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花混种密度,半年竞争分析,多肉大棚日志,间距影响蜕皮

春风种豆 2025-02-22 05:32:59

生石花混种密度与生长分析

在多肉植物的小世界里,生石花可是相当独特的一种。生石花的植株很小,它们的外形像一颗颗彩色的小石子,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叶片肥厚,顶部平坦且中间有一条裂缝,植株就从这条裂缝中长出新的叶片。颜色也特别丰富,有灰、棕、绿、褐等,有的还会带有花纹,在多肉里面那可是颜值相当高的。

从种植方面来说,在多肉大棚里种植生石花,混种密度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就拿我在华北地区的朋友老张来说吧,老张可是个多肉迷,在自家院子里弄了个小多肉园。他想种生石花,可一开始完全不知道合适的密度是多少。他最初就按照自己的感觉种,种得有点密了。结果过了三个月,他就发现问题了。那些生长空间小的生石花,个头长得特别慢,而且颜色也不那么鲜艳了。

咱们再说说混种密度对生石花的影响。要是种得太密了,它们之间的竞争可激烈了。就像办公室里人太多的时候,每个人的发展空间就小了。就3天的观察来说,可能还不明显,但是过了7天,就能发现那些生长空间小的生石花叶子好像有点发蔫,不像那些宽松地方长出来的那样饱满。到了15天,这种差距就更明显了。

半年的竞争分析就更能体现出问题了。我发现那些种得稀疏的生石花,它们的蜕皮过程都很正常。生石花蜕皮就像是它新生一样,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我有个网友,他在广东,那里气候比较温暖潮湿。他也种生石花,他把生石花种得比较密。他跟我说,到了蜕皮的时候,有些生石花就蜕皮不完全,新的叶子在老叶子里面挤着,长出来的样子就歪歪扭扭的。而他把一部分生石花疏苗之后呢,新蜕皮的生石花就变得很规整。

我再给大家说说不同品种的生石花对比吧。比如福来玉,它的叶片相对来说比较短小,花朵也比较小,花朵一般在秋季开放。还有花纹玉,它的叶片上花纹特别明显,植株要比福来玉稍微大一点,花朵颜色也更鲜艳一些。巴里玉也很有趣,它的植株比较扁平,花瓣是白色的,边缘带着一点红,非常漂亮。这几个品种对比起来,在混种的时候对密度的需求也不一样。福来玉因为植株小,可能相对来说可以种得密一点,但是如果太密了,也会像前面说的那样有问题。花纹玉因为植株大一点,对空间的需求就更多。巴里玉就比较特别,它对土壤湿度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混种密度大了,土壤里的水分分配不均,也会影响它的生长。

还有一个冷门的生石花品种叫李夫人的。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东北网友分享他的种植经验。他说他开始种李夫人的时候没太在意密度,后来发现李夫人的生长很慢,而且在冬季的时候,有些植株还死了。他就研究了一下,发现是密度太大了,李夫人本身比较娇弱,空间小了,相互之间的水分和养分争夺就过于激烈。后来他调整了密度,李夫人的状态就慢慢变好了。

再说说间距对生石花蜕皮的影响。生石花蜕皮的时候,它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进行新叶的生长。要是在蜕皮的时候还和其他植株靠得太近,新叶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我有个邻居,他在自家阳台上种了不少生石花。有一盆生石花蜕皮的时候,因为旁边的植株太挤了,新叶子从裂缝里顶出来的时候歪了。他发现这个情况后,把旁边的植株挪开一点,那盆生石花的蜕皮就逐渐正常了。

在多肉大棚里,不同的种植场景对生石花混种密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是居家种植,通常面积比较小,可能很多人就想把生石花种得精致一点,种得密一些,但是又担心影响生长。办公室里种植生石花也是这样,大家可能觉得多肉放在办公桌上很可爱,但是办公室空间有限。我有个同事就在自己办公桌上种了几盆生石花,种得太密,结果有一盆生石花没熬过夏天就挂了。可能是因为夏天温度高,种得密了水分蒸发不均匀,根部就烂掉了。

