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坚决反对招安的好汉,最后都加入官军,鲁智深武松是咋想的?

墨舞青云梦初醒 2025-02-20 09:05:39

大家都知道,电视剧里呈现的情节往往和原著有些差别哦。就拿《水浒》原著来说吧,里面的豹子头林冲和青面兽杨志,可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反对招安呢。他们接受招安之后,那可都是为朝廷立下了相当了不起的战功哟。就说在打田虎、灭王庆、征方腊这三场重大战役当中吧,林冲的表现那叫一个勇猛。他先后和好多敌人交过手呢,像伍肃、倪麟、顾恺、张寿、阙翥、翁飞、柳元、雷应春、周积、杜敬臣、冷恭、蒋印、王寅这些人,有的被林冲给打死了,有的则是被他打伤了,林冲的武艺高强可见一斑呐。再看看杨志,同样也不含糊。在战场上,他可是成功地阵斩了田虎那边的统制官秦英,还有雾凝州的守将偃安呢,这也充分展现了杨志的厉害之处。所以说,原著里林冲和杨志在招安后的这些战绩,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呢。

您知道吗,林冲和杨志这俩人,都和殿帅府太尉高俅结下了仇怨呢。不过呢,这事儿可没妨碍他们在接受招安之后当上了官。那这殿帅府太尉是个啥官儿?其实呢,它就是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侍卫亲军马军这“三衙”当中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或者都虞侯(这“三衙”里的九种官职也被称作殿前九帅)中的一个官职哦。就这么个官儿,他可没办法掌管整个宋军呢,就算是在京城,那也做不到一手遮天。您瞧瞧,鲁智深原来的老长官种师道,那地位可就比高俅要高呢。所以当初王进要去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的时候,高俅就算心里再不乐意,那也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只能干瞪眼喽。

梁山军接受招安之后,宋朝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做出了相关安排。枢密院的主官级别可是相当于宰相呢,像判枢密院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等这些职位上的官员,都能被称作“枢相”哦。那枢密院对梁山军是怎么安排的呢?就是这样的:如果原来是在京师,并且是曾经被梁山军擒获或者打败过的那些将领,就让他们仍旧回到原来所在的地方。而那些从外地招募来的军队士兵呢,就各自回到他们原本所在的地方去。至于梁山军其余的众人,则被分成五路。然后把他们分别调往山东、河北等地,让他们分散开来。

咱们都知道,军人向来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就拿梁山军来说吧,他们可不服从朝廷的调遣呢。要是把这种情况放到军人地位颇高的汉朝时期,那绝对是不被允许存在的哦。要是梁山军到了唐朝呢,搞不好就会弄出藩镇割据那样的局面来啦。再说说宋徽宗和蔡京这两人,虽说他们一个是昏君,一个是奸臣吧,但他们读的历史书肯定不会少。所以呢,他们心里很清楚宋江这么做其实是暗藏着不良企图的,是包藏着祸心呢。于是呢,这两人就想出了个主意,设计让梁山军去充当炮灰了。这么一来呢,蔡京那个“以盗治盗”的方略还真就成功实施了呢。

宋江要是真算得上忠臣的话,那就不该跟朝廷讨价还价。你看他还“用忠言恳求来使,烦乞善言回奏”呢,为啥会这样呢?主要就是因为朝廷压根就没明确说要加封他个啥官职。要是当时宋徽宗赵佶和蔡京直接就任命他做济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的话,那估计他早就乐颠颠地走马上任去啦。至于其他那些梁山好汉们往后该去哪儿,这可就不是他会去操心的事儿喽。他心里说不定还想着:“天底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弟兄们各自去奔自己的前程,也都能有个不错的出路呢!”

宋江接受招安,其目的在于谋求高官厚禄。而鲁智深等四人呢,却是坚决反对招安的,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缘由才会如此。就说鲁智深吧,他本就豪爽洒脱、嫉恶如仇,对官场那一套繁文缛节、勾心斗角极为反感,招安意味着要受那些规矩束缚,这哪是他能接受的呢?再看其他几位,也都基于自身的经历、性格以及对未来的考量等因素,有着与鲁智深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反对招安的原因。总之,他们四人反招安可不是无缘无故的,而且各自的原因还都有差别呢。

话说在重阳节举办的菊花大会上,那场面热热闹闹的。宋江呢,在会上一个劲儿地高谈阔论招安的事儿,那腔调可高啦。这时候,行者武松可就忍不住了,率先站出来表达不满。紧接着,黑旋风李逵也跟着闹了起来。当时啊,宋江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这句呢,就听见武松大声喊道:“今天也说要招安,明天还说要招安,这可把兄弟们的心都给弄凉了!”武松这话说得是又气愤又无奈。再看那黑旋风李逵,一下子就把圆溜溜的怪眼睁得老大,扯开嗓子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呐!”一边吼着,一边飞起一脚,直接就把面前的桌子给踢了起来,那桌子“哗啦”一下就被踢得粉碎啦,整个场面一下子就变得乱糟糟的。

