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庞然大物。
对去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参观的孩子们来说,恐龙可能是他们心中的首选;但于我而言,地球亿万年历史中出现的每一种生物都是庞然大物,都让我感到震撼,这种震撼是发自内心的敬畏。
记得梁实秋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时间即生命》,感叹时间的短暂,生命的易逝。走进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我才发现,我们微不足道的时间与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沧海一粟,不过“时间即生命”的概念却像活化石一般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凝视那些年代久远的化石,我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幻想成不同时段的不同生物,随着时间的游走,演绎着地球最动人的故事。
30亿年前辽宁生命演化伊始秋日的早晨,随着人流走出地铁口,仰望眼前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庞大的地质体和巨型恐龙的巧妙融合,还有那枚半露的“恐龙蛋”“远古的气息”让人在震撼中忍不住要探索其中的奥秘。
跟随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院长、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田宁的脚步,我在辽宁地层模型中穿越地球地质历史及生命演化长廊,从20多亿年前太古代“鞍山群”含铁矿地层开始,一直追寻到几十万年前古人类出现。而在它的对面,是一条与左侧地层模型在地质年代上相互对应的地球环境复原长图,图中还原了当时的远古生态环境和生物面貌。
来到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我才发现,自己对辽宁这片热土是多么的“孤陋寡闻”。
辽宁是我国生物化石记录最早的省份之一,迄今有记录的辽宁省的古生物化石有30多个门类、近1万种,其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到距今20多亿年的太古代“鞍山群”的菌藻类化石。按时间顺序经历了寒武-奥陶纪海生生物群阶段、晚古生代本溪生物群的海陆交替变化;自中生代以来,辽宁先后经历了中三叠世林家生物群、晚三叠世羊草沟生物群、侏罗纪燕辽生物群、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和阜新生物群、新生代始新世抚顺生物群等演化发展阶段,一直到距今约45万-50万年出现的辽宁的古人类,形成了“辽宁十大古生物群”,它们的兴衰与变化已成为全球生命演化在东亚地区的一个缩影。
闻名世界的“热河生物群”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共设有8个展厅、16个展区,以展示地史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为主线,以介绍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为重点。其中,“热河生物群”“燕辽生物群”“辽南早期生命”及“辽宁古人类化石群”等在辽宁“十大古生物群”中最具特色,而亮点中又以第四展厅的热河生物群最为著名。
热河生物群是在白垩纪早期分布于中国北方以辽西朝阳为中心的一个世界著名的动植物化石群,距今约1.35亿年——1.2亿年前,是世界上化石发现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中生代化石宝库,它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古生物学发现之一。热河生物群包括恐龙、鸟类、翼龙类、离龙类、两栖类、哺乳类、蜥蜴类、龟鳖类、鱼类、虾类、叶肢介、介形类、腹足类、双壳类、昆虫、蜘蛛、鲎类、植物(含木材化石)、孢粉、藻类等20余门类近千种化石。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热河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块长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中华龙鸟;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早期真兽类——攀援始祖兽等一系列化石的发现使中国科学家在鸟类起源及其早期分异、羽毛起源及其早期演化模式、被子植物起源、真兽类起源与早期兽类的生态辐射等研究方面获得了许多重大进展进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辽西中生代的“热河生物群”以其化石之奇特和保存之完美著称于世界。
在热河生物群中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种类生物化石,比如甲虫、蚊蝇、蜻蜓等我们熟悉的昆虫,还有狼鳍鱼、燕鲟和中华弓鳍鱼等。热河生物群中的翼龙化石也十分丰富,迄今发现了大约40个属种,占全球已发现翼龙种类的20%左右。
来自古鸟世界的啁啾辽宁被称为地球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因为这里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赫氏近鸟龙。
