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对宦官极为重用,此事在后世的史籍当中,着实是遭到了极为严厉的批判。并且,恰恰就是由于他大力重用宦官,尤其是对十常侍的重用,这才致使其在后世被视作昏君一般的存在。
但要是真从汉灵帝的角度去看的话,我们便会明白,这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办法来应对呢。
对于汉灵帝而言,要是选择重用宦官,那在后世的评价里,他势必会被贴上“昏君”的标签。可要是不重用宦官呢,他十有八九连皇位都难以坐稳当,最终恐怕只能沦为士族与外戚掌控之下的一个“傀儡”罢了。
若要把这个问题真正阐释清楚,那不妨简单来讲讲,汉灵帝究竟是通过何种途径才得以成为皇帝的呢。
由于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极为有名,其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话广为人知。也正因如此,不少人会下意识地认为,汉灵帝乃是汉桓帝的儿子,这其实是受《出师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常见认知偏差。
确切来讲,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从严格的角度去看,它存在着错误之处,并非正确的表述,是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正确逻辑的,应当明确知晓其错误的本质才行。
事实上,从历史的真实状况来看,汉灵帝并非是汉桓帝亲生儿子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也就是说,在真正的历史记载当中,汉灵帝与汉桓帝之间并不存在父子这一层血缘关系。
这事儿得从汉桓帝那个时期的旧事儿讲起了。在汉桓帝当政期间,前后可是换过三位皇后呢。头一位皇后呢,就是大权臣梁冀的妹妹梁女莹。这梁女莹凭借着梁家的势力,当上皇后之后,在皇宫里头那叫一个嚣张跋扈,并且还特别善妒呢。
因此,在她身为皇后的那段日子里,始终牢牢把控着汉桓帝的后宫。但凡汉桓帝对别的妃子有所宠幸,又或是那些妃子有了身孕,她都会毫不留情地出手,要么直接将那妃子害死,要么把腹中胎儿打掉。
基于此,汉桓帝早年所诞下的诸位皇子,没有任何一个能够例外,全部都不幸夭折了。
在梁家衰败之后,汉桓帝的第二任皇后邓猛女亦是个极为善妒之人。虽说史书未曾记载她对汉桓帝的儿子有所举动,可同样的,在邓猛女身为皇后的那段时期,史书上也并无汉灵帝有子嗣诞生的相关记载。
后来,邓猛女当了数年皇后便被汉桓帝废掉。邓猛女被废后,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汉桓帝只得册立了他的第三位皇后窦妙。可汉桓帝心里压根就不喜欢这个窦妙,只是迫于大臣们的压力,无奈之下才让她坐上了皇后之位。
最终的情况是,汉桓帝拥有三位皇后,而且妃子的数量也极为众多。然而直至其离世,汉桓帝终究未曾留下亲生儿子,仅仅留下了数位公主罢了。
如此一来,待汉桓帝驾崩后,究竟该拥立谁来继承皇位,这一问题便赫然摆在了众人眼前。
汉桓帝离世后,其第三位皇后窦妙摇身一变成为窦太后。与此同时,窦妙之父窦武得以升任大将军,力挺窦家掌权的士族领袖陈蕃也获任太尉,大权由此全被他们掌控。于是乎,究竟选谁来当皇帝这一事宜,便彻底由窦家以及陈蕃说了算。
最终,窦家与陈蕃出于更便利地掌控朝政的目的,从汉桓帝堂兄弟刘苌那儿挑中了他的儿子,将其过继至汉桓帝名下,以便让其后续能够继承皇位。
后来的汉灵帝刘宏,便是那个被选中的孩子。
鉴于这些历史因素,在汉桓帝离世前,刘宏压根儿就未曾料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承袭皇位。若要追根溯源其血缘关系,得一直追溯到高祖父那辈才出现皇帝。依照汉朝的推恩令规定,等到刘宏父亲这一代时,便仅仅是个普通的“亭侯”了。
单从爵位层面来讲,刘宏的亲生父亲,跟之后被封作“寿亭侯”的关二爷,在爵位级别上实际上是相同的呢。
并且,刘宏的父亲离世相当早,在很早的时候就把爵位传给刘宏了。而刘宏的母亲董氏呢,并非出身于什么名门大族,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女子罢了,在史书当中,甚至都未曾记载董氏的祖上具体是何人。
总而言之,在汉桓帝离世之前,刘宏的情况便是如此:他年纪轻轻就痛失父亲,在家族之中属于老刘家的旁系后人,并且自身未拥有任何权势,就只是这样一个相对普通且没什么势力依托的存在罢了。
而后在某一日,突然有个人前来告知他,说是要安排他去承袭皇位。
就在这一年的时候,刘宏仅仅只有十二岁,年纪尚小着呢。
随后,处于毫无权力可言境地的刘宏被接到了京城,就此完成登基仪式。即便已然登上皇位,可他不过就是个傀儡罢了。说到权力嘛,那无疑都把控在太后窦妙以及窦武和陈蕃他们几人的手中。
