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作者:海蓝
上一节我们通过案例讲述了“865轻松教子法”中的自我负责的能力,厘清了家长和孩子的责任区域,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第一负责人。这一节,我们继续结合案例,看看如何让孩子学会平衡手机和学习生活。
离不开手机的智能时代
在这个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几乎成为了每个家庭的标配,它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充满想象和乐趣的新世界。然而,对于家长们而言,这些“掌中宝”却渐渐成为了“心头患”。孩子们对手机的痴迷,似乎已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畴,更有很多孩子“游戏成瘾”。于是,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成了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据统计,全球青少年平均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部分甚至高达7小时以上。当孩子们的眼球在屏幕上跳跃,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时,时间早已悄然流逝,学习和成长也自然受到了威胁。
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长时间沉迷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些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推荐时长的孩子,在阅读能力、数学成绩乃至整体学术表现上均呈现下滑趋势。
更令人揪心的是,“游戏成瘾”正严重侵蚀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庞大,过度沉迷游戏导致的学习成绩下滑、视力下降、社交障碍等问题,让无数家长忧心忡忡。游戏中的奖励机制和社交互动设计,也不断刺激着孩子的大脑,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上的“奖赏循环”,当他们再次面对长投入、短回报的学习时,就难以保持专注和兴趣。
所以,如何让孩子在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之时,也能拥抱更加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成了每一个家庭都急切想要了解的课题。那么对此,海蓝博士怎么看呢?跟随下面的案例,让我们来看看海蓝博士的创见。
游戏上瘾的初中生
15岁的小时今年初二,正是用功读书的关键时期。可他却是个游戏控,一有时间就玩手机,根本不愿意和父母多说一句话。这让小时妈妈急坏了,看见儿子拿起手机,她就火冒三丈。在她看来,初二正是学习的关键期。不能总想着玩手机,干正事才是最重要的。比如作业写完了,该检查检查,该预习预习,该复盘复盘,该总结总结。
可小时很反感妈妈说这些,他一玩手机,妈妈就盯着他、唠叨他,让他心情变得很糟糕,心情不好就想继续玩,继续玩妈妈就会更恼火,更大声地吼他,这样一来,母子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海蓝博士通过进一步沟通发现,小时妈妈之所以对孩子玩手机这么害怕,是因为对自己施压太大。她是一个全职家庭主妇,不会赚钱,40多岁还没找到人生方向,在老公眼里是个失败者。她无处证明自己,就想把儿子培养地成功一些。可如今,儿子因为玩游戏不学习,她非常担心儿子被分流进入到职业技校。这样一来,老公也会觉得儿子和母亲一样“失败”。老公因此会抓狂,然后垮掉身体,这样一来,家里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所以,在小时妈妈看来,孩子玩手机=孩子自己人生失败+爱人抓狂身体不好+家庭经济危机。这当然是不成立的,只不过是小时妈妈将自己想象出来的恐惧,全部转移给了孩子。孩子成了帮父母实现目标和弥补遗憾的工具。
“865轻松教子法”告诉我们,父母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人。这里同样如此,说到底,小时妈妈惧怕的不是手机和游戏,而是惧怕失败的自己。她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到自我负责。比如培养自己的爱好,敞开自己的视野,修炼自己的心神,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当她全力做好自己时,家庭也会随之带来改变。
如何应对孩子玩手机上瘾
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应对孩子玩手机上瘾这个问题,究竟有没有好的方式,既让孩子玩手机,又能培养孩子的自律呢?