赫氏近鸟龙是种小型有羽毛恐龙,属于手盗龙类的伤齿龙科。该化石发现于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的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距今约1.6亿年。赫氏近鸟龙化石在其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特别是在前、后肢和尾部都分布着奇特的飞羽,这种特征在灭绝物种中还尚无先例。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大量长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鸟类正是起源于某种长羽毛兽脚类恐龙,这一演化历史上最重要的发现,正是得益于热河生物群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和古鸟类化石。
辽西发现的早期鸟类化石可以用“千奇百怪”来形容。例如,孔子鸟是最早具有角质喙的鸟类,热河鸟是保留了爬行动物祖先长的骨干尾巴的鸟类,会鸟是当时世界上个体最大的鸟类,义县鸟的飞行能力和现代的鸟类几无差异,而热河鸟等还要借助树木进行滑翔等原始的飞行。精美的化石保存,还向我们提供了古老鸟类食性的证据,例如,燕鸟的胃内保存了鱼类的残骸;会鸟的体内还可见胃石;热河鸟的胃里却充满了植物的种子,是鸟类最早食籽的化石证据。
惊艳世界的“三朵花”辽宁也被称为地球上“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因为发现自中国辽西地区、距今约1.2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是目前已知、有确切证据的“世界最早的花”。
1998年—2002年,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率领课题组于辽西地区首次发现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十字里海果,确认“古果属”为水生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提出“被子植物起源于东亚中心”的假说,并提出被子植物存在水生起源的可能性。这一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及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其论文曾两次在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
“第一朵花”——辽宁古果,是水生草本被子植物,只见雄蕊和雌蕊,未见花瓣和花萼,这可能是水生特征的反映。辽宁古果的发现为全球被子植物起源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朵花”——中华古果是水生草本被子植物,它的发现揭示了被子植物存在水生起源的可能性。这一重大发现是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此成果入选美国评选的“2002年百大科学新闻”。
“第三朵花”——十字里海果,也是水生草木被子植物。该化石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辽西早期水生被子植物的研究内容,并反映了热河生物群的早期被子植物已具有一定的分异,对深入研究被子植物的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明星化石”都是镇馆之宝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拥有各类馆藏3万余件,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700余件。该馆的一些“明星化石”,如世界最早的带毛恐龙“赫氏近鸟龙”、会滑翔的蜥蜴“赵氏翔龙”、世界最早的花“辽宁古果”,世界最早的长鸟喙的鸟“圣贤孔子鸟”,以及为揭示鸟类可动性头骨的早期演化和早期鸟类的树栖能力演化研究作出了贡献的“沈师鸟”等都陈列在博物馆一楼珍品化石厅。该展厅里展出的20余件化石标本都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不仅保存精美,而且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其中有多块珍贵的化石标本的研究成果曾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如迄今最早具有毛发的哺乳形动物“哺乳形巨齿兽”、迄今最早保存有哺乳动物舌骨结构的哺乳形动物“微小柱齿兽”等。此外,该展厅还展示了从海外回归中国的一批珍贵化石,如“孙氏丝鸟龙”“徐氏曙光鸟”等。
赵氏翔龙,距今约1.25亿年,是蜥蜴长达2亿多年演化历史中,目前发现的在白垩纪早期唯一能滑翔的化石物种。该标本长15厘米多,有完整的骨骼和皮肤印记,它身体两侧有8根长肋骨向体侧伸展,形成翅膀一样的翼膜。它的发现说明辽西地区在白垩纪早期可能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气候环境较相似,属热带丛林性区域。
“沈师鸟”化石距今约1.2亿年,“沈师鸟”的双颞窝型头骨表现出较迄今世界最原始鸟类“始祖鸟”更原始的非流线型,“沈师鸟”保存完好的头骨为解决“鸟类可动性头骨早期演化”这一长期争议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圣贤孔子鸟”是辽西最早发现的一种原始鸟类化石,形体较大,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长有鸟喙的化石鸟类。“孔子鸟”的发现填补了始祖鸟之后鸟类演化重要环节的空白。
