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常常看到一些矛盾的现象。
一些外国政客可能高谈阔论,外国的媒体也会大肆炒作,但真正的经济活动往往遵循着自己的逻辑。这种逻辑不是建立在短期的政治风向或媒体炒作上,而是基于长期的经济利益和市场潜力。
近年来,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尽管西方政界和媒体对中国经济持续唱衰,甚至呼吁与中国“脱钩”,但西方企业,尤其是德国企业,却在用实际行动“捍卫”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德国拜耳
外企投资热情高涨
据环球网报道,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中国仍然是全球瞩目的投资热土。中国贸促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超四成受访外企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上升”。
德国拜耳、阿博格、瑞士ABB电气、美企埃克森美孚等,纷纷宣布在中国增加投资。
这与西方唱衰中国经济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商业逻辑,西方的唱衰是出于政治目的,但企业家往往是逐利的,他们的判断是,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投资,符合商业逻辑,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
德国国旗和中国国旗
德国企业一身反骨
其中,德国企业的表现是最为突出的。
英国《金融时报》称,德国今年上半年直接投资额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中国的利润的再投资。
这意味着,德国企业在中国获得利润之后,并没有把钱带回家,而是直接在中国花掉,扩大自己在华业务的规模。
这说明,中国市场的前景非常乐观,外资非但没有跑,还会追加投资,并且投资会集中在中国。
朔尔茨政府上任之后,曾炒作过“脱钩断链”,炒作过“去风险化”,还对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采取了一些消极措施,诸如不提供担保等。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德国企业一再扩大在中国的投资。
所以可以说,德国企业就是一身“反骨”,就是要在中国投资,谁都拦不住,而且赚了钱也不带回去了,继续在中国投资。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中国市场不仅是销售目的地,也是创新的源泉。许多德国企业发现,他们在中国市场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可以成功地推广到其他新兴市场。这种“在中国、为全球”的创新模式,正在成为德国企业保持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德国总理朔尔茨
经济理性战胜政治喧嚣
西方企业坚持“捍卫”中国市场,反映了经济理性战胜政治喧嚣的现实。这种趋势凸显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吸引力。
中国市场,不只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那么简单。
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投入,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随着中国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外资企业可以在这一领域与中国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以前,外界对中国市场理解往往停留在人口数量多这个层面,现在中国的市场是高质量单一市场,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不只是强大的购买力,还有完备的供应链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在创新方面,中国也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外企留在自己国家,或者去发达国家投资,都不具有中国市场的这种综合条件,所以他们会不断追加投资,不断违背政客们的意愿,甚至要通过实际行动,去让那些将经济活动政治化的政客闭嘴。
货币这种东西没有价值.剩余货币只会造成恶性通胀!大米,铁矿,技术专利有价值.还可以遗传给后代,中国赚钱中国花,技术专利带回家.
中企与外企一起上,就业、消费会更多,内资与外资一起上,就业、消费会更多
我们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为他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下,才能相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