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朵正在绽放的花蕾,需要父母的细心浇灌和呵护。
然而,有些家长常常在无意中用语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信心,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更可能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反思下,孩子最讨厌父母对他们说的哪些话吧。
"怎么又不好好学习,快把作业写完!"大多数父母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煎熬——孩子上学后,作业和学习成了家长的"必修课"。
为了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很多家长养成了对孩子唠叨、催促的习惯。
一个小女孩受不了爸爸的无理要求,终于忍不住哭着控诉:
"我得有自由的时间啊,学习必须劳逸结合啊。我写完作业了,难道就不能玩会儿吗?"
孩子的话戳中了家长们的痛处。
我们大人往往忽视了孩子除了学习之外,还需要适当的自由支配时间。
过于严格的要求,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还会觉得父母只重视分数,而不关心他们。
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想法,家长的再三催促就会起反效果。
事实上,家长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在执行上总会下意识地重蹈覆辙。
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这个陷阱呢?
首先,可以通过制定家规,而非言语上的唠叨。
比如规定每晚放学后先写作业,写完后才能玩;或者周末上下午各安排2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等。
其次,多一些信任。
不要把全部时间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合理安排了学习时间后,让孩子自主支配其余时间,孩子会慢慢培养出自律意识。
更重要的是,家长多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给予鼓励和肯定。
不要总是一味地催促,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
"你看看人家孩子多棒,你就是个笨蛋!"每个家长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别人家的孩子。
不少家长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期望孩子看到差距后能更加努力。
比如,有人家的孩子考了年级第一,于是训斥自己的孩子:
"你看看人家多优秀,你就是个笨蛋!"
再或者,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品学兼优,便埋怨自己的孩子:"怎么就你这么笨手笨脚,真没出息!"
可是,这种方式是否真的管用呢?
答案是否定的。
每个孩子最渴望的是父母的理解和认同,反复被比较自然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和否定,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自信心。
一位网友分享了家长比较自己和孩子的经历。
某次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别人家的妈妈比自己漂亮能干,妈妈当场就愣住了——没想到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比较自己和别人。
其实,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没有人可以生而优秀。
与其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不如多鼓励孩子与自己先前的状态比,只要有进步就值得表扬。
家长的期望值虽好,但过于严厉的语言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逃避的心理。
用正面的方式引导孩子,才是上策。
"你真是个没出息的东西!"这句话往往是家长在气急攻心的情况下说出来的。
比如孩子功课不及格,家长恼羞成怒骂道:"你到底有没有在好好学习啊,真是个没出息的东西!"
或者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失常,做错事,家长也会破口大骂:"你怎么就这么笨呢,真是个没出息的东西!"
然而,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就像一剂强力毒药,会严重伤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或有不如人意的表现,这本就属于正常状态。
家长若是动辄对孩子人身攻击,岂不是把孩子的勇气和斗志彻底夺走了吗?
更糟糕的是,如果家长长期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孩子很可能会渐渐相信这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从而自我设限、自暴自弃,情况就会雪上加霜。
与其如此,不如及时反思,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引导孩子。
孩子表现不佳时,可以指出他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多加努力,并鼓励他坚持不放弃。
只有在鼓励和关爱中成长,孩子才能树立起坚韧的内心,继续向着理想的人生目标迈进。
"你就会玩,什么时候才能好好学习!""玩"对于孩子来说,就相当于成年人"放松和娱乐"。
可是,总有些家长对孩子合理的娱乐放松时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是勒令孩子"不许玩了,赶紧学习"。
殊不知,如果长期被如此对待,孩子很可能会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在孩子眼里,"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和痛苦,而"玩"反倒有了致命的诱惑力。
一位作家曾说过:"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只是有的孩子的玩会被禁止,有的孩子的玩会被保护。"
玩对孩子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即使学习再紧张,也需要适当的放松时间。
因此,对孩子做正当的休息放松行为,家长理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不应对孩子有选择性地断言:"你就会玩,什么时候才能好好学习!"
相反,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平衡学习和娱乐时间。
既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证孩子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又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放松时间,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此外,即便孩子放松休息时,家长也不应打断或说一些伤害性语言。
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在放松中真正卸下心理压力。
语言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桥梁,家长若想与孩子和睦相处,就需用正确、理解和鼓励的语言传达自己的爱意。
只有在关爱中成长,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走向人生巅峰。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语言温暖孩子的心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