宋江心里头对武松是有所忌惮的,不敢轻易去招惹他。那怎么办呢?他就把气撒到李逵身上去了,还假装要杀了李逵,想着通过这么做来树立自己的威严呢。宋江琢磨着,这时候要是去给武松做思想工作,应该会相对容易一些吧。可哪能想到啊,半道上杀出个鲁智深,对着他就是一通强硬的反驳。鲁智深是这么说的:“你瞧瞧现在朝廷里那些文武百官,个个都是奸诈邪恶之徒,他们蒙蔽了皇上的视听。这就好比我身上穿的直裰,都被染成黑色了,怎么洗都不可能再洗干净喽。这招安的事儿啊,根本就成不了什么事儿!干脆咱们现在就拜别了,明天大家伙儿就各自去谋求生路算了。”

我们来看看武松、李逵和鲁智深这几位梁山好汉,从他们的言行当中,不难发现他们反对招安是有着各自的理由的。先说说李逵吧,这人就是个直性子,他反对招安呢,有个挺有意思的原因,就是怕招安之后没酒喝啦。对他来说,酒那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要是因为招安没了酒,那可怎么行呢,所以他坚决反对招安。再瞧瞧武松,他和梁山的众兄弟那感情可深了,大家一起在梁山出生入死,情同手足。他舍不得和这些兄弟们分开,一想到招安之后,兄弟们可能就各奔东西,没法再像在梁山这样一起畅快地生活了,他心里就一百个不愿意,所以也坚决站在反招安的阵营里。最后说说鲁智深,鲁智深可不得了,他看问题比其他很多人都要深远得多呢。他觉得,招安这件事本身其实并不能说就是错的,可关键是时机不对,而且当时的条件也根本不允许。那会儿的朝廷呢,皇帝昏庸,大臣们又奸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接受了招安,那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就像去摘果子,那树上结的肯定都是苦果子,根本没法吃。所以鲁智深也是极力反对招安的。

在众多人物当中,除了已经明确的那三个人之外呢,其实还有一个反招安的角色,而且他隐藏得特别深哦,这个人就是入云龙公孙胜啦,他可是智取生辰纲这件大事的最初发起者之一呢。要说这公孙胜为啥不想接受招安,原因就是他心里头压根儿就不屑呢。您想啊,如果公孙胜有那个心思入朝去当官的话,那都不用费多大劲儿,只要在皇帝赵佶的跟前稍微露上那么几下本事,这“国师”的位子那肯定是轻轻松松就能拿到手啦。到时候,就算是蔡京、高俅那样有权有势的人,见了他也得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的呢。

话说梁山众人接受招安之后啊,那李逵可真是满心欢喜,麻溜儿地就穿上了军装,瞧他那兴奋劲儿,仿佛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呢。可再看公孙胜、鲁智深还有武松这几位,却和李逵大不一样。一直到最后,他们都不肯换上那御赐的衣服。不过呢,在面对皇帝赵佶的时候,他们还是给了些表面上的尊敬。这是怎么个情况呢?原来啊,当时殿头官传下旨意来,吩咐宋江等众人各自换上御赐的锦袍去面见皇帝。殿头官领了命令后,就传达给了宋江他们。众人来到东华门外,按照要求先脱去平日里习惯穿的戎装,然后准备换上御赐的衣服。其他人呢,都规规矩矩地穿上了那红绿相间的锦袍,还把金银牌面给悬带上,头上戴着朝天巾帻,脚下蹬着抹绿朝靴。但公孙胜、鲁智深和武松却各有各的做法。公孙胜,把那御赐的红锦给裁了,做成了道袍的样式;鲁智深呢,把锦袍缝改成了僧衣,还是保持着他出家人的装扮;武行者武松则是把锦袍改作了直裰。他们虽然没按常规去穿那御赐的衣服,但也算是没忘了皇帝的这份赏赐啦,多少还是表达了一些对皇帝的敬意在里头呢。

话说在面对招安这件事上,不同的梁山好汉有着不同的态度呢。就说李逵吧,他反对招安简直就像是在无理取闹一般。而公孙胜呢,他对招安那可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压根就没把这招安当回事儿。武松反对招安则是出于担心会寒了兄弟们的心,毕竟大家在梁山一起出生入死,感情深厚,他怕这招安之举会让这份兄弟情变了味儿。鲁智深反对招安是觉得时机不成熟,觉得就这么接受招安不是个明智之举呢。后来,招安这件事已经成了既定的事实。这时候李逵的做法是选择了屈服,就顺着招安的安排走下去了。但公孙胜、武松和鲁智深这三人可不一样啦,他们一直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底线,没有因为招安已成定局就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坚持。

