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兄弟分北京500万的房,老四:当年300买的,给你们一人300块

西西去看娱乐 2024-11-17 15:36:41

"房子归你,你要好好照顾我们。"这是杜新民最后一次听到父母的嘱托。然而谁都没有料到,这温情的承诺竟然成了一场持续8年家庭战争的导火索。

2017年1月6日,北京西二环的“遗产保卫战”终于结束。经过调解,这套总面积51平米的房子被切割为两部分,其中老大杜新民持有42%的权益,而其他兄妹五人共同享有剩下58%的权益。

这组冰冷的数字背后蕴含的是一个家庭由其乐融融变得支离破碎的故事。

"我只想问一句,我尽心尽力照顾了他们56年,得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杜新民看着调解结果,一度哽咽。他的视线开始模糊不清,这几年拉锯战让他失去了房子,还夺走了他的双眼。

讽刺的是,他最亲的大姐,如今竟然成了压垮他最后一丝希望的真正原因。"遗嘱在大姐那,爸妈当年特意交给了她保管。"

"杜新民一直这样说。但是大姐却反驳道:'他这是毫无根据的无中生有,我完全不能原谅他。"

该房间从原来300元的价格涨至500万,涨价了16666倍。

现在的杜家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题:一套房子,一个平方16万,六个兄弟姐妹要分,每个人能分多少?这道题的答案,却让一家人算了整整8年,最后还是由法官判决的。

"爸妈当年用3000买的房子,只每人给你们300。"杜新民的这句气话中,流露出他的不满与委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手头上有遗产需要公证,或者有交流中的承诺需要落在纸面,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避免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影响。

否则,尽管自己再怎么孝顺,可能也无法抵抗暴涨的房价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对亲情造成的伤害。

2017年的这个冬天,杜新民深深地意识到:这世上最难算的并不是房价,而是人心。而最难坚守的,也并非承诺,而是亲情。

1954年的北京,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几十块钱。那时的老杜家,一家八口挤在租来的小屋里,省吃俭用,盼着能有自己的家。

在西二环的当时,300元并不是一笔小钱,老杜夫妇几乎掏空了自己的储蓄才勉强买下了这套51平米的小屋。

现在的话,300块钱在北京连一顿火锅都吃不上,但在那个年代,却能买下一套紧邻白塔寺的学区房,这事儿听着都像是讲故事。

虽然房子不大,但对于杜家来说,这是他们的"温暖港湾"。一个女儿和五个儿子就在这个小房子里,一天天长大。

那时的娱乐方式不如现在丰富,一家人经常在晚上聚在一起,听老杜讲故事,这也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过去,这个小院子周围已经是新商业中心的核心地段。杜家的老房子离这个繁华商圈不到两公里,现在那里是一栋栋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和商场,热闹非凡。

站在小院子里,远处的白塔寺清晰可见,曾经的城郊已经变成了现在的寸土寸金。

如今,这房子的价值已经涨到了5千多万,。从300元到5千万,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老杜夫妇因省吃俭用买房,却没想到最后房子成了子女反目的导火索,这是他们预料之外的。

这不禁让人感叹:在房价飞速上涨的年代,一套老房子既是最大的财富,也可能是最大的"祸根"。昔日老杜家因贫穷只买了51平米,而现如今这51平米却引起六个孩子的争抢和冲突。

时代的魔力和悲哀都是显而易见的。

"56年,整整56年啊!"杜新民在法庭上一遍遍反复强调这个数字。这不仅是他维护老人权益的时间历程,更是一个孝子对父母漫长的持久追忆和守候。

说到家庭中的孩子们,杜新民其实并不是最有出息的那一个。大哥大姐都有豪情壮志,早早就搬出家门去打拼了。然而,就是这个最小的孩子杜新民,他却愿意陪伴父母,过平静的生活,不愿意离开家。

"在那个时候,单位是要分配房产的。"杜新民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中流露出无法言喻的苦涩。他为了照顾父母,舍弃了那个年代最珍贵的福利 - 单位分配的房子。

在北京,放弃一套单位分房,对于一个普通工人而言,可能意味着一次翻身的机会。

老杜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他并没有亏待他的父母。他尽其所能给老人买鸡蛋、虾之类的营养食品,确保他们的营养得到补充。

