工下来,一个人廋掉了四五斤重甚至十斤都是很正常的,过去生产队,级别不一样的人,享受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忙是忙死的人,闲是闲死的人,那些村级“领导人”,基本上叼着烟,在工地把手别在身后,来回跺步 ,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看到那个不顺眼的,吆三喝五,随时刷一刷存在感,官味官样子表演的十足到位,这就是传说中的等级“差距”啊!那时候,每年的春天和秋冬季节是枯水期,是扒河工的最好时期。
七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那时候,没有分产到户,是生产队大集体,扒河工在生产队,挖河工,苦的工分,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不知道挖河是什么滋味,四十岁以上能感受到,我们的父辈挖的大河工,我们这代人是小河工。
笔者运气好,赶上小河工,小河工,劳动强度不大,一般情况下都能胜任。大河工强度非常大,如果身体素质过硬,没有什么问题,有的河工难度系数大,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听父辈人讲,那个时候,摊上大河工,都能愁死了,殷实的人家,都把摊到河工以“以资代劳”的方式,转让给别人去,比较贫苦的人花苦力,去赚辛苦钱,一般情况下,能赚双倍钱,一份是买河工人家酬劳,另一部分是生产队补助,所以说,虽然苦点累点,能得到两份,还是值得的。
小河工难度不大,通常情况下,一到两天基本上就可以完工,离家距离不太远,大河工通常情况下,近一点,离家几十里,远的能达上百里路,大河工遇上季节,一般情况下都是冬天,天寒地冻,滋味可不好受,物质匮乏年代,还不是紧饱吃的,所以说又苦又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下条件好多了,现在再挖河工,都是机械化,基本上已经告别人力,肩挑人拉的苦日子已经过去了。不过那些扒河工所经历的日子,对于老一代人来说,都是一段难忘而深刻的记忆,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命运之神留给一个人,一生之中最宝贵精神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