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走进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

关中拍客 2024-07-16 11:24:51

在延安市区东郊桥儿沟,有一座高耸的天主教堂。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召开。1939年8月至1945年10月,成为鲁迅艺术学院所在地。1996年11月20日,作为延安革命旧址的一部分,这里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6月22日下午,我来到延安市桥儿沟,参观延安文艺纪念馆,走进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这座天主教堂修建于1930年至1934年,坐北朝南,面阔18米,进深33米,高度25米。正面竖立着三座塔楼,外观呈笔架形,内部两排立柱,为三通廊样式。

走进天主教堂,经过重新改造,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场景。这是中共六大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通过《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阐明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策,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右倾的错误思想。后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讲道:“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在天主教堂的西侧,分布着40多孔石窑洞,先后修建于1926年至1934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参加会议的人员居住于此。后来,这里成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教室。

1938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倡议,在延安成立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艺术学院。4月10日,在延安北关云梯山麓文庙台,鲁迅艺术学院举行成立典礼。1939年8月,迁至桥儿沟。1940年5月,毛泽东题写“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新校名,并且提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八字校训。

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为“鲁艺”,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创办初期,这里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来增设文学系。当时,在鲁艺任教的著名文学艺术家有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陈荒煤、齐燕铭、张庚、吕骥、周立波、王朝闻、严文井等。

根据统计,从1938年3月至1945年11月,鲁艺总共有毕业学员685人。其中,文学系197人,戏剧系179人,音乐系162人,美术系147人。

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窑洞的后方,有一座名为“冼星海之家”的小瓦房。1938年冬,冼星海抵达延安,在鲁艺音乐系担任教授,开始繁忙的音乐教学活动,创作《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斗争精神的音乐作品。

他的作品一经发表,便被军民争相传唱,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因此,冼星海被誉为“人民音乐家”。1940年5月,冼星海受到党中央安排前往莫斯科工作,他的妻子钱韵玲和女儿冼妮娜搬至此处居住,到1945年底,才离开延安。

1943年3月,鲁艺合并到延安大学,成为延安大学文艺学院。1945年8月,鲁艺师生陆续离开延安,前往华北和东北地区。1946年5月,在东北改称鲁艺文工总团,下设牡丹江、合江、松江、通化四个鲁艺文工团。同年9月,鲁艺一部分师生来到黑龙江佳木斯,成立东北大学文艺学院。至此,延安鲁艺工作结束。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