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被轻松平定,安史之乱为何差点让唐朝终结

高高文字汇 2023-03-14 15:17:56

汉朝汉景帝时期有一次七国之乱,唐朝唐玄宗时期有一次安史之乱。这两次叛乱规模都很大,但是七国之乱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而且之后汉朝更加强大。唐朝的安史之乱却用了八年才平定,之后唐朝藩镇问题越发严重,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没解决。

平定七国之乱的主帅是周亚夫,而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将领则包括了郭子仪、李光弼、高仙芝、哥舒翰、仆固怀恩等诸多名将。一个周亚夫轻松平定七国之乱,一大批唐朝名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要向少数民族借兵,还要靠着叛军内部自相残杀才取胜。难道一个周亚夫就超过了诸多唐朝名将之和吗?

在唐朝的武庙里,周亚夫、郭子仪都位列64将,属于同一档次。而到了宋朝的武庙里,郭子仪是十哲之一,而周亚夫只是72将之一,郭子仪高出一个档次。这说明后人实际上更认可郭子仪。那为什么周亚夫和郭子仪等人平乱过程差距如此大呢?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叛军和中央军的战斗力,两个朝代有明显的差距。七国之乱时,周亚夫的平叛军队战斗力要远远强于七国的叛军;而安史之乱时,郭子仪等人的平叛军队战斗力要弱于安禄山的叛军。

七国以吴王刘濞为首,其他六国是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这些诸侯国都处于西汉的东部和东南部,与西汉的主要敌人匈奴均不接壤,没有被入侵的压力,军队根本就没有实战经验,很多都是乌合之众。刘濞到了马上叛乱的时候,才临时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人数虽多,战斗力肯定是战五渣。

而西汉中央则直接受到匈奴的威胁,周亚夫的细柳营常年保持战备状态,军纪严明,汉文帝都曾经在营中吃瘪。而且平叛过程中汉景帝征调了很多常年在边境与匈奴作战的大将参与平叛,比如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曾经参与了昌邑之战。

而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和史思明则掌握着大唐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的精锐。当时唐朝军队是弱干强枝,精锐部队都在十镇节度使手中掌握,而中央军都是老弱病残孕。也就是说全国三分之一的精锐部队由安禄山掌握。虽然说没有占据绝对优势,但其他兵力分散,又各有私心,没有谁是安禄山的对手。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忘战必危。第二,汉景帝虽然有失误,但是后面及时补救;唐玄宗和唐肃宗则是昏招迭出。汉景帝杀死晁错有过河拆桥和找替罪羊的嫌疑,但汉景帝能够马上修正了自己的错误,派出多路大军去剿灭叛军。而且在这过程中,汉景帝能够给予周亚夫等人充分的信任。比如周亚夫为了寻找最佳战机,一直置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于不顾,差点让梁王领了盒饭。面对梁王和窦太后的压力,汉景帝一直信任周亚夫,没有越俎代庖,瞎指挥。

而唐玄宗和唐肃宗等人却是昏招不断。唐玄宗先是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这种身经百战的将领,然后又不顾实情,不断瞎指挥让哥舒翰冒险出战,结果一败涂地,差点大唐就终结在唐玄宗手中。唐肃宗时期也是错误不断,先是让宦官节制郭子仪等人,结果造成唐军各自为战,被叛军各个击破,数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接着又强令李光弼等人去收复洛阳,再次遭遇惨败。要不是叛军内部发生内讧,大唐也能在唐肃宗手中交代了。

第三,七国之乱时叛军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指挥,吴楚是一路,赵是一路,胶东胶西淄川是一路,济南王直接没动作,最后被汉军各个击破。

而安史之乱时叛军兵力集中,相反唐军却是各自为战。唐肃宗不相信将领,派宦官节制各军,造成全盘皆输。如果唐肃宗能够早点放权给郭子仪或李光弼,估计叛乱早就平息。

第四,叛军的头领水平差距很大。七国之乱的诸侯王都是养尊处优之辈,根本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统兵能力很弱。他们没有趁汉景帝还在慌乱之中的时候迅速进兵,居然被拖在睢阳城下数月之久。而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身经百战,知道兵贵神速,一个月就拿下了洛阳,让很多年没经历过战争的大唐内地民众官员等惊慌失措。潼关之战更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叛军将20万唐军杀得几乎全军覆没。

0 阅读:4

高高文字汇

简介:每天更新故事!快点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