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那个揭露“三鹿奶粉”的上海记者简光洲,如今活成了这样

浩博随心趣事 2025-04-15 00:12:52

2008年,简光洲用钢笔尖划破三页稿纸写下“三鹿”全称,让30万毒奶粉受害婴儿的血泪冲破百亿企业的黑幕。当恐吓信夹着刀片威胁女儿安危时,这位曾直面生死威胁的硬汉选择转身:“新闻和酿酒都需要良心,我不过换了个方式守护真实。”从捅破天到酿好酒,他用另一种姿态撕开世界的伪装。

2008年,一场惊天丑闻让中国父母陷入恐慌——三鹿奶粉含致命化工原料三聚氰胺,30万婴幼儿因此患病,有人肾衰竭夭折,有人终身残疾。

而撕开这场灾难真相的,是一个普通记者的名字:简光洲。

17年后,当人们再次提起他,却发现这位曾被誉为“中国良心”的英雄,早已脱下记者证,转身卖起了白酒。

从“揭黑英雄”到“卖酒商人”,他经历了什么?是理想破灭,还是另辟蹊径?

今天,我们走进简光洲的传奇人生,看透真相背后的代价与重生。

1973年,简光洲在江西九江诞生,父母是普通的农民。

虽然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对他非常严格,简光洲也非常努力,他明白平民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就一定要好好读书,在他的努力下,成功考上南昌大学新闻系,之后又考上硕士。

在那个时期,网络媒体尚不如现在如此成熟,简光洲选择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尖,暴露社会的阴暗面。

这条路并不像他所期望的那样顺利。

虽然他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但在他老家新闻工作并不广泛,自己撰写的文章未能通过审核,想法未得到认可,他选择前往大城市寻求发展。

当时大城市有很多新闻公司都向简光洲抛出橄榄枝,其中有南方大集团和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当时是2002年,上海经济和认知都超过南方众多城市,简光洲果断选择了大上海,到达上海后,简光洲成功入职《东方早报》成为一位新闻工作者。

在曝光之前,三鹿可一直是国内奶粉行业的“老大哥”。

不仅成立时间久,产品种类丰富,销量也名列前茅。

在国内,许多给孩子喝奶粉的家长,把“三鹿奶粉”视作孩子的“救命粮”。

可是,大家对它的信任,结果它却毫无顾忌地让大家失望。

为了增加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同时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一些不良商家竟然在奶粉里偷偷加入大量“三聚氰胺”,以假乱真地冒充蛋白质。

长期吃了三聚氰胺,许多小宝宝都出现了不舒服的情况。

其实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有人因为奶粉的问题遇到了麻烦。

最近在某些医院里,来了些特别的小病人:他们的脑袋大得离谱,四肢却瘦得很不成比例。

身体水肿得厉害,时不时还发烧,连哭声都微弱得让人心疼。

医生们对这从未见过的病症感到十分困惑,真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大头娃娃”。

到了2004年,医生们还是没办法,只能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案。

这事儿后来被媒体广泛报道,大家都叫它“大头娃娃事件”。

当地卫生部门对婴儿吃的奶粉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出在奶粉上,证实那些大头娃娃的情况就是奶粉导致的。

赖阜阳疾控中心把这份报告公布在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三鹿奶粉却回复:疾控中心检测给搞错了。

真没想到,没过几天,疾控中心竟然出来认错了。

事后,三鹿不但摆脱了麻烦,还借着这个机会夸耀自家的奶粉品质一流,告诉家长们可以安心选购。

躲过一时的三鹿,依旧不思悔改,最终在2007年再次跌入神坛。

甘肃岷县儿科医生张伟接诊了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孩子脸色蜡黄,哭闹不止,查出来是肾结石。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在接诊了多名患有肾结石的婴经过仔细询问,他发现这些婴儿都曾食用过三鹿奶粉。

发现问题严重性后,他着手联络众多媒体,希望揭露真相。

但因三鹿集团当时的强大势力,无人敢报道此事。他几乎要放弃,这时简光洲出现了。

简光洲被那些“大头娃娃”的悲惨遭遇深深触动,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揭露真相。

很久以前,简光州就已经碰到过类似这样的新闻事件。他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说有一家挺有名的乳品公司的奶粉里也加了三聚氰胺。

当时,简光洲正在四川报道汶川地震。为了验证事情的真假,几乎是立刻丢下了手头的工作,赶到了甘肃。在目睹“婴儿头上插满管子”“父母跪地痛哭”的场景,才决定孤注一掷。

他直接采访、走访,跟家属、医生聊了个遍,就是为了搞清楚了事情的真相。

有人问他:“你不怕吗?这么去,万一有危险呢?”

