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期,国务院副总理多达13位,邓公将其精简至只剩下2位

奇怪君 2023-07-10 11:56:03

1973年,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乐观了,没办法再全权主理国务院的政务,毛主席为了减轻总理所面临的压力,便提拔了一些同志到国务院当副总理,分管一些职能部门,确保行政中枢能正常运转。

动荡结束后,一些曾经被革职的老同志陆续官复原职,回到国务院工作,这导致国务院的规模急剧膨胀,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编制,光是副总理就有13位,他们的职能互相有重合的地方,工作起来往往会互相牵绊,这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

邓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决定对现有行政体制进行改革,精简国务院的机构和人员,借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人民政权“消消肿”。打定主意之后,邓公叫来中组部的陈云同志等人询问意见,陈云对此表示支持,但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担忧,裁员势必会引发固有矛盾,届时影响党内团结怎么办?

邓公对此早有对策,那便是“循序渐进”,逐步裁撤一些机构以及干部,同时设立一个中顾委,让退休的老同志当委员,借此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很快,在邓公的安排下,中组部拿出了一份计划书,预计在未来6年之内将年纪超过60岁的老同志“换”下来,并将50多岁的干部提到关键位置上挑大梁,而且要加紧对40多岁干部的培养,打造“第三梯队”,确保人民政权后续有人,千万不能走苏联的老路。

邓公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公开提出,人民政权要想发展的好,就必须提高年轻干部在公务员队伍中的占比,如果有一天全国人大或者中央委员会里有超过一半的同志都是40岁左右的干部,那就表明中国未来大有盼头。1982年,改革正式开始,随着邓公一声令下,国务院的职能部门被裁撤了三分之一,13位副总理中有11人被安排退休。

紧接着,改革向下“沉淀”,各省委、市委也纷纷响应号召,精简规模。四川省委负责人谭启龙同志率先落实政策,主动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并推荐了一位年轻干部接替省委书记一职。在他的带领之下,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一把手纷纷主动让贤,自行转往中顾委挂职,人民政权开始“大换血”,年轻干部登上时代的舞台,从老同志手中接过接力棒,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勇前行。

另外一边,邓公还在酝酿另外一个“大计划”,那便是裁军。建国之后,中国一直保持着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另有不少预备役以及民兵部队。中苏交恶之后,战争一触即发,党中央为防患于未然,进一步扩编了部队规模,大量招募年轻人参军,这导致解放军的员额数量急剧膨胀。养兵是要花钱的,中国每年的国防开支是一个天文数字,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进入80年代,我国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急需大批资金用于活跃市场,因此邓公便打算从部队抽一些资金来应急。况且现代战争已经不是比拼谁人多了,而是以高精尖武器为主导,部队人数再多也不能硬扛一发导弹。所以,基于实际需要,邓公决定缩减部队规模,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百利而无一害。1985年,裁军计划正式开始执行,铁道兵全部转业,一部分并入中铁部门、一部分并入中建部门,其余全部退役。有13个师的解放军被划入武警战斗序列,成为机动师,主要执行内卫任务。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服役年限过长以及专业技能不过关的战士以及军官被退役。解放军的规模缩减了将近5成,算得上是大动筋骨。不过部队的战斗力并未受到任何影响,得益于一些顶尖武器的加成,解放军反而愈加强悍,敢于面对一切挑战和威胁。而裁军省下来的军费也基本都被用在了国家建设上,中国由此顺利完成了转型,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最终完全赶超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实现了崛起,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我们现在回看邓公当初的决定,完全是合乎时代发展潮流的,在邓公的极力推动之下,人民政权迅速完成了新老交替,并且规避了“老人政治”的负面影响。80年代储备的一批干部,后来也成为了国家的骨干,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此,让我们向邓公致敬,没有他当初的英明领导,就没有中国当下的繁荣,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删除。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