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选妃”工作组来到福州,韩先楚怒骂:这事传出去影响多坏啊

水蓝说历史故事 2024-11-14 20:28:50

北京"选妃"工作组来到福州,韩先楚怒骂:这事传出去影响多坏啊

1969年的一个寻常午后,福建省革委会主任韩先楚正在处理公务,突然一个来自北京的特殊工作组不请自来。这支工作组背后的来历可不一般,他们是带着"林家"的意思来的。可谁知,当工作组说明来意后,韩先楚的脸色瞬间就变了。只见他拍案而起,指着工作组的成员怒斥:"这像什么样子?这事要是传出去,影响该有多坏?"工作组成员还想解释,韩先楚却已经甩门而去。这支神秘的工作组到底带来了什么任务?为何会让一向稳重的韩先楚如此动怒?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特殊任务的由来

1969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年的"九大"刚刚闭幕,林彪被确立为接班人,其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毛主席。世人皆知林彪位居庙堂之高,却不知在这看似威严的表象之下,一场闹剧正在上演。

这年春天,一份特殊的通知秘密下发到各省市。这份通知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通知要求各地为林彪之子物色对象,而这背后的推手正是叶群。叶群打着"组织"的旗号,让军办派人到各地寻找"优秀女青年"。

这支特殊的工作组成员都是叶群亲自挑选的。他们打着"调研"的幌子,背着"联络"的名义,实则是为林立果物色未来的妻子。工作组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区域。这些人不仅要四处走访,还要详细记录每个相中女子的容貌、身高、家庭背景等信息。

世人都说叶群为儿子选媳妇上了心,可谁又知道她定下的标准却十分简单——只看外表。叶群常说:"将来是要出国访问的,站在外国人面前要有气质。"为此,工作组还特意带了一本相册,里面全是外国电影明星的照片,专门用来"参照"。

这支工作组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阵暗流。有的地方干部如获至宝,连夜调来当地文工团、话剧团的演员供其挑选;有的地方领导则绞尽脑汁,把自己的女儿、侄女、外甥女都推荐上去;更有甚者,竟然组织起临时"选美会",让年轻女子排队让工作组挑选。

就在工作组马不停蹄地奔走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他们听说福建有不少知青下乡,其中不乏北京干部子女,便把目光投向了这里。工作组认为,这些干部子女受过良好教育,形象气质应该不错,说不定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人选。

当年夏天,工作组辗转多地后来到福州。按照惯例,他们先去拜会了当地最高领导——福建省革委会主任韩先楚。谁知这一拜访,却碰了一鼻子灰。这位在战场上战功赫赫的将军,面对工作组的"特殊任务",不仅没有配合,反而当场发难。

这支工作组带来的不仅是一份选妃任务,更是一场即将席卷全国的风波。就在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走时,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这支工作组的出现,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缩影,也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埋下了伏笔。

二、各地响应的态度

面对这支特殊的工作组,各省市的反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在东北地区,当地领导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专门班子,将当地文工团、话剧团的演员整理成册。沈阳的一位领导甚至专门从农村调来了几位知青,让她们暂时在城里住下,随时等候"检阅"。

在上海,情况则更为特殊。当地一些机关单位的领导私下里互相打招呼,都在盘算着如何将自己亲戚家的适龄女青年推荐上去。上海市某区的负责人甚至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号称是为了丰富青年文化生活,实则是为了让工作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而在江浙一带,一些地方官员更是投其所好。他们暗中打听到叶群喜欢"外国式"的长相,便特意从纺织厂、服装厂挑选出一批身材高挑、五官立体的女工。甚至有单位领导私下找来美容师,教这些女工如何打扮得"洋气"一些。

在广东,由于靠近港澳,不少干部认为这里的女青年更具"国际范"。深圳某区的负责人甚至安排人专门去香港买了一批当时最流行的服装和化妆品,准备给相中的人选"打扮改造"。

然而,并非所有地方都如此热衷。在陕西,一位老革命出身的地方领导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这里重农业生产,没空搞这些花架子。"在河南,当地一位老干部更是把工作组晾在招待所整整三天,就是不见面。

最具戏剧性的是在四川。当工作组到达成都时,恰逢当地一位老将军视察。这位将军得知情况后,当场训斥了陪同的干部:"现在是什么时候?全国人民都在抓革命促生产,你们却在这里搞这些歪门邪道!"