就刘宏而言,他毫无政治背景可言。其母董氏,亦是出身于普通家族,这样的出身状况使得他无法从家庭方面获取到任何有助于其在政治上发展的资源。
因而,在随后的半年时光当中,身为皇帝的刘宏,实则毫无权力可言。也正基于此,在往后半年多所发生的那些故事里,尽管刘宏顶着皇帝的名号,可他却仅仅只能充当一个配角罢了。
太后窦妙、大将军窦武、太尉陈蕃,还有宫里的那些宦官们,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
接下来的剧情走向大致如下:陈蕃与窦武在掌握大权之后,便生出了杀光宫中所有宦官的念头。在他们的认知里,此前正是这些宦官从中蛊惑汉桓帝,才致使他们推行自身施政纲领的进程受到阻碍。所以当下大权在握之际,他们便决意要将所有宦官斩尽杀绝。
但与此同时,倘若真的想要通过合法途径将所有宦官都除掉的话,那他们就必须要获得一位关键人物给予的支持才行。
并非汉灵帝,而是当时的太后窦妙,是这个人。
窦妙身为临朝称制的太后,在当时已然掌握了对国家权力的最高解释权。只要她认定谁是乱臣贼子,那么那个人就只能老老实实地被安上这顶帽子,毫无辩驳的余地,一切皆由她的话语来判定。
然而,就父亲窦武和陈蕃所提出的这一建议而言,窦妙自己却仅仅愿意接纳其中的一半内容。
一方面,窦妙接纳了相关建议,将几个作奸犯科的宦官给杀了。可另一方面呢,她并不打算把所有宦官都除掉。窦妙心里十分明白,要是真把宦官全都杀了,那她的父亲窦武以及陈蕃手中的权力就会越发膨胀,到时候,即便她身为太后,也会沦为傀儡。
由于双方一直未能达成统一意见,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情况的消息慢慢泄露了出去,结果被宦官们获悉。对此,宦官们为求保命,随后便展开了秘密串联活动。没过多久,他们就假借汉灵帝之名,调动军队发起了政变。
在那场政变里,太后窦妙遭到了软禁,大将军窦武不幸被杀,士族的领袖陈蕃同样未能幸免,也惨遭杀害。待政变落幕之时,宦官集团已然成功实现反杀,自此得以将大权独揽于手中。
然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刻,新的问题冒了出来。
彼时,宦官集团已然将士族与外戚完全压制住了。汉灵帝才登基不到半年,还是个小皇帝呢,其身后压根没多少可依靠的政治力量。如此情形下,那些宦官们接下来究竟会不会彻底把控所有权力,进而把皇帝给架空起来呢?
这个问题要是放在不同的时代,所得到的答案很可能会全然不同。要是置于唐朝后期的话,唐朝的那些宦官们,说不定还真就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毕竟在后来,唐朝的宦官已然嚣张到了不但敢把皇帝架空,甚至都敢直接对皇帝痛下杀手的地步!
然而要是放到东汉那个时期来看的话,宦官们可着实是没有这样的胆量!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在汉灵帝时代后期之前,东汉的宦官一直都未曾掌握兵权。
在这件事情上,不少人或许会觉得颇为离谱:宦官手里若没兵权的话,他们究竟是凭借何种手段发动政变,还一举将当朝大将军以及当朝太尉给干掉了呢?
事实上,这是与东汉时期的军事体制存在关联的。东汉的军事体制有着其自身特点,在诸多方面的设置与安排等情况,造就了与之相关的一些状况,而我们所谈及的这件事,恰恰就和东汉所具备的那种军事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
简略来讲,在东汉末期以前,东汉京城中的军队,大体上能够划分成虎贲、羽林、城门守卫以及北军五大营等若干支常规军队。并且,这几支常规军队通常都是被外戚与士族之人所掌控着的。
在发动政变期间,宦官们先是将汉灵帝挟持起来。随后,他们凭借着汉灵帝的圣旨与符节,去欺骗皇宫周边的禁卫军,就连东汉名将张奂也未能幸免。这些宦官编造谎言,宣称窦家要和陈蕃一同谋划造反之事呢。
后来,那位名叫窦武的大将军也曾萌生过反抗的念头。他径直奔向自己所统领的军队,想要凭借这支军队来保全自身,以此来应对当时面临的局势,试图从军队这里寻得一份庇护与保障。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那个上当受骗的张奂着实厉害,战斗力极强。并且宦官一方还持有皇帝的信物,占尽优势。在这样的局面下,窦武这边仅仅抵抗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彻底支撑不住,一下子崩溃瓦解了。
在那之后,窦武与陈蕃不幸被人抓捕起来,紧接着便惨遭杀害,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自始至终,宦官们都是靠着“骗术”与“挟持手段”,才得以在短期内掌控军队。正常情形下,他们压根就指挥不了军队。而待后来事情真相大白,诸多参与那场政变的士族人员,还有名将张奂,他们在之后的人生里,都一直以曾参与这场政变而深感耻辱啊!
