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问道田野——冯骥才与非遗保护纪事

小体体育 2024-08-10 20:32:32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星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也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冯骥才,这位文化巨匠,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非遗保护的领航者。他的故事,不仅是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刻思考。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院长,自2001年起,他便投身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从书斋走向田野,用实际行动守护着那些即将消逝的文化记忆。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古老的木版年画到民间的剪纸艺术,从深山中的民歌到城市的传统手工艺,他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冯骥才的推动下,天津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一大批非遗保护的专业人才。他坚信,非遗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专家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年轻一代的传承。因此,他倡导将非遗融入教育体系,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宝。

冯骥才的努力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国际的赞誉。他不仅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还被评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他的工作,不仅为中国的非遗保护树立了标杆,也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然而,冯骥才深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他常说:“我们的事业是一篇写不完的大文章,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我们要一步一步做下去。”在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冯骥才的故事,是一部生动的非遗保护纪事,也是对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深刻思考。他的坚持和创新,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正如他所言:“非遗很古老,非遗学则是新创。应该怎么教?在冯先生看来,这门学科有其特殊之处,要有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

在冯骥才的引领下,我们看到了非遗保护的未来和希望。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这场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中,用我们的智慧和热情,让非遗之花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公开资料,旨在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不良引导。文章中的观点和看法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任何组织或机构。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 阅读:0

小体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