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场全球瞩目的高级别会晤在莫斯科举行,中俄两国在许多领域的合作也更进了一步,而且出手就是重磅级。
俄罗斯媒体日前发现,中俄已经决定组建专门的统筹机构,推进双方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合作。虽然具体的工作还未展开,但相关消息的出现,已经预示着,中俄未来有望一同组建一个更加完备的卫星导航体系。
图注:俄媒相关报道截图
据俄卫星通讯社报道,日前,俄政府命令俄航天集团等部门与中国有关部门展开磋商,尽快签订一份议定书,统筹建立一个隶属于两国首脑定期会晤筹委会的分委会,专门负责两国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合作,提升两国相关系统的兼容性和互补性。
中俄两国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合作始于2014年,双方当时便明确提出,要在增强系统性能、兼容性、应用推广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此后,双方的合作就在不断加速。特别是在2022年,双方先是在2月签署了《时间互操作协议》,向着建立通用模块迈出了关键一步,同年9月,双方又决定分别在对方国境内修建本国卫星系统的地面站。而中俄在全球导航系统上的一系列合作,起到的绝对是“1+1>2”的作用。
图注:中国“北斗”系统相关模型
首先,我们要清楚,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时间测距或多普勒测速,获得用户与卫星间的一些关键参数,从而确定用户的位置、速度矢量等信息,进行定位导航。一般情况下,用户所在区域的卫星数量越多,定位导航能力就会越强。
这也就导致,任何一国在建设卫星导航系统时,都会优先在本国所处的纬度部署卫星。具体到中俄两国便是,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的卫星和地面站,大多位于高纬度地区,而中国“北斗”系统的卫星,在中低纬度地区更加密集。双方只要能够实现兼容互补,就可以起到“补盲”的作用。
图注:“北斗”系统已发展到了第三代
其次,便是“格洛纳斯”和“北斗”系统在技术上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辅助,打造出一套更加完备的导航定位系统。
简单来说,虽然起步较晚,但“北斗”系统后发先至,在导航定位精度上已经远强于“格洛纳斯”系统,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可以比肩GPS,并且拥有全球唯一的短报文系统,实现了定位导航系统兼职通信。
俄方的“格洛纳斯”系统,虽然建设过程磕磕绊绊,卫星数量、导航精度上都不如“北斗”,但在技术上也有着其独到之处。在目前全球的四大定位导航系统之中,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和欧洲的“伽利略”使用的都是码分多址的信号传输模式。而俄方的“格洛纳斯”系统使用的是频分多址的信号传输模式,这也就使得“格洛纳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更强。
图注:俄方的“格洛纳斯-K”卫星
此外,中俄在卫星导航系统领域快速深化合作,也从侧面反映出,两国对于未来国际安全局势的一种担忧。要知道,中美俄欧四方在发展自己的导航定位系统时,首先考虑的都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用途,中俄能够在这一领域展开合作,也是由于双方的军事互信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保守导航系统老化之苦的俄军使用军用北斗的障碍,也将被扫清。
此外,如果能够将“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和短报文能力,与“格洛纳斯”的抗干扰能力相结合,实现强强联合,中俄两国军队应对未来更复杂战场条件的能力,将得到质的提升。
在民用领域也是如此。由于美国的GPS系统起步较早、应用较广,当前全球大多数的船舶和飞机,都是使用GPS系统进行定位。这也就让美国有了随时让他国定位导航系统陷入瘫痪的能力。在俄乌冲突爆发,西方挥舞起制裁大棒后,俄方就担心美国以GPS为武器,影响俄民用交通行业。去年4月时,俄航天集团就提议,为俄境内各机场和各航司的客机配备“格洛纳斯”系统,并兼容使用“北斗”系统,确保俄航空客运的顺利进行。
图注:俄罗斯民航业已经开始使用中俄两国的导航系统替代GPS
当然了,中俄两国卫星导航系统的整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两国在对方国境内修建的地面站应该还未完工,俄方也需要在“格洛纳斯”系统上“补补课”,替换一些相对老旧的卫星,并且提升一下卫星的数量。不然的话,俄方的系统恐怕很难与中国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的“北斗”系统兼容。
但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中俄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上实现兼容互补的收获,是绝对要大于付出的。我们甚至可以期待,在中俄的共同努力下,“格洛纳斯”与“北斗”能够真正实现强强联合,为全球用户提供一个GPS之外的绝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