邻居们都说,老杜家的日子过得十分有滋有味。

其他兄弟姐妹除了逢年过节来看望父母,每月给点生活费,好像就尽到了所有的孝道。

老两口不止一次承诺,以后房子会留给最孝顺的那个孩子,他们觉得与其让六个孩子争来争去,不如直接把这份财产交给他。

这种承诺在当时的情境中再正常不过了,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最后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的人是谁。

遗憾的是,口头承诺终究无法抵挡房价洪水猛兽般的上涨。2007年,父亲因病离世;2008年,母亲因意想不到的原因也离我们而去。本来打算一家人相依为命,却没想到成了亲情破碎的开始。

"遗嘱是有的,在大姐那里。"杜新民守持着这样的信念。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拳:大姐否认了遗嘱的存在,其他的兄弟也纷纷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最讽刺的是什么呢?杜新民在那些年照顾父母时,兄弟姐妹们都说"辛苦你了";然而他现在分房子的时候,那么辛苦的付出却变成了"你住了这么多年,已经占便宜了"。

罹患萨宾-科赫综合征56年的付出,得到的竟是如此轻描淡写的否定反馈。

这不仅仅是杜新民的困惑,同样也是这个时代的困惑。当房价成为所有的衡量标准,我们是否遗失了更重要的东西呢?

一天,2009年3月,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了杜家唯一的安静。

"四哥,咱俩明天要在你家那边说个事。"老五杜安民的语气平缓,似乎只是过来串个门。然而没人知道,这通电话会是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次日,老二杜仲民、老三杜济民、老五杜安民以及已故大哥的妻子全都来到这间51平米的旧房子。屋里人挤人,却显得极为冷落。

老五开门见山地对四哥说:"必须得(得)把房子分了。"

分手算了,但老五的分配方案让人哭笑不得:51平米的房子,要住进去六个人,每人只有8.5平米。

“你们可怜一下老杜,就抚养我这十几年。那时我爸妈才花300块钱买房,你们每人也出300成吗?”杜新民红着眼,颤抖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空气中。

这是一个儿子最无奈的控诉,后来成为了网络热词。

虽然大姐远在国外,但她的态度依然坚决:要分。让杜新民更加寒心的是,曾经最疼爱他的大姐,竟然否认父母曾让她保管遗嘱的事实:"我不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但这显然是无中生有。

自从这件事发生后,杜新民独自承受着一切。白天他要与兄弟姐妹们为房子争吵,到了晚上还要独自流泪。没想到,他的眼睛竟然因此而失明了。

真是嘲讽,当年为了这个家庭,杜新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房子。现在却为了分家,他可能不得不露宿街头。更可笑的是,那些年他省吃俭用为父母购买的营养品,现在看来,甚至还不如一平米值钱。

这哪里是在分房子?分明是在分割亲情。一场始于电话、终于法庭的闹剧,让我们看到了房价上涨背后,人性最赤裸的一面。

老话说"兄弟如手足",然而在房价暴涨面前,手足之情似乎也不堪一击。

在2016年,杜家这场由房子引发的闹剧被搬上了电视调解节目,全国观众都看到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是如何被一套房子搅得心力交瘁。

起初,由于老四对父母的体贴照顾,兄弟们同意给他38%的份额。

这12次调解如同12记重锤,重重地砸向这段已腐朽不堪的亲情。38%到40%,最后终于定格在42%。这个数字的背后,是长达8年的口水战,是一家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更是杜新民那双再也无法重新看到阳光的眼睛。

2017年1月6日,杜家兄弟姐妹在调解书上签字后,这场闹剧终于画上句号。

42% vs 58%看似公平的比例,实际上对家庭成员来说是一场灾难。老四得到了房子,却失去了家庭的一角,其他人分到了财产,却永远失去了一个真心付出的兄弟。

我们从这个案子中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遗产继承需要尽早进行公证。但更深层次的教训是:在房价飞速上涨的年代,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栖身之所,还包括那些曾经以为永远不会消失的亲情。

有人认为,北京的房价太高是其原因之一。

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一道思考题。可是,答案早已被42%和58%的数字掩盖了。

0 阅读:0

西西去看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