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建政研智库
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背景
高标准农田是指通过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农电配套、机械化作业等措施,提升农田质量和生产能力,达到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了全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主要指标,详见下图:
在上级政策的指导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制定了相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以河南省为例,2022年9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印发《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2021年到2030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等指标。
2.高标准农田项目谋划策略
2.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本原则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定义,高标准农田是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
我们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障碍因素和水源条件等,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7大区域,重点支持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朝着什么急先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方向谋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权益。
2.2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谋划方向
截至2023年底,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显著,累计已达10亿亩,确保了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政府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随着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完成,未来十五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更加注重绿色生态理念,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土壤健康,同时兼顾建设与改造,以下为笔者总结项目谋划应重点关注的四大类实施工程。
2.2.1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1)绿色有机肥种植
施用有机肥成为改善土壤质量最为直接、有效且具有高性价比的手段,通过增施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以达到逐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目的。在项目谋划阶段可结合秸秆堆沤还田、畜禽粪污还田等内容完善建设方案。
(2)土壤改良治理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我国土壤盐碱化情况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及东部沿海地区,盐碱荒地约3460万公顷,其中耕地盐碱化76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左右,耕地土壤盐碱化、酸化已对南北方部分地区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南方部分地区,农田生产中连续过量投入氮肥的情况下,酸化趋势正明显加快。针对我国耕地质量问题集中体现的南方耕地的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问题,亟须通过土壤改良治理,提高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田种植能力,这也是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谋划的重要方向,部分县市会以土壤改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专项进行招标。2024年6月14,环境部起草了《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公开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4%以上。
2.2.2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分为田块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其他工程等,在项目谋划前期应结合对项目区调查和研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确定项目建设目标后,进一步细化建设内容、规模、布局和实施方案。
(1)特殊地区基础设施工程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资源型缺水最严重的区域,同时存在工程型缺水、结构型缺水和管理型缺水等问题,以新疆、甘肃、内蒙古部分县市为主要典型地区,在高标准农田项目谋划阶段,可研究建设高效节水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作为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例如,内蒙古通辽市典型资源性缺水地区,谋划工作就是以高效节水为导向的总体思路展开,通过反复总结比对管灌、喷灌、膜下滴灌等方式的节水效果,形成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区之首。
(2)高标准农田典型基础设施工程
项目谋划阶段应结合以往高标准农田经验,研究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发展所处阶段、发展存在问题、制约因素,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思路,针对具体项目情况,对项目建设内容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①土地平整工程
对项目区内高低不平、零星破碎的地块进行平整,使其达到田面平整、集中连片的标准,方便机械化作业,提高种植效率。
② 灌溉与排水工程
新建或改造灌溉渠道,采用混凝土衬砌或U型槽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农作物的灌溉保证率提高。
③ 田间道路工程
修建田间主干道、支道和生产路,采用水泥或沙石路面,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承载能力。
④ 农田输配电工程
提供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电力保障所需的强电、弱电等各种设施,包括输电线路、变配电装置。
2.2.3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主要通过实施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现象,提高农田生态功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以结合水土保持、土壤修复等方向去谋划。
(1)水土保持
修建梯田、鱼鳞坑等,减少水土流失,在坡耕地种植护坡植被,如苜蓿、黑麦草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建设截流沟、沉砂池等设施,拦截雨水和泥沙。
(2)土壤修复
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力度进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通过制定自然恢复与工程修复方案,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治理,如采用生物修复、化学改良等方法,实现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以此带动耕地生态系统质量提升。
2.2.4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工程
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等目标,结合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积极谋划建设智能化、数字化高标准农田项目,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合。
(1)农田智能感知系统
高标准农田配备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站、水质监测仪等设备,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气象数据和灌溉水质量等信息。部署高清摄像头和图像识别系统,对农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2)农田智能控制系统
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自动化灌溉系统,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情况自动进行精准灌溉。安装智能施肥设备,依据土壤养分数据和作物生长阶段实现精准施肥。配置温室环境调控设备,如自动通风、遮阳、保温等系统,优化作物生长环境。
3.高标准农田项目谋划要点
3.1项目建设目标
确定项目的总体目标,例如完善农田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等。设定具体的、可衡量的阶段性指标,以便评估项目的进展和效果。
3.2选址与勘察
选择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区域,考虑土地平整度、土壤质量、水源条件、交通便利性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实地勘察,收集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特性等基础数据。
3.3建设内容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布局规划,包括田块规整、道路系统优化、灌溉排水系统设计等。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和农作制度。建设完善的灌溉设施,如渠道、泵站、喷灌、滴灌等,确保农田充足且高效地用水。构建排水系统,预防洪涝灾害,保持农田适宜的水分条件。修筑高质量的农田道路,便于农业机械通行和农产品运输。配置农田输配电建设的配电线路设施及配电装置设施等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支持。
3.4资金预算
较为准确地估算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总投资估算主要包括五部分,即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费、独立费用及预备费。合理安排资金来源,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和农民自筹等多渠道融资。
3.5效益分析
制定可持续的运营和维护方案,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可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善耕种环境、防洪抗灾能力有所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有明显地改善等方面进行分析。
3.6风险评估与应对
识别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如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技术风险等。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4.小结
国家层面倡导多元化投入机制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筹措难、补助标准低等问题,中央大幅提高高标准农田补助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2023年增发国债第一批项目下达地方,增发国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共计5400万亩,安排增发国债资金1254亿元,亩均投资补助从1500元左右提高到2400元左右。2024年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农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规定粮食主产省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标准分别为每亩2400元、2200元;其他地区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分别为每亩2200元、2000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力度较之前大幅提升。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壮大新型农业主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挖掘内需消费潜力、增强村庄治理活力的重要举措。做好项目谋划,确保从规划布局、资金投入、建设模式、项目管理到后期维护等各个环节都科学合理、高效有序,能够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实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