简光洲笑了笑,说:“如果孩子们得不到帮助,我坐在办公室里难道还能安心吗?”

这项工作并不容易,简光洲在调查过程中,不仅遭遇了沉重的舆论压力,甚至还频繁受到恐吓电话的骚扰。

他接到过无数威胁电话,甚至有人明确表示:“如果你再继续写这事,就会后悔。”

但这些威胁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揭露真相的决心。

经过几个月的艰难调查,简光洲终于发现了那个足以改变历史的真相。

三鹿集团当年撒出的公关费足够买下整条南京路,他们用钞票织成密不透风的网。在简光洲之前,已有11家媒体收下封口费,把报道里的"三鹿"替换成"某品牌"。就连医院走廊里,都游荡着穿白大褂的"临时工",专门拦截抱着病孩的家长。可这个江西农家子弟偏要捅破天,他在报道里写下"三鹿"全称时,钢笔尖划破了三页稿纸。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简光洲太清楚这篇报道意味着什么。

当时的三鹿可不是小角色,这可是一家市值超百亿的行业巨头。

他们的产品线覆盖了9个系列,多达245个品种,几乎成了老百姓家里的必备品。

但正是这样一个深受信赖的品牌,却在背地里做着伤天害理的勾当。

简光洲知道,一旦报道发出,等待他的将是狂风暴雨。

但他还是选择了提交稿件。

更让人震撼的是,他还准备了一份辞职信,摆在了编辑的面前。

"总要有人说实话的。"他推了推眼镜,露出了一个释然的微笑。

简光洲曾坦言:“发稿前一晚,我整夜未眠,担心自己会成为摧毁民族品牌的‘罪人’,更怕报道错误身败名裂。”

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头版刊登了一篇不足千字的报道——《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这篇看似普通的文章,却如一颗核弹,瞬间引爆了中国乳业的黑幕。

“三鹿”二字首次被公开点名。

报道发表当晚,三鹿集团连夜威胁撤稿,甚至扬言起诉;报社电话被“打爆”,同行劝他“别得罪人”;连老家的父亲都打来电话:“洲啊,这报道能不能不做?”,甚至有人扬言“让你在上海混不下去”。

但简光洲只回了一句话:“有好多婴儿可能因为这奶粉而死亡啊!”

这时,人们这才知道,那个号称"品质如一"的三鹿奶粉,竟然在背后干着这么龌龊的勾当。

而三鹿集团第一时间跳出来,态度强硬地否认奶粉存在问题。甚至反咬一口,指责简光洲的报道是“恶意造谣”,是对企业声誉的“蓄意抹黑”。

最终还是国家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

曾经风光无限的三鹿集团,瞬间成了过街老鼠。

最终,三鹿集团赔偿了消费者9亿后破产,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22家问题奶企被罚11亿,30万受害家庭获得赔偿。

简光洲的名字,从此与“正义”画上等号。

2008年底,简光洲凭此报道荣获“中国娇子新闻年度新锐奖”,颁奖词中写道:“真相因良知而显露,黑幕因勇气而洞开。”

“我像一颗棋子,被各方势力推来推去。”*他在采访中坦言。尽管获得“中国年度新锐人物”称号,但现实中,他寸步难行:调查报道被阻挠,职场关系复杂,收入仅够还房贷。

更讽刺的是,部分网民指责他“毁了民族品牌”,同行也对他敬而远之。

2011年,简光洲的女儿出生。一次,他收到一封夹带刀片的恐吓信,信中威胁“你的孩子也会尝到苦果”。这位曾直面生死威胁的硬汉,第一次感到恐惧:“我不怕死,但不能让女儿活在阴影中。” 家庭的责任最终让他选择离开一线。

“理想已死,我先撤了。”

2012年,简光洲在微博留下这句话,转身离开奋战十年的新闻业。

离开媒体的简光洲,没有沉溺于过去的荣光。简光洲与朋友创立“环智传媒”,从事品牌策划,用媒体经验为企业提供公关服务。

2023年,他再次跨界,推出酱香型白酒“简酒”,宣称要做“普通人喝得起的好酒”。

面对质疑,他回应:“新闻和酿酒都需要良心。我不过换了个方式守护真实。”

他的转身,不是理想的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

正如他所说:“失望不代表绝望,离开不意味着隔绝。”

而17年过去,三鹿事件受害儿童已长大,但病痛仍在;田文华三次减刑,或将于2027年出狱。

与此对比,简光洲的沉寂更显唏嘘。

0 阅读:0
浩博随心趣事

浩博随心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