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代的知县,如果干得风光无限、一路奋勇向前,爬到了晋升的高度,那他的下一步岗位不一定会是传统的知州哦!大家众所周知,知县的工作不易,要细心负责而且耐心十足,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晋升之路就只有一个方向。实际上,更多的职位等待着他们。
是的,你没听错,清代的知县在晋升之后,未必会直接成为知州。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清代政府非常重视矫正官员间的足智多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因此,一些知县在晋升的路上,可能会经历一番奇妙的转变。
◑ 两种晋升不同的含义
清朝时期,全国共设有1314个知县,而这些知县根据他们所负责的职责不同被划分成了三六九等。这种划分是根据他们所缺乏的能力和特点来确定的,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考量:冲、繁、疲、难。当一个知县所缺乏的能力和特点越多,说明他的职位越高级。
以山东泰安府下辖的几个县为例,泰安县的级别最高,被称为“四字最要缺”,而新泰县和东阿县则被归类为“两字中缺”。而其他的莱芜县、肥城县和平阴县则是“无字简缺”。由此可见,不同的“缺”对于知县的任职资格有着不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初次担任知县的人只能担任简缺或中缺的职位。只有在任期满后,并在地方行政考核中表现出色,或者被督抚举荐,才有机会调任要缺或最要缺的知县。
因此,对于知县来说,从简缺职位晋升到要缺职位,被视为一种晋升。实际上,自从雍正朝以来,很少有简缺知县能在首次晋升中越过这一程序,获得特殊提拔成为高级别的散州知州。职位级别的变动通常只发生在要缺和最要缺的知县身上。只有在地方行政考核中表现出色,他们的级别才会发生变动。至于能否升任到五品官职的散州知州,还是个未知数。
其实道理很简单,知县是七品官,而散州知州是五品官,二者相差三个级别,可以说升迁难度是相当大的。另外,散州知州的数量并不多,全国只有145个。如果在知县晋升的时候,正好有散州知州职位空缺,那么就有机会升任。然而,这种情况完全是一个概率问题。在没有散州知州职位空缺的情况下,知县只能退而求其次,升任其他职位。
总体来说,知县的晋升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职位级别不变,只是从简缺职位调至要缺职位;另一种情况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升迁,即要缺知县在级别上有所提升。这涉及到了地方行政考核以及机会和概率的问题。无论如何,对于一位知县来说,晋升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也是他们在官场上不断奋斗的目标。
◑ 除了知州,知县晋升空间还有这些
在古代清朝,官制非常完善。无论是京城官员还是地方官员,每一个职务都有相应的升迁岗位。除非皇帝特别指定,吏部是不能越过这个规定范围的。
晚清时期,官场和民间流行一种叫做“升官图”的游戏,这个游戏详细标明了每个职位的升迁路径。可惜,御史手里没有图片,无法向读者展示。
如果是外县知县晋升,可选择的范围就很广了。吏部规定了一系列升迁岗位,包括例升六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科中书、通政司知事、銮仪卫经历、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散州知州、盐运司运副以及外府通判。
然而这仅仅是吏部账面上的规定。在清朝初期,这些规定基本上还能够一定程度上执行。然而到了中期以后,知县的晋升之路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许多看似可以升迁的职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触及。尤其是京城官员,虽然占了很大比例,但是从乾隆朝开始,外县知县升迁到京城的通道基本上被封锁了。夸张地说,在一百个知县中,最多只有一个能够有机会内升京城。
地方官员如果调到京城任职,无论品级是否发生变动,甚至是高品级的地方官员降一级调至京师,都被视为晋升。例如,如果一个二品的布政使被内调,他不会被任命为各部侍郎,一般会被安排成为三品京堂。而一个四品的知府被内调,最多也只能混个正五品的员外郎。但这仍然算作升官。
唯一特殊的是各省的督抚。由于清代非常重视对封疆大吏的选拔,除非是皇帝亲自指定,否则不会轻易调动。因此,督抚的地位比同级布政使要高出很多。一旦督抚调动,一般都会同级调动,甚至会有升迁的品级。有些甚至直接升为大学士。
言归正传,乾隆朝后,如果知县晋升,大多数仍然留在外省任职。由于知县担任一把手的行政职务,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升迁到知州的情况相对较为普遍。在知州职位没有空缺的情况下,知县往往会被提升到府佐贰的岗位上。提到知府的佐贰官,可能有些读者不太了解。
知府的佐贰官包括同知(正五品)和通判(正六品)。不同于知县的县丞和主簿,同知和通判是每个府的标配,有些政务繁忙的府还会设立三四个此职。
大多数情况下,同知和通判并不与知府在同一地方办公,而是被派往负责特定地方政务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独立的行政区域,被称为清代特有的“厅”。
厅分为直隶厅和散厅,散厅隶属于府,行政等级与散州类似。然而,清代并没有“知厅”这个职位,厅的负责人就是同知或通判。
换句话说,知县升任同知或通判(通常是通判的情况较多),与升任直隶州知州或散州知州具有相同的性质,也可以说是非常对口的。
至于盐运司运副这个职位,在知县升迁的过程中并不是主流的选择,只有极个别的案例。相反,升迁为京县知县的案例相对较多,但即便是升任京县知县,能够在京城任职的机会依然很小。在下一次的提拔中,仍然更有可能被派往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