1.2亿年前辽西是恐龙的“地盘”恐龙化石,依旧是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最吸引人的陈列。
据田宁馆长介绍,热河生物群中的恐龙化石是中生代最重要的恐龙化石组合,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恐龙属种最多的生物群,现已发现恐龙超过50个属种,占了整个中国恐龙化石总数的1/6。恐龙七大家族中除了肿头龙类,在这里面都能找到相应的身影。这是一个比电影《侏罗纪公园》还要热闹的白垩纪恐龙乐园。热河生物群恐龙家族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是保存有羽毛印痕的各种兽脚类恐龙,它们将“恐龙”与“鸟类起源”有趣地联系起来。与大家印象中的恐龙形象近似于巨大而迟缓的蜥蜴不同,热河生物群中的很多恐龙都是体型娇小而敏捷,并且身上长满了羽毛。
而在第八展厅展出的则是气势磅礴的“辽宁大型恐龙厅”,8件出自辽宁的大型恐龙首次集体“亮相”,其中长达15米的“辽宁巨龙”是辽宁地区发现的体型最大的一种蜥脚类恐龙。辽宁大型恐龙厅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是首次在全国集中展示辽宁大型恐龙。早白垩时期的辽宁省存在着大量大型食植类恐龙,椭圆展区内复原的是食肉类恐龙追逐植食性恐龙向前奔跑的场景,玻璃展柜内展出的是辽宁巨龙的真实骨骼化石。展厅内展出有8条辽宁地区发现的大型恐龙:辽宁巨龙、东北巨龙、薄氏龙、朝阳禽龙、克氏龙、喀左暴龙、北票龙、双庙龙。
“始祖鸟”与世界各地的特色化石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化石就像一位神秘的旁白者,用它独有的语言向我们讲述匪夷所思的故事。化石展示的国际化也是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展览特色之一。位于该馆二楼的国际古生物化石展厅,展示了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的精美化石,包括世界著名化石产地德国麦索的精品化石,产自摩洛哥的巨型三叶虫化石以及非洲马达加斯加的菊石化石等。
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属于头足类,它们与现生的鹦鹉螺、鱿鱼和章鱼有着亲缘关系。该馆展示的来自马达加斯加的菊石化石不仅数量丰富、类型多样,而且很多菊石化石因矿化作用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外壳。
三叶虫由于从横向看分为头胸尾,而纵向则是一个中轴和两片肋页,怎么看都是三部分,因此而得名。三叶虫出现在距今约5.2亿年前的寒武纪,一直到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才消失在演化历史长河中。与我们看到的一般的三叶虫化石不同,该馆展示的来自摩洛哥的三叶虫化石不仅个头巨大,而且呈三维立体保存,栩栩如生。
在国际化石展区观众最熟悉的要属始祖鸟了。始祖鸟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原始的古鸟类,是鸟类与恐龙之间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仅发现于德国索伦霍芬地区距今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的海相地层中。目前仅发现12件标本,被分别收藏在国外的一些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者手中。该馆中这些标本虽然都是以复制品或照片的形式进行展出,但这是它们首次在中国博物馆集体亮相。
300余万人打卡的网红博物馆开馆13年,累计接待参观群众超过350万人次,社会团体4000余个,单日最高参观量1.3万人次,先后建立100余所中小学科普合作校,为近3000名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实践岗位……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用数字写下了傲人的“战绩”,也把探索世界的渴求印在了每一位参观者的心里,尤其是那些充满梦想的青少年。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坐落于沈北大学城沈阳师范大学院内,是由沈阳师范大学与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原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合作共建的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古生物专题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0㎡,是我国古生物科研、科普和教学的主要中心之一,2020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作为沈阳市文旅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已成为辽宁省古生物科研与科普的核心基地、沈城百姓学习休闲的网红打卡地、中小学研学的首选目的地。
未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还将继续为我们讲述亿万年来发生在辽宁不朽的史前故事。
沈报全媒体记者 盖云飞
摄影记者 李浩
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