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昕平
继《红色银行》之后,历时3年,张卫平的第二部红色金融题材长篇小说《英雄年代》面世。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许多文学作品聚焦的题材。张卫平的题材选择,具有鲜明的“补叙”意识。作品并未聚焦于战场,而是转而描述战争背后的经济支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样艰苦卓绝的金融战。与《红色银行》描写银行草创不同,《英雄年代》的叙述重点转向了深藏在太行山脉中的冀南银行印钞厂,对印钞厂如何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为前方战事提供经济支撑,又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周旋、针锋相对开展斗争并赢得最终胜利的故事进行了生动描述。
《英雄年代》延续了张卫平对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刻开掘。作品的发生地集中在晋东南地区的两处,其一是太行山脉宽嶂山宽嶂沟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其二是黎城,晋东南北部较大的集镇。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总部及129师就挺进到这一带,建立了晋冀鲁豫根据地。除了印钞厂,这一带还先后建起过黄崖洞兵工厂、化工厂、纺织厂、制药厂等,成为八路军总部及129师的供给基地,也成了日军疯狂反扑时的主要目标。这片太行山脉是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见证地、参与地。晋西事变等地域性战事的描写,更是独属于太行山脉的战争记忆。
作家发掘了大量史料,多次实地走访,为作品注入了史实细节,包括冀南银行如何选址、如何建立,如何寻找技术员、培训专业人员,如何从日本人那里智夺印刷机,包括印钞的艰难、物资的严重匮乏等。印钞厂的模具得重复利用,连打磨的砂纸都靠打碎玻璃研磨自制,缺少清洗油墨的汽油,有了汽油又引发事故,印钞车间被烧,千辛万苦印出的钞票被毁……鬼子开始扫荡后,更艰难的时刻到来了,印钞厂不断转移,成了流动的印钞厂。与此同时,金融斗争也不曾间断,驱逐杂钞、应对扰乱金融秩序的伪钞,一仗接着一仗。
黎城高干会议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明确冀钞成为根据地法定货币。从1947年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成立,为未来的新中国设计钞票,到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冀南银行的印钞人员陆续撤离太行山,直至1950年撤离完毕——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银行诞生史、斗争史、发展史,借助《英雄年代》,从尘封的历史中真切地走到了当代读者面前。
作品从宽嶂沟磨石村一个石匠——石老爹家起笔:哑巴儿子石保明的出生颇具传奇性,他出生后无声无息,村民们建议把他放到神石上祈福,竟真的活了;二女儿要出嫁,石老爹为办喜宴,杀了家里的老狗大黄,暗红色的狗血流了一院子,哑巴看到了八月十五一轮暗红色的月亮。百姓众生相,由此铺展开来。作品有不少情感笔墨,写生活的滋味,写人的七情六欲,表达出百姓渴望美好生活的图景。与此同时,晋东南地区的乡风民俗、民间小调,太行山区典型的民宅院落、独特的植被,都是作家驻足描绘的景象。印刷厂建在乡间,高大帅气有文化的年轻人,同样是那个时代村里的独特风景。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在处理史料与民间叙事的融合方面,显得更加从容了。
《英雄年代》选择了非虚构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批人物群像。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有些直接是历史人物的本名。在山沟里建印钞厂的八路军先驱者,包括银行总经理兼政委高捷成,冀南银行发行部主任梁绍彭,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培训班学员肖必利和连若烟,还有李厚德、孟连长等,他们肩负艰巨的任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品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吴子谦,因为擅刻印,被八路军从监狱里捞出来,成为印钞厂的首位印钞师傅,并一步步成长为中国人民银行副总工程师。同时,战争裹挟着每一个平民,让他们作出新的人生选择。小寨当地最大的财主郭皓轩,为人开明,上过山西大学堂,后因接管家业回乡。八路军进驻后,他积极捐款捐粮,还将宅院借给八路军做冀南银行的总部。他在邢台开有“德义恒”商号,商号的吕掌柜也多次接应打点,助力印钞厂建立。郭皓轩的儿子郭天佑在北平读大学,抗战爆发后弃笔从戎,参加了抗日决死队。做了一辈子石匠的石老爹,憧憬着转角楼加几亩薄田的人生梦,但在战争中,他帮助八路军在窑洞里藏印刷机、在地里藏银元,最后成为乡村自卫队队长,离开家乡跟着队伍南征北战。二姐石俊娥嫁到石泉村,在战争中失去丈夫后,帮助八路军保守银元秘密,最终成为银行保管员、加入队伍,从唱民歌小调到唱起雄壮的《太行山上》。战争中虽然有无数惨烈的牺牲、生命的陨落,但我们的队伍仍然在不断壮大。这是“匹夫有责”的真实写照,更是全民抗战、激动人心的时代画卷。
作家选择非虚构与虚构相结合的写法,是非常恰当的选择。当这些作品中的英雄与原型英雄重叠时,震撼心灵的力量迎面而来,尤其是哑巴(石保明)这个人物。作品终篇时写到,这位原型人物李石保仍健在,战争胜利后选择守着宽嶂山,做一名普通的农民,陪伴老母亲,没事的时候会去看望那些埋葬在山坡上的老伙计们。这虚构与非虚构的碰撞,为文学叙事赋予了传奇又真实、平凡而伟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