咖啡厅里种植多肉来营造小清新氛围的时候,也会面临生石花混种密度的问题。咖啡厅里的环境比较特殊,光照和通风可能都没有露天的大棚那么好。我记得有个咖啡厅老板在店里种了很多多肉,生石花也混在里面。可是到了后来,生石花的生长就越来越差。他找了个专业的多肉种植者去看,说是混种密度不合适,再加上咖啡厅环境的原因,生石花就长不好了。

我们还可以从地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华北地区,像老张的院子,那里春秋季节比较明显,夏季比较炎热,冬季比较寒冷。这种气候条件下生石花的混种密度就要更谨慎调整。而华南地区气候比较温暖,像广东那个网友种生石花,在夏季的时候因为温度高,水分散失快,如果混种密度大,生石花就很容易因为缺水或者积水而出现问题。而在西南地区,比如云南,那里的气候多变,日夜温差大,种生石花的时候对密度的要求又要根据不同季节有所变化。

在多肉大棚里混种生石花,我们还得考虑到不同品种的多肉之间的搭配。除了刚刚说的不同生石花品种之间的混种,还有和别的多肉混种。比如说和胧月混种。胧月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在华北地区露天就能长得很好。我一个朋友想在自家院子里把生石花和胧月混种,他一开始以为两种植物不搭界,不会有什么影响。结果种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胧月的枝叶长得很快,对生石花的光照和水分都产生了影响。因为胧月的枝叶比较茂盛,遮挡了生石花的部分阳光,而生石花又比较脆弱,光照不够就长不好。而且胧月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分比生石花多,浇水的时候如果不注意,生石花就容易因为积水而烂根。

再说说和黑王子混种。黑王子是那种比较好养的多肉,在华北地区的阳台上种着挺好看的。有个网友想在他的阳台上把黑王子和生石花混种。黑王子的植株相对比较大,他开始的时候种得很密。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黑王子虽然没有明显的生长问题,但是生石花就长得特别慢,而且蜕皮也不顺利。这是因为黑王子的根系比较发达,占据了较多的土壤资源,生石花的根系就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了。

如果我们想要种好生石花混种,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种植场景、不同的生石花品种来调整混种密度。比如说在华北地区居家阳台种植,面积不大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种生石花,可以每盆间隔10 - 15厘米左右。如果是混种,像和胧月混种的话,要根据胧月的生长速度和植株大小,生石花和胧月之间至少要间隔15厘米左右,同种的生石花之间间隔8 - 12厘米。在华南地区的话,因为气候温暖潮湿,植株生长速度快,同种的生石花之间间隔可能要12 - 15厘米,和胧月混种的话,间距就要更大一些,生石花和胧月之间要间隔20厘米左右。

而且,不同季节对于混种密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在春季和秋季,生石花生长旺盛的时候,密度可以稍微大一点,但是也得注意观察。到了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无论是混种还是单一种植生石花,都要适当增大间距,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相互影响。冬季的时候,生石花生长缓慢,如果种得密的话,更要注意通风和养护。

我还在网上看到一个西北的朋友分享他的种植经历。他说他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种生石花,一开始按照网上的教程种得比较密。可是到了后来,他发现生石花的颜色越来越暗淡,有些甚至出现了干瘪的情况。他就开始研究,发现除了密度问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也很重要。他调整了土壤,在换土之后,对生石花的间距也进行了调整,生石花的状态才慢慢恢复。

我们在多肉大棚或者家里种植生石花混种的时候,要多观察不同时间段生石花的生长状态。三天的观察可能只能看到一点细微的变化,七天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一个月就能看出很多问题了。如果我们发现生石花有生长缓慢、颜色暗淡、蜕皮不正常等情况,就要考虑是不是混种密度的问题。

那我想问问大家,在你们所在的地方,无论是居家、办公室还是其他地方种植生石花混种的时候,有没有类似因为混种密度或者其他因素而影响生石花生长的经历呢?大家在评论区可以分享一下呀,这样我们也能互相学习,更好地种好多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