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好东西,我们经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随着新剧数量的爆发,各大平台会员费越来越高,能走到观众面前的新剧,越来越受热度限制。
相应而来的,是宣发之于影视新剧的影响越来越大。
前面七话写过姚晨、贾静雯新剧《以美之名》,罕见的双强女主,新颖的整形修复题材,整部剧的质量都很让人惊喜,却因接近0的宣发几乎查无此剧。
无独有偶,与《以美之名》同期上档的段奕宏悬疑刑侦剧《沙尘暴》,亦没有太多宣发助力,即使自水来拼命加成,也只得到零星几个热搜。
但,该剧仍在豆瓣却拿下8.1分的好成绩,打分人数4万+。
冲着豆瓣评分七话入坑此剧,一口气追完全集后,只觉得8.1的评分还是低了,我愿认它是2025年目前已播悬疑新剧里的TOP1,热搜委实欠它一个爆。
《沙尘暴》故事背景设定在西北偏远地区,在贫困的库鲁县城,8年前曾发生过极为恶劣的锅炉焚尸案,死者是寡妇程春,凶手当时被认定是供热站站长丁宝元。
丁宝元落网后一度认罪,但入狱第二年,他便开始申诉试图翻案,八年后,市局便派出精英刑警罗英玮(张瑶饰),重启此案调查。
基层刑警陈江河(段奕宏饰)是8年前焦尸案调查的参与者,当年负责此案的警员是他的师父,亲身经历过破案过程的他坚认丁宝元就是凶手。
一个是市局派来的精英,外来人员更能以全新视角看待旧案,一个是经验丰富且熟悉案情的基层老警员,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当年调查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就这样,罗英玮与陈江河便被安排成了半路搭档,展开对8年前旧案的调查。
两个刑侦主角,一个坚持看证据,一个坚持习惯用经验,双方破案理念一度产生分歧,但在陈江河内心,一直因成了植物人的师父当年对此案保有怀疑无法平静。
两个性格与办案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刑警,共同向观众揭开8年前的旧案。
也让观众看到了尘封的罪恶。
8年前焚尸案里的死者程春,是风评不佳的寡妇,她在同乡文艺青年创作的小说里,是等待被人爱、被人救赎的春,一直渴望被男人带出库鲁。
在办案人员眼中,亦是一个社会有关系复杂却又简单的人,复杂在于她与各种异性的生意纠葛,简单在于她在这个小县城,就像被人刻意无视的一块招牌。
人人都在议论她,却很难想象谁会想要杀她。
因此在寻找作案动机方面,无论8年前还是8年后,都让办案人员头疼。
8年前,丁宝元的“主动暴露”让作案动机看起来像冲动杀人,但8年后抛开丁宝元的误导重新对当年的涉案人员进行调查,藏在深处的罪恶便渐渐浮出水面。
而这些恶,又不仅在针对程春,受害者,亦不止她一人。
人性的残酷与自私,侵蚀着一个又一个受害者,程春之死,某种程度上只是罪恶的一个缩影,围绕她的故事,还有一系列掩盖在沙尘暴的血与泪。
《沙尘暴》案件所揭示的罪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些被吃掉的人。
在这方面,剧中三个角色的经历最为冲击观众情绪,她们是无名女、程春、刘盈盈,她们分别代表了三种典型的悲剧,三类被吃掉的女性。
被拐卖到牧区的无名女,人们不知道她的来历、姓名,只知道她是XX的新娘,一个一直在试图逃跑却一直被抓回牧区的外地新娘。
她从被送到牧区的第一天便在反抗,却没有在意她的声音,名义上的“丈夫”与“婆家”,只会在她每次反抗后加大殴打与束缚,将她牢牢困在原地。
后来,她有了孩子,想要带孩子一起逃路,却一次次被抓回。
直到有一天她终于离成功靠近,却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拖住了步伐,从记事便见证母亲被殴打囚禁的孩子从来都意识不到她在遭遇什么。
在他眼中,只想要母亲留在家里,想要“完整的家”。
无名女终于在长年的压迫与骨肉的背刺中绝望,选择与“婆家”同归于尽,当她将以恶回击加害者时,人们似乎才意识到她的存在。
