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混养扇贝策略,空间分层利用,投喂量测算,冲突零发生
在我国沿海地区,有很多养殖海鲜的地方。就说山东荣成的一个海边养殖场吧。这里的海参和扇贝养殖可有些年头了。海参,那可是海里的珍品,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格也不便宜。扇贝呢,肉可以食用,贝壳还能做装饰品啥的。这两种都是很有价值的水产。
可这里面是有痛点的。传统的养殖方式往往只养一种,空间和资源都没能好好利用。而且不同水产混养的话,容易有冲突,互相抢地盘或者食物啥的。我有个朋友在福建的一个海边搞养殖,之前他就吃了这个亏。他试着把海参和扇贝一起养,结果两者总是出问题,不是海参的生长受到影响,就是扇贝出现异常。他就头疼得很,最后只能分开养,产量也不咋理想。
在南方一些湿热地区,比如广东的一些近海海域,海水温度较高,水里营养物质分解快。如果混养,对于空间分层的要求就更明显了。而在北方干冷地区,例如辽宁长海县,水温低,季节变化导致的水质波动大,不同水产适应能力不一样。南方湿热,水产生长快,对于投喂量的把握如果不准,多余的食物容易造成水质变差,影响海参和扇贝生长。北方干冷时养殖难度大,生物活性低,投喂量一旦控制不好,生物瘦弱,养殖周期变长,像海参正常1年长成,没控制好喂量,可能1年半才到上市规格。
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空间分层利用是个好办法。海参喜欢待在水底,扇贝则可以在海水稍微深一点、水流比较通畅的地方生长。比如说,在养殖池或者养殖海域里,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区域。就像种花一样,在北方的花卉养殖基地,有的花卉要种在高一点的架子上,因为不能耐水涝,而有的耐阴喜湿的绿植如绿萝,就可以放在地面,接受更多水分。在混养海参和扇贝这儿也类似。我们把海参放在较近岸、水浅的地方,把扇贝放在离岸稍远、水稍深且水流处。这就好比种花时不同高度摆放。这样从空间上减少了它们的冲突。
然后就是投喂量测算这个关键的部分。以一个中型规模的养殖场为例,养殖面积假设有10亩的样子。如果是北方养殖,冬季水温低,海参基本不太吃东西,一个月喂个两三次就行,每次量也很少,每次一亩大概投喂50公斤左右的饲料。扇贝的话,因为它在水里漂浮着,食物是藻类等浮游生物,这时候只要保持水体里有一定量的浮游生物就可以,不需要太多额外投喂。
到了春天水温慢慢升高,海参食欲变好,一个月大概喂5 - 8次,每次每亩投喂量可增加到80 - 100公斤。同时扇贝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它对浮游生物的消耗增大,我们可以通过投放一些适合浮游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像尿素(当然要严格控制量),大概每次投放每立方米水体5 - 10克左右。南方的养殖场呢,因为水温高,海参生长周期短大概8个月就能达到上市规格。夏季水温高,海参进入夏眠期,基本不摄食。在夏眠之前要提前慢慢减少投喂量,半个月左右喂一次,每次每亩30 - 50公斤。扇贝在南方生长更快,每个月投放营养物质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次数可能要达到1 - 2次。
这样精准的投喂量测算,既保证了海参和扇贝的正常生长,又避免了过多的食物残留造成水质恶化,引起两者之间的冲突。比如说在浙江的一个养殖场,之前就因为没算好投喂量,水变得很浑,扇贝的贝壳上都附着了很多杂质,海参也变得懒洋洋的,生长很慢,还出现了个别海参生长畸形的情况。
在混养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养殖的经验。就像种不同的花一样,不同的花卉混种有不同的讲究。绿植方面,比如多肉植物玉露和佛珠混种,玉露喜水,佛珠耐旱,它们的生长节奏不同,混种能相互衬托。再像水生植物睡莲和菖蒲,睡莲喜阳光充沛、水质清澈且流动快的水域,菖蒲能适应稍差的水质和弱光环境。在海参和扇贝混养里也有类似的道理。
养殖周期方面,像海参一般养1年到3年能达到比较好的上市品质。在这期间,需要不断观察它们的状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养殖方式。扇贝生长相对较快,1 - 2年左右就可收获。如果在北方养殖扇贝,因为冬季比较长且寒冷,要特别注意防范海冰等情况对扇贝的伤害,提前做好防护措施,比如加大养殖网具的抗冲击能力。南方的养殖就要多考虑台风对养殖区域的影响。
在海参和扇贝混养的过程中,疾病防治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点。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的经历,他在广西的海水养殖区域,之前海参出现了腮部发黑的情况,开始以为是水质不好,但调整水质后并没有好转。后来发现是细菌感染。这就告诉我们,混养的时候,要密切关注海参和扇贝的健康状况。定期检查很重要,在北方的养殖区域,因为冬夏温差大,水产抵抗力不稳定,更要加大检查力度。对于扇贝,常见的是附着生物过多的问题,要及时清理附着的藻类等生物,不然会影响它的生长速度。
还有就是养殖设备的维护。比如说,养殖扇贝用的浮球,如果浮球老化破裂,在南方的大风浪海域,很容易让扇贝沉到海底,被泥沙覆盖,影响生长甚至死亡。在北方的冰区养殖,养殖笼如果不够坚固,可能会被冰块破坏。这些细节都是要把控好的。
