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阴影下返工,如何跨越心理的坎,高效复工?

尘逸凡 2020-02-16 06:05:54

饱受疫情影响的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不少人踏上返工路。

虽然有居家办公、线上办公等弹性模式,但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还是给人心头蒙上阴影。

防疫情,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病毒最多存活几天?

这个病毒,它是通过飞沫和接触来传播的。

 

飞沫的传播距离非常有限,从人体出来以后很快就沉降了,所以不会在空气当中飘浮。

 

飞沫可以沉降在物体表面,或者通过粘有病毒的手污染我们接触到的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钮。

 

现在研究发现,病毒在这些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小时。

 

如果温度、湿度合适,它有可能存活数天。

 

比如在20℃的环境,湿度40%到50%,有研究发现病毒可以存活达到5天。

 

所以,洗手非常重要。

潜伏期让 “高峰期”总是滞后于防控启动期

由于新冠病毒感染有3-7天的潜伏期(最长不超过14天),且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因此想做到传染源的全面、准确隔离是很难的。

 

我们人群中一共有四个群体,一个是确认被感染的人群(A),一个是被感染却不自知人群(B),一个是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感染的人群(C),一个是未感染人群(D)。

 

A、C自不必说,前者隔离诊治,后者隔离观察,切断了传染的可能性。

 

所以最大风险因素在于B。

 

 

怎样防止B无意识传染他人?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不管B、C、D,全部家里蹲,互不接触(互相隔离)。

 

经过一个完整的观察周期后,感染者自然会出现症状、被收治,剩下的就全是未感染者了。

  于是在疫情曲线上会出现一个高峰,滞后于应急措施启动大约一个潜伏周期。

 

之后,由于感染者全部被隔离,新增感染者迅速减少,有效传染数降到接近0,疫情也就迅速平息。

 

这就是为什么专家呼吁春节期间少出门,国家还为此延长了春节假期,就是为了保证10~14天的隔离观察期,从而有效降低春运返程中的大传染风险。

 

 

75%酒精喷雾又方便效果又好?

 

前几天“新型冠状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温”登上热搜,专家指出,75%的酒精(乙醇)可有效灭活病毒。

 

一时间,酒精成了抢手货,有人甚至储备了大桶装高浓度酒精。

 

酒精的浓度高于70%,其挥发会使室内空气中可燃性气体增加,只要空气中有零星的小火花,就可能引起爆燃,这比酒精被点燃还要危险。

 

 

酒精消毒适用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如手和皮肤的消毒,手机、键盘和护目镜的消毒等。

 

使用酒精消毒时,只可以擦拭,不可以喷洒用于空气消毒!医用酒精必须到医疗机构购买,切不可误用工业酒精。

 

工业酒精中不仅含有较多的杂质,还含有有毒物质(例如甲醇)。

 

另外,酒精是易燃的危险品,保存时既要注意避光、避热,密封放在阴凉处,以免挥发后浓度降低;

 

又要注意远离火源和电器,以免发生火灾。

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不容忽视的心理干预

对医护人员来说,和患者与危险疾病密切接触的恐惧;

 

长期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下,使用特殊的防护设备不可避免带来地身体的紧张和不适;

 

时刻面对病人的痛苦造成的情绪感染;

 

对因为工作而无法照顾的亲人的牵挂和担忧,不可避免一定会对医护工作者造成压力并产生心理反应。

 

对于患者、疑似病例和家属来说,对造成传染的负罪感,隔离后造成的社会脱节带来的孤独感都是实实在在的。

 

对他们来说,身体的疾病要治疗,心理的疾病更不能忽视。

  医护人员在前线拼杀,普通人以不出门为贡献,而已经投身工作的人,更要讲究科学应对,不害怕,但也不逞强。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规律作息外,要做到“不”“少”“多”

不聚会,只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上;

 

减少对不可靠信息的阅读以降低不必要的恐慌;

 

多和亲友线上联系,在心理上互相支持、加油打气。

 