然,大火吞噬了那些恶魔,也断送了她的人生。
这个悲剧里,只留下了无名女的儿子王良,一个带着原生之罪,渴望家庭、渴望爱,却完全不懂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健康正常的爱的人物。
无名女的悲剧结束后,王良扭曲的认知,亦为后续案件埋下伏笔。
生活在封闭、落后小镇上的漂亮寡妇程春,是另一种形式的灾难,这个小县城的人不会像对待无名女一样禁锢她的自由,却会蚕食着她的自我。
如果说禁锢无名女的是王家的铁链,那么困住程春的,是人们心中的那道无形的枷锁,她渴望走出小镇,却把这份渴望,寄托在了异性身上。
女人需要依附男人而生,没有男人保护的女人会受到欺凌、会孤苦无依,似乎成了固有观念,这种观念在程春丈夫去世后体现更加明显。
也许一开始是为了生存,也许是信任被辜负后坏了名声,最终,程春成了小城的暗娼,即使后来她已经可以通过经营小吃自立更生,也没能摆脱。
所以当“单纯善良”的学生刘大福出现在程春面前时,她将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相信着他的承诺、相信着他的爱,渴望刘大福有一天能将自己带出泥潭。
然,就像杜十娘被需要钱的情郎毫无负担转卖一样,当刘大福不再需要程春满足自己的春心时,她便从心上人变为负担,从爱情变为人生污点。
她迫切想依附他,他迫切想摆脱她,她以为曾经的温情与付出总能让他留下一丝心软,而他对待人生绊脚石,根本不会留下一丝留恋。
于是她成了他毫不犹豫推倒的阻碍,成了焚烧炉的焦尸。环境吃掉了程春的自我,她倾尽所有想抓住的依靠,又毫不犹豫地吃掉了她。
文盲程春走不出传统依靠男性的思想局限,经历过新时代教育的刘盈盈却有着积极坚韧的自我追求,在稀碎的原生家庭里,她曾开出坚强灿烂的花。
然,原生家庭重男轻女、长姐如母、孝道至上的精神枷锁,仍旧蚕食了本该拥有璀璨人生的刘盈盈,她的前半生,一直在妥协、牺牲。
母亲去世后,年仅8岁的她便扛起了长姐如母责任,照顾着整个家庭,抚养着年幼的弟弟刘大福,于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艰辛。
这种情况下,刘盈盈仍旧成了学霸,可以轻松考进名校。
但选志愿时,父亲却要求她选择卫校,因为家里供养不起两个大学生,因为需要她早点出来工作反哺家庭,这一次,刘盈盈继续为了家人妥协。
失去名校机会并没有打败刘盈盈,她仍旧在卫校绽放了自己的光彩,凭借好成绩拥有好的前景,也找到了与她相互欣赏的男友。
只差一步,刘盈盈便能进入全新的人生。
可惜,这一切在弟弟刘大福杀死程春后划上句号。
父亲为了保住弟弟再一次牺牲她,将她作为“封口费”给了王良,三代人,三种被以不同形式吃掉的女性,在程春案这里似乎成了一个闭环。
受害者在延续,加害者亦在延续。
在程春案被重启后,刘盈盈又成为进一步被原生家庭压榨的对象,被要求牺牲,被要求付出,被要求一切,在弟弟的前程面前,她的一切在家人眼中都一文不值。
前途、爱情、孩子、尊严甚至生命都被原生家庭一步步蚕食后,无法宣泄的痛苦与愤怒让刘盈盈走入绝望地复仇之路,受害者,又成为加害者。
剧情每揭开一层真相,每揭开人物的一重经历,每呈现某些角色的一些本性,便给观众带了一重冲击,一种直观上头皮发麻又犀利残忍的冲击。
从无名女到程春再到刘盈盈,她们身上都带有一重枷锁,这重枷锁的形式一直在变,却又一直没变,都在不断试图蚕食她们的自我,将她们塑造成好用的“工具”。
压迫她们的人不会理解“工具”的痛苦、“工具”的诉求,每一次都在“工具”绝望复仇之后,似乎人们才能看到她们的经历、她们的呐喊。
可这个落后封闭的小镇,已经吃掉了她们。
待案件所有细节都真相大白,两位主角获得了程序正义需要的铁证,也解开了所有谜题,但没有人能开心起来,因为真相背后,实在有太多沉重。
但从戏剧角度,层层揭开的谜题,不断展开的复杂人性,以及刘盈盈压抑到极到的复仇与两个主角对案件的解读,都带来了让观众酣畅淋漓的追剧体验。
它有足够的冲击力,视角与议题又足够有深度、有思考意义,由《沙尘暴》掀起的罪与罚,有着不输沙尘暴的强劲,值得成为国产悬疑的一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