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振兴农村的口号喊了这多年,反而从熙熙攘攘变为人迹罕至
草根爱练剑
2025-04-19 16:00:37
原创 嘉言 嘉言的书房 湖北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最近十几年年村里人每年越来越少。
几乎我周围认识的人都在想办法逃离原本的圈子。
大家仿佛有一个共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从上学到毕业工作的这些年里我见证了:
附近大山的住户搬到村里
村里的富裕人家陆续在市里买房生活
原本在市里居住的一些人会想办法去省会或一二线城市买房
大城市的人呢 有条件的会送子女出国。
如果乡村真的振兴了,为什么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反而越来越少?
小时候村里熙熙攘攘的街道也只剩一群留守在家中的中老年人和少部分的留守儿童。
01 农村的衰退和常喊的口号
我的老家在湖北大别山区的一个靠河的大村庄上。
我出生的1991年,村里的大部分人还用不上自来水,有条件的人家会自己打水井 我们那的方言叫做压水井,没有条件会去附近的邻居家挑水。
平时洗衣洗菜,大家都去河边,或带着敲衣服的棒槌,或端着装菜的簸箕。
日常娱乐就是晚饭前后打开的电视机,有的电视机是黑白的,少数家庭的是彩色的 还有一些没有安装电视机的只能趁着串门的机会饱一饱“眼福”。
若从这些方面来看,20年后的农村确实也算振兴了。
不管大村小村都修了路
每家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大部分家庭都安装了洗衣机并购置了彩色电视机。
甚至农村的楼房也越来越多,装修也越来越好。
村口也建了不少锻炼身体的公众设施。
虽然我不清楚农村兴起的打工潮是哪一年,但是我清楚的记得自己是在初一那年成为留守儿童的。
那一年是2004年,我13岁,先是妈妈去了北京打工,春节之后爸爸也去了。
从那之后,我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平时上课住学校,学校放假轮番去亲戚家。
02 短暂的团聚和长久的沉默
年轻人发现呆在村里劳作一年,不如在外打工一个月,于是村里人越来越少。
这些年,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只有到了过春节时村里才会热闹一些。
等这些热闹褪去,只剩下那些晒太阳的老人们对着天空和大树长久的沉默。
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呆老家家里的年轻人被视为“不务正业”。
在我看来,因为人口减少,很多小时候的热闹景象都没有了。
比如:
春天上茶山采茶
夏天去田里拔花生
秋天去山上捡板栗
我说的这些都是在小时候成规模的:
那会我们小孩子去茶山采茶可以挣零花钱,大人采茶手脚快的可以赚钱补贴家用,会炒茶的可以去茶庄帮忙炒茶赚工费……
花生吃不完的大部分会拿去榨油,小时候我家有一个榨油的小工厂,父亲靠着它养活了全家,直到后来拿着油菜籽花生茶子这些种子的人越来越少这才去了外地……
板栗也是,在我几岁时,村里每年秋天会开板栗的收购会,有很多外地人来我们这收板栗。
小时候很多次我去山上捡漏都只能捡到刺猬一样的板栗空壳,但是前年回家,山上很多果子都没人摘,地上还有去年掉落的一层果子……
以前大家可以靠山吃山,还可以搞一些配套的产业:铁匠铺、裁缝铺、中医铺子、茶庄、豆腐作坊、鞋店、服装店、五金店、小卖部小旅馆、汽车修理铺
村里人多,我们村甚至还有邮局电信局变电站电网和农村信用社。
现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这些配套的产业也越来越少,目前村里只有村口一个超市和一个菜鸟驿站
03 农村还会振新吗?
我想,真正的振兴应该是可以留住人的。
交通便利环境宜人只是是一方面。
如果有一天小孩们不再留守,老人们不再村口观望就是真正的新农村。
振兴需要产业,产业带来就业,就业才能稳住人口,好的就业可以吸引人口。
2014年刚刚毕业时我在宁波的村里呆过一年。
那里的农村有工厂有超市有公交直通镇上,不管是购物交通就业都很便利。
前几天刷抖音,看有几个大学生村官在网络上宣传自己的村子和农产品,我感到由衷的羡慕,
羡慕这些年轻人的勇气,羡慕这些村民有一个负责的领路人。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广大农村也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新的一天,愿家乡越来越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