海蓝博士给了我们四点建议:
第一,家长自己首先要明确,孩子玩游戏到底对你意味着什么?你究竟在担心什么?比如小时妈妈潜意识认为,儿子玩游戏就等于孩子失败,孩子如果失败就等于自己失败。每个人恐惧和担心的点是不一样的,把最深的恐惧探索清楚,看待孩子玩手机这件事的态度也会不一样,别让自己的情绪混淆了问题的真相。
第二,要了解你的孩子为什么会玩手机。不要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马上开始指责,甚至动手抢手机、砸手机,不妨怀着好奇去问问,孩子玩手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海蓝博士的女儿就非常喜欢玩游戏,对于她而言,游戏是与同学社交的一种方式。有的孩子则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通过玩手机给自己一个缓冲。
第三,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把自己调整到平静的状态,然后去跟孩子交流,千万不要像小时妈妈一样,使用指责这种对抗性的沟通方式。
第四,要把手机和游戏变成孩子成长中的助力。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玩游戏非常焦虑担心,但其实玩游戏本身没有问题,如何平衡好娱乐和学习才是最重要的。用得好的话,手机和游戏还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资源和助力。
比如,海蓝博士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一个男孩儿从六年级就开始玩游戏,每天都打,一直玩到大学二年级,刚开始这位妈妈也是严防死守,但是一点儿用也没有,母子关系也是一度紧张。
但经过海蓝博士的引导,妈妈把手机当成孩子的资源,以此来锻炼孩子自我负责的能力。她充分地相信孩子,并让孩子自己支配游戏和学习时间,甚至愿意为孩子开游戏party,让孩子玩得更开心。结果,孩子的成绩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越来越好,考上了理想大学。期间游戏也一点没落,还取得了悉尼大学举办的校际动漫游戏比赛第一名。
所以,孩子玩游戏本身并不是问题,家长面对这这件事的态度和方法才是重点。
玩游戏可以,但要遵守规则
作为家长,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手机是时代的产物,孩子刚好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无法将孩子与时代割裂,也无法将他们与手机隔绝。所以,不要视手机为豺狼虎豹,对它们避之不及。
要知道时代已经不同了,现在是信息时代,哪怕孩子学习本身,也离不开电子产品。就连家长深恶痛绝的游戏,如果引导得好,也是孩子们学习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所以,父母要做的,是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使用手机和玩游戏,把手机和游戏变成一种资源,变成培养孩子各项能力的工具。
对此,海蓝博士提出,孩子玩手机,想玩儿多久就可以玩儿多久,但前提是玩游戏的时间必须自己去挣,挣多少玩多少。父母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想要得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必须付出努力,甚至是艰辛。
至于怎么挣得游戏时间,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议制定一个合约。小时和妈妈就一起制定了玩游戏的时间表,还约定了其它规则,来管理母子情绪,修复家庭关系。
比如,他用手机时,妈妈每唠叨一次,就增加两分钟游戏时间,他冲妈妈发火一次,就扣除10分钟游戏时间。比如,爸爸的情绪不稳定时,15岁的小时不能坐视不管,需要帮助妈妈一起处理。他每管理好爸爸的情绪一次,就可以挣得30分钟的游戏时间。
如何跟孩子制定行为规则和奖惩制度,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定。规则制定好后,不要期待孩子一步到位,如果没有到位,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没有做到,需要什么支持,帮助孩子一起克服具体问题。一个行为的形成一般需要半年的时间,一到两年才会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行为习惯。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游戏,帮助孩子点燃自己的梦想。比如,小时的梦想是当职业选手或者游戏主播,但他当下最大的障碍是英语和物理。海蓝博士就鼓励小时,英语是游戏开发中的重要部分,一些核心的技术和能力都离不开英语,如果英语不好,游戏也打不好。
对此小时深表认同,也很快明白想要成为游戏主播,就要认真学习英语。于是他对英语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这其实是帮助孩子激发了内在动力。当孩子被尊重和信任之后,他就会有更多的动力去学习。
回去之后,小时很快有了变化。他明白了情绪的重要性,学会了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他对游戏时间遵守地很好,周一到周五打游戏的时间减少到了两个小时,周末用手机的时间也从原先的十几个小时减少到了不超过六个小时。小时妈妈对儿子玩手机这件事情也更加包容,也通过沟通了解到,家庭不和谐才是他爱玩手机的主要原因。小时妈妈开始专注自我,也给小时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让他自己管理兴趣、管理时间。
两年之后,海兰博士再次收到了小时妈妈的反馈。此时的小时,已经从初二上到高一了,他变得更加懂事,更加开心。他很喜欢摄影,也喜欢主动帮同学做一些服务,还被选进了高中广播站。母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也更加轻松了,一家人变得前所未有的和谐和幸福。
所以还是那句话,手机和游戏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引导孩子如何用,让它们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除了设定规则和时间限制,家长还可以做如下这些工作:
一是帮助筛选适合孩子年龄的内容,避免暴力、不健康的信息侵蚀孩子;二是鼓励孩子多多参与体育活动、阅读、艺术创作等活动,建立他们与真实世界的链接,减少孩子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是家长自身也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时间,通过实际行动展示平衡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四是经常与孩子讨论网络安全、隐私保护以及网络欺凌等问题,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五是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反思,启迪他们思考使用电子产品是否真的有收获,是感到快乐还是感到空虚,这有助于他们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
总之,我们要承认,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了,与其费尽心思地严防死守,不如大大方方地接纳世界的改变和发展,然后努力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把握和使用电子产品,让它们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