各地的不同态度,也反映出了当时官场的复杂生态。有的人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争相巴结;有的人则持观望态度,不愿意掺和;还有一些人则明确表示反对,但又不敢公开抗拒。

在一些地方,这种"选妃"活动甚至演变成了一场荒诞剧。某省会城市的文化局,居然组织了一场特殊的"才艺展示会"。参加展示的女青年们不仅要展示文艺才能,还要现场展示外语水平。更有甚者,某地方领导竟然找来了专门的摄影师,要给相中的女青年拍"艺术照",准备呈送上去。

这种风气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街头巷尾开始流传着各种版本的"选妃"故事。有的说是要选"洋媳妇",有的说是要找"明星脸"。这些传言虽然荒诞,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氛围。而这种混乱的局面,恰恰为后来的政治风波埋下了隐患。

三、韩先楚将军的态度

在这场"选妃风波"中,韩先楚将军的表现可谓是一枝独秀。1969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当工作组来到福州时,韩先楚正在省革委会办公室处理文件。秘书向他汇报说,北京来了一个特殊的工作组,要见他商谈一件重要事情。

工作组进门后,先是例行公事地向韩先楚出示了介绍信。韩先楚扫了一眼,便问他们此行的目的。工作组组长开始绕着弯子说话,提到要在福建寻找一些"优秀女青年",说是上面交代的任务。韩先楚追问具体是什么任务,工作组这才道出实情。

当工作组说明来意后,韩先楚的脸色立刻变了。他先是站起来,然后用手重重地拍了一下办公桌,厉声说道:"这成何体统!这像什么话!"工作组组长还想解释说这是"组织安排",韩先楚却更加生气,直接打断了他的话。

韩先楚指着工作组的成员说:"你们这是在搞什么?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封建陋习!这事要是传出去,影响该有多坏?"工作组成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韩先楚继续说:"我们福建的女同志都在基层工作,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劳动,谁有空陪你们玩这一套?"

面对工作组搬出的"上面"的名义,韩先楚毫不留情地说:"什么上面?哪个上面?我只知道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艰苦朴素,要廉洁奉公。这种事情,我坚决不同意,也坚决不配合!"说完,他就站起来离开了办公室,留下工作组成员尴尬地站在原地。

事后,工作组向叶群汇报了这一情况。叶群对韩先楚的态度十分不满,但又不便明说。韩先楚是老革命,在军内威望很高,况且他说的也都是官方一贯强调的原则。工作组只好悻悻地离开福建,转往其他省份。

韩先楚的态度在当时的官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些人私下议论说他"不识时务",有些人则暗暗佩服他的胆识。但韩先楚本人对这些议论置之不理,仍然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韩先楚更是多次在省革委会的会议上强调,要反对特权思想,反对封建作风。他说:"我们是人民的干部,就要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什么选妃、找对象,这种封建思想要不得!"

韩先楚的这种态度,在当时可以说是颇为罕见的。很多人都知道这支工作组背后的势力,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要么积极配合,要么装作不知道。而韩先楚却选择了直接对抗,这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坚定的立场和原则。

这种态度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老革命对党的信仰和对原则的坚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坚持显得尤为可贵。而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韩先楚的选择是正确的。

四、工作组的具体做法

工作组在各地的活动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采用了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将"选妃"活动包装成各种名目的调研考察。在天津,工作组以"了解知识青年生活状况"为名,暗中观察下乡女知青;在武汉,他们打着"调研文艺工作"的旗号,深入文工团、歌舞团。

工作组的成员都经过精心挑选,既懂得如何与地方打交道,又深谙叶群的喜好。每到一地,他们都会先与当地领导建立联系,然后按照既定程序展开工作。首先是初步筛选,由地方提供名单和照片;其次是实地考察,暗中观察候选人的仪态举止;最后是重点考察,对符合条件的人选进行详细调查。

在具体工作中,工作组还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评价标准。他们随身携带一个特制的笔记本,将观察到的情况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这个笔记本分为几个部分:基本情况、外貌特征、才艺表现、家庭背景等。其中外貌特征最为细致,甚至包括了步态、笑容等细节。

1969年夏天,工作组在南京的活动最为典型。他们先是在当地文工团安排了一场"联欢会",借机观察演职人员。随后又以"座谈交流"为名,与一些年轻女演员进行单独谈话。期间,他们还专门请摄影师拍摄照片,美其名曰"为演出留影"。