 

高效复工不恐慌,总结如下:

第一条:快速融入环境,找回熟悉的感觉。

 

 

主要是两点:

①是找话说,即主动说话,有助于快速建立熟悉感。

②是找事做——从一些小事切入,让自己投入进去。

比如开会时积极发言,做一件得心应手的事情,就像运动员在上场前的热身。

手里有事做,就会逐渐适应刚刚转换的环境。

第二条:用疏不用堵,避免“心乱如麻”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

 

禹采用的治水思想就是“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

同样的,唱歌跑调了,或者追剧一不留神错过一截,想要重新跟上节奏,一般都会倒着往回找一找。

 

那上班之后,最应该做的,是对之前各种工作进行一次梳理。

看看是否还有年前没有收尾的工作,哪些还有待完善……

通过这个过程,会重新梳理出真正值得去做的,真正需要去做的事情。

除此外,要想让生活和工作不至于从一开始就很混乱,一定要学会避免外在干扰。

学会说“不”, 如果不懂拒绝,什么活儿都接,什么聚会都参加,很可能永远也没时间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三条:为你的目标,找几个支撑点。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作为一个跑步爱好者,最不想跑步的时候不是刮风下雨, 而是,因为某些原因停了一阵重新开始跑的时候。

那种感觉,真的是,巨痛苦啊!

2020年初,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可能都已经确定一些目标和计划并开始实施,但随着春节,尤其是延长的假期,很多目标和计划就暂时“搁浅”。随着假期结束,就要重拾目标与计划,这种开始,会有些类似于好长时间不跑步之后重新开始的那种“痛苦”。

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因为痛苦而放弃,计划和目标就此“流产”。根据经验总结,目标不能完成,可能包括下面三方面原因:

①是这个目标太高,本身就完不成。

 

②是没有明确的落实计划,只是想而不去做,或者光说不练。

 

③是有合适的目标,也有行动计划,但就是做不到,这种情况下,可能是缺乏实现计划和目标的辅助条件。

 

 

可以通过设定“支撑目标”来完成。

比如完成一项工作的迭代升级,不仅需要严格的时间管理,还需要充沛的体力准备,这就细化为时间管理和锻炼身体两个目标,甚至需要再细化到每季度、每月、每周的时间分配来实现既定目标。

所谓“支撑目标”,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实现大目标的计划和行动。在这里,也给大家一些实用的小方法:

Ⅰ、优化效能。将时间管理和任务目标相结合,更精细化、科学化做好日程安排;

 

Ⅱ、严格自律。从作息、饮食到阅读学习等,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来执行,不给自己任意突破的空间和理由;

 

Ⅲ、积善利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日行一善,好人好自己,当把更多人装在心中时,真正受益的其实是自己。

 

事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因却是根本。因而事情最怕的就是内耗,任何事,就怕议而不决,谋而不断,光想不干。

 

迈出第一步时,其实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此,水滴石穿的功夫,成功就是唾手可得。

第四条:保持好心态

突发的疫情,可能已经扰乱很多人的节奏,包括生活和工做。许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病情肆虐,被太多负面信息搅扰,因而状态不好。

其实,换个角度来想,不管是疫情也好,还是负面新闻也好,其实都是对自己这颗心的考验。

有人说,焦虑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自己看待事情的态度。同样,不管是疫情还是负面信息,当受其搅扰时,状态起伏不定时,不是事情本身如何,其实是自己的心“动”了。

在《答周道通书》一文中,阳明先生有言: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

譬如对于疫情,绝大多数的我们,不要焦虑,安心居家,就是能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听安排、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做好手头的事情,就是在为疫情做自己的一份努力。

重要的是,“此心不动”。

 

让我们用一种新的开工模式,从心理上摆脱疫情的影响,再从行动上启动自我,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祝福大家高效复工,健康幸福,万事如意!

3 阅读:3

尘逸凡

简介:品味人生,感悟生活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