在反对招安的四位好汉中,特别值得留意的要数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啦。这两人一开始可是坚定地反对招安的,可后来却又跟着宋江南征北战,这期间他们内心究竟是怎么考虑的呢?着实让人好奇。

李逵这人啊,他心里想啥那是明明白白的,根本不用旁人去猜。可公孙胜就不一样啦,他心里的那些心思,那可真是让人捉摸不透,怎么猜都猜不出来呢。再看看鲁智深和武松,这俩可都是光明磊落的好汉。他们心里从来就没藏着掖着自己的想法,那想法可敞亮啦。他们觉得呢,要是有机会能在朝廷里谋个高位,那肯定得奔赴疆场浴血奋战,去保卫自己的国家,守护百姓的安宁。要是没这机会,只能在江湖上漂泊流浪,那也绝不含糊,一路上行侠仗义,碰到那些奸恶之徒,那必须得严惩不贷,让江湖能有个公道在呢。

鲁智深与武松那可都是铁骨铮铮的好汉,他们绝对是不肯和蔡京、高俅这类奸佞之徒混在一块儿的。后来呢,虽说他们接受了招安,可鲁智深依旧身着那身僧袍,武松也是秉持着自己的那份心性。这身僧袍,就像是他们无声的宣告,表明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呢。在他们看来,什么荣华富贵,那都如同天上的浮云一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他们觉得,真正的英雄那是永远都不会去做谁的奴仆的,始终要保持着自己的那份骨气和傲气。

咱们没必要去猜测鲁智深、武松在招安之后心里是怎么想的。你瞧,鲁智深那一身红锦僧衣,武松穿着的直裰,就已经把他们的态度给展现出来啦。就如同那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所表达的意思一般呢,他们的着装似乎也在无声地诉说着面对不同境遇时他们自己的那份态度。

鲁智深与武松这两位,可都是极为重情重义的好汉子。他们的品性那是相当刚正,坚决不肯和那些奸臣混在一起,走那同流合污的路子。而且呢,他们也特别豁达,不会去阻拦自家弟兄们追求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道路。他们心里有着自己的坚持,始终坚守着那份本心呢。在面对各种情况的时候,他们就只管去打那些自己应该打的仗,踏踏实实地做那些自己该做的事儿,全凭这份质朴又坚定的信念行事。

大家都知道鲁智深和武松这两位梁山好汉吧。就算鲁智深最后没有坐化,武松也没有断臂,他们其实也会找个由头来拒绝进京接受赏赐的。这里面还有些说法呢,有人就怀疑鲁智深压根儿就没有真的坐化哦。你看啊,那张好像蕴含着很深禅机的“偈子”,说不定都不是鲁智深写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鲁智深他不识字,之前还闹出过笑话呢。有一回他围观自己的通缉令,可因为不识字,只能听别人念上面的内容。所以就有人猜测,他所谓的坐化,说不定只是他用来遁世的一种办法罢了。再说说武松,他为啥能留在六和寺,而没有像以前那样去四处浪迹江湖呢?其实啊,就是为了能和鲁智深一起,每天躲在禅院里,痛痛快快地大碗喝酒,再大口大口地吃肉呢。

咱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全然明白啦。鲁智深和武松起初是反对招安的,他们为啥反对呢?其实就是为了众兄弟着想。你想啊,梁山的兄弟们在这水泊梁山自由自在,要是接受了招安,那可就身不由己啦,说不定还会陷入各种危险和困境之中呢,所以他们一开始坚决反对招安,这出发点可都是为了大家伙儿好。可是后来呢,这鲁智深和武松又不反对招安了,这又是为啥呢?其实,还是为了众兄弟考虑呢。他们或许想到了,一直待在梁山,虽说自在,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兄弟们也得有个更好的出路,要是招安能给兄弟们换来安稳的生活,能让大家不再背负着草寇的名声,那也未尝不可试试。不过呢,要知道鲁智深和武松他们二人的真实意图,那和宋江比起来,那可真是有着本质上的天壤之别。宋江一心想着招安,那是为了自己的抱负,想要青史留名之类的。但鲁智深和武松就单纯多了,就像半壶老酒所认为的那样,鲁智深武松的反招安也好,后来的受招安也罢,真实原因归结起来其实就只有“兄弟情义”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也不知道各位读者朋友是不是认同这样的看法呢?

0 阅读:9
墨舞青云梦初醒

墨舞青云梦初醒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