如此这般,鉴于宦官们并未拥有直属的军队,所以他们压根就没办法将汉灵帝的权力架空。恰恰相反,他们只能依照局势,把政权交还给汉灵帝才行呢。
就这样,在经历了那场政变以后,出现了一种极为奇特的状况: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场政变分明就是宦官们搞的阴谋,他们欺骗了皇帝,也把所有人都蒙骗了。可最后的结局却是,汉灵帝得以正式开始亲政,从士族以及外戚的挟制当中摆脱出来了。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那种情况,即起始是一个错误的开端,可最终却催生出了一个正确的结果得以呈现出来呢,就如同那句俗语所描述的一般状况啦。
后来,汉灵帝也渐渐想通了这里面的要害之处。可在关乎自身皇权的问题上,他压根就没打算去追究宦官集团。道理很浅显,追究宦官集团的话,能给他带来啥益处呢?即便给窦家与陈蕃翻案平反,最终却是他的权力遭到削减,既然如此,倒不如就将这错延续下去算了。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随着汉灵帝慢慢长大成人,他渐渐想通了一件事。在汉灵帝心里,外戚以及士族一旦掌握大权后,都存在着将皇帝架空的隐患。可相较而言,宦官却不会如此。毕竟宦官的权力根基就在于皇帝。至少在东汉时期,他们没办法架空皇帝,顶多也就是依附皇帝去干些坏事罢了。
既然已经是这样的情况了,那么他究竟出于何种缘由要去清算宦官呢?按常理来讲,他不但不应该去清算,反倒应当对宦官加以重用才对,只有这样,他的皇位才能够坐得稳固踏实呢。
当然,汉灵帝后来并非没意识到宦官带来的威胁,心里也着实担忧他们会不断扩张势力,进而危及自身地位。所以在那场政变结束后的数年当中,汉灵帝逐步采取行动,把带头发动政变的若干宦官一一清理掉。像曹节、王甫、侯览等那些“贪赃枉法”的宦官头目,后来都被汉灵帝给杀了。
然而,在处置宦官相关事宜上,汉灵帝仅仅只是针对那些宦官头目采取了行动,至于整个庞大的宦官集团,汉灵帝却并未对其有所举动,依旧维持着其原本的状态,未做进一步的整治或调整。
不但没去触动,待汉灵帝成年后,竟还擢升了更多其亲信的宦官,赋予他们更甚的权力。就拿之后的十常侍来说,汉灵帝可是给予了他们极为庞大的权力。
缘由十分简单,在汉灵帝的眼中,像这样的宦官,着实是极为好用的。
与之相较而言,不论是对士族加以重用,还是倚重外戚,结果都会致使其中一方权势变得过大。汉灵帝因其出身的缘故,并没有什么能够让他格外倚仗的势力。就拿他的母亲董氏来说,在后来成为太后之后,满脑子想的也就是吃喝玩乐,还伙同宦官们拼命捞钱,对于朝政可谓是一窍不通。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对于汉灵帝而言,当他想要对朝堂加以掌控的时候,宦官们无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为得力的权力工具。
故而,汉灵帝对宦官加以重用,这并非是他本人遭到宦官蒙骗,从而误信了宦官所致。恰恰相反,打一开始,汉灵帝心里就十分清楚宦官们的真实面貌,对于宦官们所犯下的那些不法之事,他也是知晓得明明白白的。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汉灵帝若想掌控朝政、把控整个国家,已然别无更佳的途径可选了。确切来讲,他缺乏足够高明的政治手段,难以去压制那些外戚势力以及士族群体,于是乎,便只能选取最为省事的方式,也就是联合宦官们来牢牢握住权力。
汉灵帝这般行径,全然是为了一己的权力以及贪图享受,结果把整个国家弄得混乱不堪、乌烟瘴气。就其种种所作所为来看,他毫无疑问就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其行为实在是让国家与百姓深受其害。
然而与此同时,他对宦官加以重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被逼无奈之下的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