在广州,工作组的做法更加隐蔽。他们通过当地文化部门组织了一次"业务学习",要求参加者进行才艺展示。从朗诵、歌唱到舞蹈,每个人都要展示自己的特长。工作组成员则坐在台下,一边观看一边记录。

工作组对候选人的家庭背景也极为重视。在长春,他们专门调取了一些知青的档案,详细查看其家庭成分和政治历史。如果发现有"不清白"的历史,即便相貌出众也会被淘汰。在杭州,一位容貌出众的话剧演员,仅因为有个远房亲戚曾经在国民党时期当过小官,就被排除在候选名单之外。

为了完成任务,工作组还发明了一套暗语系统。他们用"A级"代表最优秀的人选,"B级"代表备选,"C级"代表不合适。在电报往来中,他们用"看戏"代表考察,用"剧本"代表候选人名单。这种做法虽然显得谨慎,但也从侧面暴露了这项活动的不正当性。

工作组在各地的活动持续了数月之久,行程遍及全国大部分省份。他们走访了众多文艺单位,考察了大量知青点,甚至深入到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考察了数百名年轻女性,但最终能入选的却寥寥无几。

每当遇到合适的人选,工作组就会立即向北京报告。他们会将照片和详细资料用特殊渠道送往北京,等待上面定夺。有时候,叶群会对送上来的照片很不满意,批评说"档次不够",这就意味着工作组要重新开始物色。

到了年底,这支特殊的工作组终于完成了任务,各自返回北京。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一些地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风波埋下了伏笔。

五、此事的后续发展

工作组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其影响却在持续发酵。1970年初,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不同寻常的人事调动。在上海,几位被工作组看中的年轻女性突然被调往北京工作。她们的档案由专人秘密护送,一路上还配备了警卫人员。

这种调动很快引起了一些老干部的注意。在河南,一位退休的老干部专门写信给中央,指出这种做法有悖党的干部政策。但这封信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与此同时,类似的调动在其他省份也在悄然进行。

到了1970年春节前后,北京城里出现了一些新面孔。这些年轻女性被安排在机关大院里,名义上是从地方调来的工作人员。她们的工作岗位看似普通,实则十分特殊。有的被安排在办公室当秘书,有的则被分配到文艺团体。

然而,这种安排并非一帆风顺。1970年3月,一位被调来的年轻女性突然失踪了。当时负责看管她们的工作人员一阵慌乱,展开了大规模搜寻。最后在北京火车站找到了这位女性,她正准备乘火车返回老家。这件事虽然很快被压下来,但还是在机关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到了1970年夏天,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由于林彪与江青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这些被调来的年轻女性的处境也变得微妙起来。有的被突然调往基层单位,有的则被安排到偏远的机关。而那些曾经积极配合工作组的地方官员,也开始刻意淡化与此事的关联。

1971年,随着林彪事件的发生,这件事情彻底画上了句号。那些被调来的年轻女性有的返回原籍,有的则留在北京的普通岗位上。而工作组的成员也都悄然离开了原来的职位,转往他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1972年初,中央办公厅专门下发了一份文件,要求清理战备期间调入北京的临时人员。这份文件虽然措辞谨慎,但实际上就是针对这批特殊调入人员的。各单位按照文件要求,开始逐步清理这些人员。

到了1972年底,这批人员基本都已经离开北京。有的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有的则被安排到了新的岗位。而那些曾经经手过这件事的档案,也在一场大规模的文件清理中不知去向。

1973年,当年参与此事的一些人员开始受到审查。在上海,一位积极配合工作组的干部被降职处理;在天津,两名工作组成员被调离原岗位。这些处理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与"选妃"有关,但明眼人都心知肚明。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件事都成了官场的禁忌。那些当年参与其中的人,都刻意回避这段经历。即便在私下场合,也很少有人愿意谈起这段往事。而那些被调入北京又返回原籍的年轻女性,更是对这段经历讳莫如深。

直到多年以后,这件事才逐渐为人所知。但由于当事人大多缄默不语,相关档案又所剩无几,这段历史的许多细节至今仍是一个谜。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确实是一个特殊年代里的特殊插曲,反映出了那个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

0 阅读:1

水蓝说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