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万卖掉古董,别人转手拍出2507万,民间文物贱如草芥

天凉说文化 2024-05-20 03:39:33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政府都禁止了文物买卖,那些赫赫有名的拍卖行如苏富比、佳士得、保利、嘉德等被迫关闭,文物不再是投资的宠儿,而只是博物馆里的静静守望者,我们会感到遗憾吗?我的答案是:我会感到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文物终于回归了它们最本质的角色——作为人类文化的纯粹载体。

然而,这样的“如果”永远不会成真。我们所处的现实是,文物市场充满了不公平与遗憾。它们被金钱裹挟,成为一部分人谋取暴利的工具,而真正的文化价值却被埋没在了金钱的尘埃之中。

回想去年北京某拍卖行的春拍,一件南宋湖田窑的牡丹纹梅瓶以惊人的2507万成交,创下了新的拍卖纪录。这样的天价令人咋舌,但也暴露出文物市场的扭曲。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据说,这件文物的原货主是一位内地民间藏家,因为缺乏渠道,最后只能以6.8万元的价格将其转手给了一位某藏家。

6.8万与2507万,这巨大的差价不仅令人痛心,更是对民间收藏家的极度不公。

这样的例子在收藏界并不罕见。我曾在一次交流会上遇到一位藏友,他拿出了一堆南宋官窑的碎片,原本是一件完整的器物,却被他亲手摔碎。

原因是他参加了一次所谓的鉴宝活动,被几位所谓的专家鉴定为赝品,一气之下便做出了这样的举动。然而,事后却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著名鉴宝专家”愿意出6000元购买这些碎片。这样的行为不禁让人质疑:既然说是假的,为何还要花钱买下呢?

这就是当下收藏行业的真实写照。在这个行业中,没有强大的能力和人脉渠道,即使你手中的是真品,也难免被他人捡漏。因为在这个充满利益纠葛的市场中,你不知道到底谁才是说真话的人。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它们本身并不创造实用价值,但却能让我们缅怀过去、激励未来。然而,在商业时代的冲击下,文物因其不可再生的属性而具有了极高的投资价值,这也使得它们与金钱紧密相连。

如何让文物市场保持活跃并创造经济价值呢?答案就是流通。然而,在现实中,民间文物却处于事实上的“半封杀”状态。

由于缺乏合法的流通渠道和认证机制,民间藏家手中的文物往往被视为“古玩艺术品”或“工艺品”而非真正的文物。这使得民间收藏家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藏品往往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文物贩子便趁机充当了高端市场的“掮客”。他们表面上说着冠冕堂皇的话支持民间收藏但背地里却打压贬低民藏、伺机低买高卖赚取巨额利润。在拍卖会上永远都是“名人”的东西才是天价国外“回流”的文物才是正规。

而民间出来的东西除非乖乖和他们“合作”否则很难得到承认。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民间文物的贱卖也使得真正有价值的藏品被埋没在了市场的洪流之中。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保护文物就是为了让少数群体从中谋取私利吗?难道我们就不能让文物真正回归其文化属性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它们的价值吗?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就是对专家鉴定进行法律监管并赋予民间文物合法的流通性。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我们可以确保专家鉴定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从而为民间藏品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合法的流通渠道和认证机制让民间藏品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这样的改革不仅可以刺激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文物的鉴赏和传承代代相传。通过让更多人参与到文物市场中来我们可以提高公众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从而有效地减少文物的流失和破坏。

当然这样的改革并非易事它需要政府、专家、藏家等各方共同努力和配合。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让文物回归其文化属性的初心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个既能保护文物又能促进市场发展的最佳路径。



0 阅读:0

天凉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