从市场角度来说,海参和扇贝混养也有一定优势。它们收获时间不完全一样,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滑销售周期。比如在一个养殖场里,海参在春节前后大量上市,是市场的销售旺季,而扇贝在夏季也能上市,这时候市场上水产种类丰富,扇贝可以填补海参缺席的市场需求,提高养殖场的整体经济效益。
而且海参和扇贝混养对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海参在海底活动,可以帮助翻松底泥,让水底的有机物更好地分解,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扇贝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可以控制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避免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种互利的关系,就像不同植物之间相互促进生长一样。
在混养的过程中,养殖技术的传承和创新也很重要。老一代的养殖户往往有许多传统的经验,比如山东的一些老渔民,他们知道根据潮水的涨落时间来调整养殖区域的进排水。而年轻一代则可以带来新的技术和理念,像利用现代的水质监测设备,更精确地掌握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酸碱度等参数,就像科学家在实验室做研究一样精准。
不同季节的养殖要点也有大区别。在春季,万物复苏,是很多水产生长的好时候。对于海参和扇贝混养来说,这个时候要重点关注水质的改善。比如在江苏沿海的养殖区域,春季可以适当在养殖区域投放一些有利于水体净化的水生植物幼苗,像芦苇苗之类的。在夏季,除了前面提到的海参夏眠扇贝生长快的问题,还要注意防范暴雨后的水质变化。在湖南的一些湖边养殖场,夏季暴雨后要紧急换水,以保证水质稳定。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为下一年的养殖做准备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对养殖的设备和场地进行检修和维护。在海南的一些热带养殖区域,秋季虽然水温还比较高,但也要开始调整扇贝和海参的养殖密度,为过冬做准备。冬季在北方是考验养殖户的时候,要确保海参和扇贝安全越冬。在渤海湾的一些养殖场,冬季会给海参的养殖池塘添加一些保温的措施,像覆盖一层保温膜之类的。
在海参和扇贝混养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探索更多创新的养殖模式。比如说,结合观光旅游,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海参和扇贝的生长过程,增加养殖场的收益来源。就像有些果园,除了卖水果还能让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一样。不同地区的养殖场可以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展不同的养殖体验项目。像在青岛,就可以结合海洋文化节等活动,推出独特的海参和扇贝养殖体验产品。
对于水质的监测和管理,是个持续的过程。南方的养殖场可以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多设置几个水质监测点,因为水体流动快,不同区域水质可能有差异。北方的养殖场因为水温变化对水质影响大,要更关注温度对水质指标的影响。
海参和扇贝的品种选择也很关键。不同的海参品种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比如刺参适合在北方冰冷的水域生长,光参就对水温的适应性更广一些,在南方的养殖场就可以考虑光参品种。扇贝也有多个品种,栉孔扇贝在北方沿海养殖较多,华贵栉孔扇贝在南方温暖水域适应得更好。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混养,要综合考虑地域、水温、水流等多种因素。
在海参和扇贝混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南方的养殖地区,可以和当地的海洋院校合作,让专业的学生到这里实习实践。北方的养殖地区也可以邀请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毕竟有经验的人多指导,就像老花匠带小徒弟,能让养殖更容易上手。
海参和扇贝混养还有很多方面可以挖掘潜力。像在不同的养殖地形地貌下,如何更好地调整养殖模式。在海湾这种相对封闭的水域和在开阔的近海养殖,策略可能就不一样。还有如何在混养过程中更好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管理。
海参和扇贝混养虽然有很多需要考虑的方面,但从长远来看,只要能够解决好这些痛点,不断优化养殖策略,它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不过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比如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异常波动等因素,在未来的海参和扇贝混养中,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调整我们的养殖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